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请一位学生上前演示。 (二) 学生小组合作,创造分数。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糖,得到了1/2、1/4、2/4、3/4、1/6(板书分数)这样几个分数。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得到你喜欢的分数呢?(想)

1、介绍操作要求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你想要的分数。为了下面的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们先听听活动的要求(屏幕出示操作要求 ): (1)明确分工:每位组员选一种材料分一分,并说一说你得到分数的过程;同时,组长负责把研究结果记录在《研究报告》的第一面。

(2)学会交流:一人演示时,小组其他成员认真观察, 仔细聆听,积极补充。 (3) 讲究效率:音乐声响起开始活动,听到铃声,结束讨论。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3、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三) 单位“1”的抽象。 1、在比较中,理解“一个整体”。

同学们,如果说以前我们是把这些单个的东西平均分得到分数的话,今天我们平均分的对象和以前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些都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2、单位“1”的抽象。

(大屏幕显示题目),一起读一读。 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羽毛球健儿奋力拼搏,夺得的金牌占该项目金牌总数的3/5。 想一想,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如果我把这段话中的文字去掉,只留分数3/5(屏幕隐去前面的话),谁还能说出它可能是怎么得到的呢?

(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

请大家自己在下面再说说看。

刚才大家提到了整数“1”、整体“1”??,虽然说法不同,其实都是想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一个整体。是吧!其实在数学上,这三样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称它为单位“1”。(板书单位“1”)

日常生活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看作单位“1”呢?老师这儿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大家自己读读看。(屏幕出示儿歌)

一只大饼一个梨,一吨稻谷一克米, 一片树林一群鸡,都可看做单位“1”。

想一想,除了上面举出的这些事物可以看作单位“1”外,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看作单位“1”的?

(四)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根据出分数的意义

认识了单位“1”,现在谁会用简洁的语言说说3/5表示什么? 依次出示3/( )、( )/5、( 三、交流收获。

学到这儿,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呢?

四、 分层练习。

1、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主要有平原与丘陵两种地形,其中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0。在这句话中,是把 成 的

份,平原面积占其中的 。

份。

份,4只猴子玩具是其中

看作单位“1”,平均分

)/( ),请学生说意义。

刚才这两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把6只猴子玩具平均分成3份,2只猴子玩具是其中的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4、选择一幅图,涂色表示2/5。 5、游戏“夺红旗”

五、 介绍分数演变的历史。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研究中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其实呀,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分数了。大家想知道吗?(介绍分数演变的历史。)

六、 成语中找分数。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都很棒!下面我们一起轻松一下,看几个带有数字的成语。(出示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十室九空、百发百中、九死一生、十拿九稳、万里挑一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

[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学起点,重组教材资源。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一直以来倍受专家和教师的青睐。传统的教法按照教材的安排,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素材,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其效果并不尽人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教师如何选取教学起点,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五年级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要在这一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课外对分数的了解,既找准了教学的起

点,展示学生课外学习调查的成果,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设置填空式的复习题,作为新课教学的铺垫,改变了为学生设置的狭窄的思维通道为广阔行动空间。

“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分两个层次来理解“意义”。对于第一层次的理解,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已作了反复的练习,按教材顺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扼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基本这一认识,在案例预设中,把两个层次合并成一个层次,给每组提供一些动手操作材料(一张圆形纸片、一根一米长的绳子、12根小棒),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自己创造出1个分数。如果有哪些认为不能表示的,可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这样把课本中的几个例题,作为学习材料整体性地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探索留出了较大的空间。

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将这些理念体现到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实行“开放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根据课标精神,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操作、讨论、比较、分析和归纳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理解和感觉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教材的例题,提供给每一学生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创造分数,学生在创造分数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互补。在练习设计中,通过学生分析自己调查得到的生活中的分数, 并解释为什么都是表示这样的一份,而得到的个数不一样呢?象这种带有挑战的练习,不仅使“分数的意义”在开放的空间里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上述两点的思考归结点就是从偏重于认知结果到偏重于学习过程,除了关注原有的基本性目标教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目标,达到新课程理念中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学中以自主探索为基础,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以小组成员间互动形式,解决个别学生自主探究中(创造分数)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再在集体智慧碰撞中修正个体的思维,达到对“分数的意义”正确全面的感悟。

这样的数学活动,必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