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同一土层各处理相比较来看,春季,在0~5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SMBC/SMBN比值在5.65~7.16之间,显著高于清耕处理(3.92),四个生草处理大小表现为:白三叶>鸡脚草>小冠花>百脉根,其中白三叶与鸡脚草差异不显著,与其他生草处理差异显著;5~10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SMBC/SMBN在4.36~4.56之间,稍低于清耕处理(4.75),各生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清耕(CK)间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中,各处理SMBC/SMBN比值在3.01~5.06之间,仅小冠花处理高于清耕(CK),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SMBC/SMBN在2.99~3.39之间,均低于清耕(4.09),各生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清耕(CK)间差异显著。
夏季,0~5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的SMBC/SMBN在5.58~7.21之间,显著高于清耕(3.85),各生草处理SMBC/SMBN大小表现为:白三叶>鸡脚草>小冠花>百脉根,与春季表现一致,但四者间差异不显著。5~10 cm土层中,各处理SMBC/SMBN在4.33~4.61之间,稍低于清耕处理(4.71),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白三叶与清耕差异显著),10~20 cm土层中,小冠花处理的SMBC/SMBN最高(5.06),但与清耕(4.61)间差异不显著,其他三个生草处理的SMBC/SMBN均低于清耕,均与清耕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的SMBC/SMBN在2.58~3.37之间,均低于清耕(4.04),即变化趋势与春季20~40 cm土层的相同。
秋季,0~5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的SMBC/SMBN在5.55~8.23之间,显著高于清耕(4.08),各生草处理SMBC/SMBN表现为:鸡脚草>白三叶>小冠花>百脉根,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白三叶、小冠花之间差异不显著);5~10 cm土层中,各处理大小表现为:百脉根>小冠花>鸡脚草>清耕>白三叶,其中百脉根、小冠花、鸡脚草的SMBC/SMBN分别为6.82、6.45和5.83,显著高于清耕(4.71),10~40 cm土层中各生草处理的SMBC/SMBN均低于清耕。
一般情况下细菌碳氮比在5:1左右,放线菌在 6:1 左右,而真菌在 10:1左右。生草处理对SMBC/SMBN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生草草种和时间变化的综合影响,各季节生草处理的SMBC/SMBN尤以表层(0~5 cm)最大,在5~8之间。主要由于0~5cm 土层向土壤中输入了大量的枯落物以更新及根系,植被凋落物与根系物质分解过程诱导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
表4-1 生草对各季节0-40cm土层SMBC/SMBN的影响
Table 4-1 Effects of interplanting herbages on SMBC/SMBN in 0-40cm soil layers in different seasons
季节 土层 0-5cm 5-10cm 10-20cm 20-40cm 平均值 0-5cm 5-10cm 10-20cm 20-40cm 平均值 0-5cm 5-10cm
鸡脚草 6.58±0.24ab 4.46±0.25a 4.27±0.14bc 2.99±0.03b 4.58b 6.73±0.15a 4.60±0.56ab 4.31±0.61a 2.95±0.44b 4.65b 8.23±0.11a 5.83±0.11b
百脉根 5.65±0.22c
4.56±0.25a 3.01±0.17d 2.61±0.34b 3.96d 5.58±0.23a 4.61±0.31a 2.92±0.29a 2.58±0.11b 3.93e 5.55±0.25c 6.82±0.26a
白三叶 7.16±0.24a
4.36±0.10a 3.71±0.07c 2.99±0.03b 4.56b 7.21±0.34a 4.33±0.34b 3.78±0.36a 3.02±0.49ab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