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致远《汉宫秋》及其他杂剧
马致远(1205?—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他早年追求过功名,做浙行省务官,晚年过着隐居生活。他是久负盛名的元杂剧作家,有“战文场,曲状元”的美称。(贾仲明[凌波佩]吊词)前人对他极为推崇。明人朱权《太和正间谱》把他列为元杂剧诸家之首,臧懋循《元人百种曲》将其《汉宫秋》冠于全纺第一,近人王国维称他如唐诗之李义山,宋词之欧阳修,都 说明了马致远对后世的影响。马致远一生作剧十五种,今传七种:《汉宫秋》、《岳阳楼》、《陈搏高卧》、《青衫泪》、《荐福碑》、《任风子》、《黄粱梦》。他的剧作,取材广泛,但思想倾向复杂,成就高下不一。既有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相当深度的优秀剧作《汉宫秋》,也有反映元代知识份子落拓不遇,贫寒潦倒,连拓荐福碑文以售也都遭雷神半夜击碎的不幸遭遇的剧本《荐福碑》。更有热衷于宣传道家思想,宣传求道登仙的神仙道化剧《任风子》等。他的“神仙道化剧”在元杂剧创作中形成一种倾向,产生了不良影响,人称马致远是“万花丛中马神仙”,剧作以
文采见长,在艺术上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2、《汉宫秋》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写汉元帝妃子王干嫱(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王昭君故事首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一事。这是在汉、匈奴双方力量均已削弱的情况下的政治联姻,客观上密切了当时的民族关系,使边境和平长达百余年之久。马致远对这一历代相传的王昭君故事进行了如下改动。
首先,故事背境 改为匈奴强盛,汉室颓弱,匈奴以武力挟持汉室。
其二,昭君出塞是被迫的,是在与汉元帝有了深厚的恋情之后,被迫与其分别而出塞和亲,加重了该剧的悲剧后气氛。
其三,将画师毛延寿改为中大夫毛延寿,他向昭君索贿未成便叛国投敌,甚至调唆匈奴起兵,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乱臣贼子,使批判对象上升到士大夫阶层,比原故事更为深刻有力。
最后,剧本描写王昭君未入匈奴地界,在番汉交界处,“留下汉家衣服”,举酒南浇之后,投水自尽。这一结局,显示
了《汉宫秋》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光彩,在元蒙统治下,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曲折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民族意识。
3、《汉宫秋》艺术
《汉宫秋》在艺术上很有特点。
首先,它利用历史题材来曲折地表现作者自己生活的时代,使一出爱情悲剧赋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通过它的毁灭,来怀念一个消失了的时代,哀悼一个来灭亡的国家,而王昭君就在这场悲剧中成为一个在强敌压境 时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
其次,剧本的高潮处理新颖别致。全剧的逻辑高潮和感情高潮交叉出现,并不重复,第三折送别是全剧的逻辑高潮,是这一爱情悲剧发展的顶峰,但生离之际,汉元帝满腹辛酸未能尽言,便为第四折的感情高潮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汉元帝梦会的更为凄楚哀伤动人的感情高潮,成为以情动人的精彩的戏剧场面,强化了悲剧人物的孤独和思念在清冷的秋夜,短暂的梦会、孤雁的凄楚叫声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成为可与《梧桐雨》箱四折相媲美的佳作。
最后,剧本文辞优美,第三折的[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和第四折的曲文,历来脍炙人口,是元剧中文采派的代表作品。
4、《汉宫秋》第三折欣赏——人物情感的时空差异和常态与非常态表现
在现代美学的性格理论中,有一个很引人注目的论题,就是认为,如果从整体上把握人物性格的话,那么,人物性格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呈现一种千变万化的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对人物情感的影响,就表现为人物情感的时空差异性,即是说,不同的环境条件(空间)和时间条件(时间)会使人物情感发生差异,人物情感会随着具体所处的环境的移动,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而人物性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时空两者的差异性又总是互相交织,并造成性格运动尽可能的复杂性。特别是在非常的时空环境中,性格差异性和人物的情感差异性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呈现一个很大的断裂层。
《汉宫秋》第三折对汉元帝的刻画就表现出了人物情感的这种美学特征。
这折戏汉元帝主唱,选用[双调·新水令]一套十二支曲文表现汉元帝惜别昭君的复杂心情。
第五曲[新水令]、[驻马听]、[步步娇]、[落梅风]、[殿前欢]中,汉元帝的情感呈现一个状态,其总体表现就是痛苦、哀伤,灞桥之上,面前“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的心上人,面对“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的凄凉景物,汉元帝的首先是希望发生奇迹:“退了番兵,免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