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PPT整理

四、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轨迹 (一)电视纪实作品的雏形 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由最初的两种新闻节目形态——“电视新闻片”“专题新闻报道”合流而成 (二)电视纪实作品的确立 时间:20世纪70年代,电视片的出现

电视片:遵循电视的创作规律,努力发挥电视的长处,充分的电视化,具有电视独特的文化品味的“屏幕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电视屏幕上的电视纪实作品已经基本确立。 电视片——电视专题片(电视风光片、电视风情片、电视文化片)

(三)电视纪实作品的发展 时间:20世纪80年代

电视纪实作品发展的主要标志: 1、电视纪实作品的栏目化。

有了固定的播出平台,78年9月30日中央台《祖国各地》开播 2、电视纪实作品的多样化

电视文艺专题片:以介绍艺术家的创作于生活为主;《雕塑家刘焕章》 电视音乐专题片:有故事情节的电视音乐片。

3、电视纪实作品的系列化、长篇化;《话说长江》、《丝绸之路》、《话说运河》

(四)电视纪实作品的成熟

时间:80末,90初。以中央台“地方台50分钟”开播为标志 1、风格样式,丰富多彩。基本形成了品种齐全的片种 新闻型:新闻性强,用事实本身说话,并提出问题留下思考 政论型:针对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立论,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散文型: 杂志型:

2、艺术品味,显著提高

哲理美:对自然、社会、人的深沉思考和本质揭示

纪实美:同期声采访,长镜头的合理运用,细节的突出,增强专题片的纪实色彩 乡土美:反映某一地域,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独特的自然景观等 3、篇幅短小,系列成片

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独特的传播特征,构成了得益于小,立足精华,升华为美的独特的电视纪实作品形态。

第二章、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

电视专题片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有三种:一是,偏重于纪实的电视专题片;二是。偏重于写意的电视专题片;三是,纪实写意相结合的电视专题片 一、纪实性电视专题片

5 / 30

真实性,构成了电视专题片的生命 真实性还表现在纪实手法的运用上 (一)真实地展现生活的情状和过程

体现在“以事信人”。让事实说话,需要“真实地、具体地展现和揭示生活的具体细节与过程” 注:过多主观的“议论”冲淡了客观的“纪实”。 (二)运用长镜头增强生活真实感

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增强生活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它能使受众目睹生活的真实流程与状态,感受到真实之美。 (三)同期声强化作品的真实性 (四)细节刻画是纪实美的重要体现

“任何生活过程,都是真实生活细节的积累叠加” 二、写意性电视专题片

写意是电视专题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艺术的营造诗的意境,蕴育深沉的意念、思想和情感,给观众以美感的享受。

“纪实”——再现;“写意”——表现 纪实,主要是运用纪实的画面; 写意,主要是造型语言。

写意性电视专题片正是通过较多的运用“象征造型”、“隐喻造型”、“心理造型”、“哲理造型”、“模糊造型”等屏幕造型语言,创造诗的意境,抒发思想感情的。 1、创造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与作品的客观生活环境有机融汇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景与情,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所创造的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 2、开拓联想和想象思维

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是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语言,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性,甚至模糊性。 3、蕴涵深邃的哲理

写意性电视专题片的思想表现,不像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那样直白、显露。而是深蕴含蓄在屏幕画面和造型语言之中,由观众去感受、领悟,这就体现出作品的哲理性。 三、综合性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的综合类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 一、人物电视专题片

以记叙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以其人生命运、思想行为,道德情操,卓越贡献为主的电视专题片。

(一)记叙事迹。“事因人生,人因事显”

(二)揭示心态。揭示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展现精神。这是人物专题片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二、事件电视专题片

记叙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展现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生活情况的专题

6 / 30

(一)记叙过程。首先应将时间的原委和过程,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描绘情况。具体展现生活的特定情况与状态。从而“丰满”事件 (三)捕捉细节。 三、社会电视专题片

以纪实手法,选择和反映与重大社会课题密切相关的题材,以事实本身的影响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加深观众对重大社会课题的深刻认识和真实感悟的专题片。 (一)题材重大。

(二)开掘主题。对题材蕴含的内涵给予挖掘,“能否挖掘出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主题,是这类专题片成败的关键”

(三)观点鲜明。鲜明地亮出观点,以期引起重视和思考,并从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与启迪。

四、历史文化专题片

所谓历史文化电视专题片,主要是指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诸如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等,给予历史反思和文化观照。追求较强的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电视纪实作品。 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 (一)历史文化片的创作要揭示和展现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

所谓历史文化意蕴:透过历史文化表面现象,深入开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文化价值。以“剪纸”、“书法”为例

(二)历史文化片的创作,要需要讲究表现的形式。

任何意蕴都是通过特定的形态加以体现的。意蕴与形态是互为依存的对立统一体。 (三)历史文化片的创作,最终应该构成独立完整的作品

1、创作者的整体意识要强烈。注意结构安排、逻辑顺序、时空展现、节奏处理,特别要营造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

2、对于创作者,应具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任何历史文化片,都是坐着文化修养、艺术功底、审美意识对作品的渗透。

3、只有对对象全面研究,才能创作出高品格的作品

第四章 纪录简史 一、诞生

1895年3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首次展示短片《工厂的大门》;12月,巴黎大咖啡馆《火车进站》。

技术的限制,使“再构成”成为实现目的的无意识方法。例如:罗斯福向圣胡安高地进军。 最早的一批纪录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报道片,民族风情片,宣传鼓动片,科技片。主要是出于“游戏”的目的。 二、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首映,其主要影响: 1、改变了长期以来电影制作者的游戏心理;

在过去,以猎奇心理为主,“制作者往往是题材的奴隶,不能驾驭,只能去顺从它”。 “感触”成了创作的动机,创作者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不再被忽视。

7 / 30

2、改变了以前多数片子的“浏览方式”,集中把焦点对准了纳努克一家人。 3、记录生活的方式,呈现出了“自然的形态” 4、对纪录片的价值判断:“结果要真实”。 三、纪录片对现实的关注

最早源自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1、观点:电影眼睛在时间、空间内工作和移动,以完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人体的位置和对任何现象进行一瞬间的观察所能看到的程度是有限的,而这种限制并不存在于性能更为广泛的电影眼睛。

2、原则:为获得效果而收集的“现实的片断”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3、剪辑:维尔托夫对编辑技巧和特技效果的重视更甚于摄影方式。其观点:“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一定程度上确定了纪录片的表意规则。

四、声音的出现

20C30年代,声音出现在电影中,这也是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代

格里尔逊:“我把电影看成一个讲坛,并以宣传家的身份来利用它”。因此,解说词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他认为:要使纪录片成为能够征服人们、激发人们热情的社会论坛。 五、二战后

由于失去政府和出资者的支持,纪录片一度沉寂。而纪录片式的故事片却发展起来,出现了“新现实主义运动”;个人探索性的诗化影片,人类学影片,和形式感影片占了很大比重。 1、装备的轻便,使得“贴近观察”成为可能。

2、同期录音技术的突破,对“真实”的回归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对回归真实的追求中,出现了两种理解: (1)直接电影

它是强调直接取材于现实,不加干预地表现生活中的戏剧性的一类。 (2)真实电影

认为摄影机的存在对现实会产生影响的一派,他们认为:摄影机可以启发内部的真实,他们把采访作为一种“精神分析的刺激物”加以利用 你更倾向于哪种??为什么???? (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前者是“等待”、“旁观者”;后者是“促成”、“挑动者” 联系:对现实的尊重是相同的。

第五章 纪录片中的核心问题阐释 第一节 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一、核心概念:真实、真实性、逼真感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实性?什么是逼真感?? (一)真实

1、真实: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和内涵的“判定”。 2、注解:

8 / 3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