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技术考试要点(整理-中级)

基。PH5-9稳定;射线和紫外线、X线、r线能灭活病毒。病毒学上常用的细胞类型: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

27. 超净工作台应采用层流技术净化空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洁净度可达百级,只保护

样品。

28.菌体蛋白电离后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

29.染色程序及方法:制片→固定→媒染→染色→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革兰染色法:初染(草酸铵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酒精)、复染(番红)。 抗酸染色法:5%石炭酸复红、5%盐酸酒精脱色、美兰复染。

芽胞染色:菌悬液→孔雀绿→水浴15-20分钟→涂片→干燥→固定→水洗脱色→番红或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水洗→晾干

荚膜染色:(负染色法、墨水法)。负染色法:制片(蒸馏水+菌)→干燥(晾干)→染色(复红)→水洗→干燥(晾干)→涂墨素。背景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鞭毛染色---镀银法;媒染A液—10%单宁酸10ml+5ml饱和硫酸钾铝水溶液+1ml苯胺饱和水溶液+5%氯化铁水溶液成墨色。银染B液—5%硝酸银+浓氨水(比重0.88)成薄雾状。

制片(蒸馏水+菌)→干燥(晾干)→染色(A液3—5分钟)→水洗→干燥(晾干)→染色(B液稍加热分30—60秒)→水洗→干燥(晾干)。菌体深褐色、鞭毛褐色。

30.病毒吸附蛋白(VAP);血凝素(HAs)。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

31.病毒突变株分:条件致死性突变株,空斑和宿主依赖性。遗传型变异机制有突变,基因转移,重组。突变:突变率由复制的准确度,DNA发生损伤的机会,及对损伤DNA修复程度来决定。

32.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 。干扰素(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只能抑制病毒,即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33.小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T细胞来自骨髓,在胸腺成熟。在人体血液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0—70%,;在胸导管则占95%以上。B细胞第一个合成产物是u链。

34.碱基的置换:嘌呤换嘌呤,嘧啶换嘧啶为转换,嘌呤换嘧啶为颠换。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35.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与染色体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一般有链,嗜血,芽胞菌有此功能。

36. G+菌等电点pI=2~3,G-菌等电点pI=4~5。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G+菌的感受态是由感受态因子(CF)的胞外信号诱导的。

5

37.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爱体菌内而致受体菌基因改变,分普遍和局限。 38. 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所带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 39. 溶源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遗传结构发生变异。

40. 原生质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体混合和可发生融合后的双倍体可发生染色体间的重组。

41. 基因重组可使基因再激活表现为:交叉复活和多重复活。

42. 粘附素是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有菌毛和非菌毛。进入宿主:黏附,定植,侵入,转归。毒力有侵袭力和毒素。

43.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菌毛,侵袭性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是指病原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45.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种属双命名法,前一字为属名,名词,后一为种名,形容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也有用CDC(USA)。目前以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作最高一级分类依据将原核界分为薄,坚,软,疵壁四门。科,属,种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46. 显微镜的分辩率为波长一半。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超高压汞灯(50—200W)。

47.油浸物镜的工作距离一般是0.2mm。普

>>闂傚倸鍊峰ù鍥敋瑜忛幑銏ゅ箳濡も偓绾惧鏌i幇顖f⒖婵炲樊浜滈崘鈧銈嗗姧缂嶅棗岣块悢鍏尖拺缁绢厼鎳忚ぐ褏绱掗悩鍐茬仼缂侇喖鐗撳畷鎺楁倷鐎电ǹ甯惧┑鐘垫暩婵鎹㈠Ο渚€舵い鏇楀亾闁哄矉绲鹃幆鏃堫敍濞戞﹩浼�<<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