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荣渔2862事件始末
2011年7月26日,西太平洋。一艘中国渔船接收到来自另一艘中国渔船的求救信号,称其「船舱进水」、「失去动力」。收到信号的渔船将情况汇报给了中国有关部门。
经日本及中方先后救援,三天后,中国渔政118船拖带着发出求救信号的「鲁荣渔2682」号开始返航。
一个巨大的疑问浮出水面:
「鲁荣渔2682」在2010年12月出海时,载了33名船员。返航的时候,为什么只剩11人了?其余22人下落何在?
执法部门介入,长达两年的侦察和审理就此开始。 -
返航11人中的主角,刘贵夺,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神情自若。
法官问他,「沾血」是什么意思?
他反问,你说是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吗?
法官要他说明。他沉默了一下,抬起头,「杀人的意思。」 -
时光回溯到2010年12月27日,鲁荣渔2682号载着33名船员离开山东的一个码头,3个月后,将到达东太平洋的秘鲁、智利海域。
按照合同,他们会在海上呆足两年。一年四万五,提成另算。主要工作是钓鱿鱼,然后装箱冷冻。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漂在海上,要忍受无尽的寂寞;而最累时「两夜一天都没法休息」。
当时鲁荣渔2682号的船员们对此并不了解。
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中,有人做小生意赔本希望借此翻身,比如厨师长夏琦勇;有人愿意出海去闯一闯,比如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马玉超。
没人知道的是,船上至少有两名刑满释放人员,其中一名曾被判处无期徒刑。
我们的主角刘贵夺,当时从黑龙江来到大连,在劳务市场找到了这份工作。
这桩奇案在招募船员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
「很多人都是旱鸭子,从没见过大海,也不会游泳。」这是一位老船员描述的远洋船员用工的现状,因为沿海地区往往招不到人出海,所以才会招募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务工人员。而且由于出海非常辛苦,很多内陆农民干上一次后大都会选择离开,这也加剧了用工的紧俏。
于是,一些渔业公司只好降低准入门槛,每出一次海就招一批人,所列出的条件也基本一致,即学历不限、身体健康,无传染病,无犯罪记录,无不良嗜好即可。而「外地应聘的船员只要符合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即可以放心来公司应聘,100%录用」。
然而,按照相关规定,远洋船员入职前必须经过培训并得到上船工作的《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培训合格证》等最基本证书,掌握海上救生、船舶消防、急救及艇筏操纵方面的相关技能。降低门槛招募船员,只会让他们在海上不适应。
船上的33人中,出海时只有15人有船员证,其他18人没有船员证。
我们的主角,刘贵夺,在这次远航前仅出海过两天。 -
第一次录口供时,回来的11个人口径高度一致:「我们是清白无辜的」。他们说,失踪的船员包德等人要回国,劫持了船长,并索要船员的钱财,不从便杀人。船舱遇险进水后,包德等人穿着救生衣、乘着救生筏逃走了。 -
船员老王还记得在渔船出发前,一个内地省份过来的人问他,在船上怎么样。老王告诫,你先做好受罪吃苦的准备。那人问有多苦,老王说,用语言难以形容,连着两夜不睡觉是常事。那人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有那么劳累。渔船起航,看到苍茫的大海,那人头几天还挺高兴,觉得不错。
但是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打鱼是不分白天晚上的,半夜有事照样得起来干活。可是这些「新人」完全适应不了。那人还质问船长,怎么半夜还起床工作。船长呵斥,你还以为这是在陆地上上班啊。一次起不来,两次起不来,次数多了,船长就会发火甚至动手。 -
捕鱼的时候,每个人旁边都有小箱子,把鱼钓上来后,再过秤,有时还要根据鱼的体重分类,两斤的、一斤的、几两的,分别放到不同的箱子里。船长负责记录,大副负责称鱼。这时候和大副关系的好坏就比较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