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成本,因为旨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的绩效管理使他们面临着被降职、被裁员等惩罚的风险,并且现有的预算制度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反而被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人员将选择抵制绩效管理而不是配合绩效管理。
36.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非市场产出的公共部门的产出大多难以量化。首先,公共部门一般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这种服务是无形的,而且也缺乏来自市场的反馈信息和可比较的成本效益方面的数据。其次,公共部门具有垄断性和非营利性,其产品和服务并不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要对其准确测量在技术上有难度。再次,即便绩效可以量化,但以量化形式表现非市场产出的公共部门绩效是否适宜也需要考虑。
二是公共部门目标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公共部门的目标经常是多元的,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更要追求诸如自由、平等、公平和民主等多方面的价值目标。这些目标一般都较为抽象笼统,通常可以明确定性却难以清晰表述。目标的多元性会带来绩效评估的困难,而目标的模糊和目标之间的冲突矛盾和价值排序问题会进一步加大这样困难。 三是公共部门难以用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公共部门是由多个承担着不同功能的机构构成的,难以用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机构的绩效,其次,同一功能的公共组织也有差异,公众对绩效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值,并且难以用具体数据来衡量。 四是组织的障碍:首先,绩效管理要取得显著的成效,取决于组织是否拥有从事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其次,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地址也是实行绩效管理的组织障碍。再次,是官僚制组织文化的障碍。 五是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完善:绩效管理必须依靠重组和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但目前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表现为:1、信息收集困难。信息的不充分、不完备就会无法真正反映组织的实际绩效。2、信息沟通存在障碍。由于受制于信息传递渠道,上下
组织沟通存在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公众对政府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也存在着障碍。
37.联系实际,探讨改善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答:第一,要不断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设计出最能测量政府工作成果的指标体系。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第二,要更加明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制度,更好地对政府绩效进行监督。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成本过高,而政府成本过高的原因又突出表现在公共支出项目不明确,行政管理费用不正常增长,浪费型公共支出过多等方面。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实行政府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要压缩和控制行政事业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规模, ,确保政府支出更多地用于公用事业与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机制和公共服务责任机制。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公共部门之间的沟通。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载体。一方面,电子政务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为畅通。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级结构,使政府的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趋势,使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可以直接沟通。同时,它又为公民广泛、深入、普遍的行政参与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为政府绩效管理朝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网上政府”有
助于改善政府的决策,尽量减少相应的成本;政务公开,增强了公共部门管理的透明度,促使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及时沟通反馈,减少公共部门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提高公众对其决策的理解度和支持率。
第四,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首先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国家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根据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出应用于绩效管理的相关指数、指标和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及时予以调整、充实,为评估工作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方便。其次应建立有效的评估信息传递网络,把绩效管理的结果尽快反馈和扩散给有关各方,再次是要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把国家各项公共项目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已开展的评估工作的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性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管理数据库,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网络化。
第五,要全面提高公共部门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公共部门领导者的素质,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素质差、不称职的领导者,要及时撤换,改变过去实际存在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领导干部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和领导艺术。其次是要利用各种途径对一般工作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放在与之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再次是要改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制度,要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吸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实现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奋斗。 38.公共危机含义、特点及危害
危机含义: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威胁性和破坏性影响的,会造成该范围内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严重紊乱或失衡,社会或组织核心价值、目标或利益收到严重挑战,需要在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而时间紧迫的高风险情境中以非常态方式迅速决策和回应的一种紧急事件或状态。 公共危机:那些在大范围内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众造成灾难性影响,严重威胁和损害社会或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包括公众的生命、财产或其生存环境等危机。
特点:危机形成突发性、危机应对紧迫性、危机影响公共性、危机发展扩展性、危机出现的频发性
危害性:导致大批公众的死伤,并造成公众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并严重破坏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导致社会的失序和动荡;极大的损坏政府的形象和信誉贬抑政府公信力。 39.公共危机管理应该秉持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对策
以人为本:第一原则和根本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挽救遭受危机戕害或威胁的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防范为先:预测、预警、预防预控
资源整合:公共危机需要公共权力、公共财力、人力物力和公共信息体系的充分介入,还需要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及公民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国际合作
主要对策: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应起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职责;建构和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组织体系,建构能实现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职能机构,形成有效运行的危机治理体系,建构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及公民合作治理公共危机的体制和机制;制定国家公共危机治理总体的方针对不同类型公共危机治理的战略、策略、政策和预案,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层面也要完成这样的相应工作;建构和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公共危机治理实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