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沿宁海路等。珠江路科技街已初具规模。一批以科研单位为基础的研究中心也已基本形成。

普通教育体系正在完善,全市中小学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和优化组合。职业教育发展 很快,99年普教与职教的比例已达43:57。

实施情况与规划要求有差距的是:“新建、扩建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安排在江浦科学 城”的规划设想未得到落实,90年后在江浦仅建立了一所南京化工大学分校,而与此同时,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浦口,南京师范大学在仙西,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江宁,南京建工学院在沧波门,金陵职业大学在石门坎,三江大学在铁心桥等地,分别选址建设了分校或新校区。中小学建设普遍滞后于住宅建设,新区已建成的中小学用地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规划预留的中小学用地常常被商业性开发用地挤占,如建邺区南苑小区住宅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中小学还未配套建设。

2.文化

按照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文化中心的要求,一批文化设施得到基本落实,长江 路文化街按规划已建成或落实的大型文化设施有:文化艺术中心、南京图书馆新馆、现代美术馆、近代史博物馆等,该文化街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除了长江路文化街以外,正在实施的大型公共设施还有南艺音乐厅、紫金大戏院、国际展览中心、太阳宫、石刻公园等,并改建了一批剧场如人民剧场、世界大戏院等。

规划与实施有距离的主要有:市级及市级以上的文化设施建设速度较快,而区级文化设施相对建设缓慢,存在规模小、标准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一些大型文化设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不相一致,如石刻公园原规划在小红山,现建在白马,歌剧院原规划在鼓楼,现拟建在明故宫等;原规划预留的文化设施用地,部分已被其它商业性开发所取代,如莫愁湖西侧的南京锅炉厂地块;一些市级文化设施还有待落实,如金陵图书馆新馆。

3.体育

按现行总体规划要求,利用承办城运会的机会,一部分体育设施得到了补充和完善, 如五台山体育中心新建了游泳馆,改建了运动场等。近十年来,县一级的体育设施按国家标准已基本建成,部分县已达标。基层体育设施以街道为单位开始起步建设。

33

体育设施的建设落实,与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规划提出的完善五台山体育中心,依托体育学院建设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中山东路体育馆改建成“体育城”的设想基本未得到落实,五台山体育中心预留用地还被住宅、办公楼建设占用。省、市、区、县级体育设施网络未形成,承办全国运动会的设施能力尚未具备。基层体育设施特别是居住区和中小学体育场地的落实状况也较差。

4.医疗

规划提出的“发展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市—区—街道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已基本建立,专科医院发展较快(大部分由二级医院转向而成)。

医疗设施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不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医疗设施的分布仍过度集中在老城区,新区特别是人口聚集较快的河西新区,目前仍没有一个三级医院。便民型的医疗保健网络远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点多面广的一级医疗设施普遍存在医疗条件差、效益差、难以生存等问题。

从近十年公共设施的实施情况看,市级及市级以上和大型的公共设施落实情况好于区级、普及型的小型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和大专院校的建设速度快于体育、普教设施;公共设施的空间落实与规划有一定的差距。

(三)市场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近十年来,市场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速度加快,据1998年资料统计,全市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市场有37家,其中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10家(主城有8家,浦口有2家);规划的中央门市场群(金桥、玉桥市场等)交易额达60亿元;赛虹桥市场群交易额为37亿元(1999年为51亿元),基本形成规划要求的区域性市场的功能。在规划的专业市场中,热河南路市场交易额1998年已达到56亿元。其余规划的市场如丁家庄、小行、铁心桥、卡子门等专业市场或未启动、或交易规模都较小。

与规划有差距的主要有:市场的建设并没有完全按规划分布要求建设,一方面规划的若干市场没有形成,另一方面却在未按排市场的地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群),如浦口桥北路的南京装饰材料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已达11亿元,河西经四路二侧已形

34

成以金盛、金陵装饰城为代表的市场群,龙蟠路汽配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南京市场建设还存在数量多规模小、专业市场多而综合市场少、布局分散、幅射力不强等问题,南京的大交通、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南京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和空间布局结构,既考虑了作为中心城市的对外吸引幅射功能要求,同时建立了为本市市民服务的公共活动服务体系,基本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公共设施的空间落实基本符合规划布局要求,特别是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市一级公共活动中心和市级以上的大型公共设施规划落实相对较好,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活动中心的总体框架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新区建设与旧城建造

现行总体规划提出了“加快新区建设步伐,提高旧城改造水平,积极发展外围城镇”的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目的是综合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以整体的思路统筹解决旧城改造问题,通过新区和外围城镇的建设,疏散老城区人口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为旧城区环境改善创造空间条件,其规划思路吸取了国内外很多城市的成功经验,是符合南京市的实际需要的。

(一)关于新区建设

“抓住新区建设的重点,近期以主城内的河西地区为主,中远期以仙西新市区为主。加快新区建设的步伐,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是现行总体规划对新区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以河西为主体的新区加快了开发建设的步伐,河西城市建设用地由1994年的11.38 km2,增加到99年的20.33 km2,目前已完成河西可开发建设用地(40.8 km2)50% 的开发建设量,特别是95年以来,几乎按2 km2/年的速度开发建设。

仙西地区作为规划提出的中远期开发建设的新区,目前已完成近3 km2的开发量,占2010年开发建成30 km2目标的10%,随着仙西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若干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仙西地区后十年的建设速度必将快于前十年的开发

35

建设速度。

除河西、仙西以外,以住宅为主体的新区建设,还有城东的苜蓿园马群地区、城北的黑墨营樱柁村地区,以及城南的宁南地区,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居住片区。

河西地区前十年的建设,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地补路政策,河西成为补偿用地划拔的主要地区,也成为老城区拆迁安置的主要地区,由于建设资金的原因,居住开发规模都较小,住宅、环境建设标准都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严重滞后。近两年,政府高度重视河西新区的建设,随着河西建设规模的扩大,开发商开发理念的改变,河西新区近两年的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规划提出的河西新区的建设要求、与其他城市新区建设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关于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要调整用地结构,提高水平。市中心区用地主要安排金融、商贸、信息、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限制建设住宅,以充分发挥城市黄金地段的土地效益,并促使住宅建设的资金流向新区,推动新区的开发。鼓励旧城区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外围城镇搬迁。”这是现行总规对旧城改造的主要思路。

按照总体规划的思路,旧城用地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市中心区特别是新街口地区的黄金地段,居住用地已逐步被金融、商贸、办公等用地取代,已呈现出居住用地从外围向中心区逐步递减的趋势,黄金地段的土地效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旧城区工业企业用地的转换也加快了速度,已基本实现了新街口核心地区无工业企业、市中心区无污染工业的目标。

旧城改造中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强度偏高,主要体现在新街口地区的商业建筑容量和旧城住宅片区的建设密度过高,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旧城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和环境风貌的重点保护地区,南京已建成的500余栋高层建筑,大部分集中在旧城区,对环境风貌保护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建设了大量的广场,但居民真正需要的便民绿地严重不足;旧城改造缺乏系统组织,整体性不强。

按总规要求,南京新区建设速度加快,河西新区已初具规模,旧城改造也加快了

3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