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1]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如下:(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大学生通过立志,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新的修养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发展意识良好;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心理逐渐成熟.但是,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环境适应问题2.学习压力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感情问题5.求职择业问题

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4.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改善人际关系6.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激励法、合理喧泻法、自我代偿法、幽默化解法和自我升华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