《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修改

《丰收》的姊妹篇《火》,《电网外》等。

《丰收》、茅盾的《春蚕》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

二、细致的吴组缃

小说集: 《西柳集》、《饭余集》(小说、散文集)。 成名作:《菉竹山房》。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还有《天下太平》、《樊家铺》

三、苦情的罗淑 代表作:《生人妻》

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概貌 1.名词: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作者,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 ,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们,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二、萧军 2.创作

A.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1934年10月

思想内容: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的尖锐、雄浑、遒劲。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一幅东北人民铁血抗日图。 鲁迅曾这样评价:“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B.后期长篇《第三代》(后改名为《过去的年代》)

1936年以《第三代》为名出版了第一、二部。到1955年以《过去的年代》为题修改出版全书。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5

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小说以长春为背景,记录了关东大地的历史,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洋洋80余万言的鸿篇巨制,展示了关东大地在20世纪初叶广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东北人民由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的历史道路。具有史诗的价值。

三、舒群/261

成名作《没有祖国的孩子》 四、白朗/261 代表作《生与死》 五、端木蕻良/261-262 短篇代表作:《鴜鹭湖的忧郁》

小说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

长篇《科尔沁旗草原》

小说是一个鸿篇巨制,史诗性的结构、气势和画面的急剧变换。把远古至“九·一八”前夕东北草原首富丁府的由盛而衰的历史纠葛,他们的后代丁宁作为旧家族制度的忏悔者、畸零者,大山作为反抗者,用叙事诗的方式加以表现。

六、骆宾基/262 成名作《边陲线上》 代表作《北望园的春天》

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

东北作家群著名女作家。曾与萧军出版小说合集《跋涉》。1935年,第一次用“萧红”,以《生死场》由鲁迅作序,编入“奴隶丛书”出版,由此出名。20世纪40年代,另一重要代表作《呼兰河传》问世。1942年,病逝于香港。

二、创作 (一)早期创作

代表作:《生死场》(1934)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思想内容:《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鲁迅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