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基本原理是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相邻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三个学说理论理论角度不同,板块构造学说从整体上囊括了从陆地漂移机制出发的大陆漂移学说和从洋盆扩张机制出发的海底扩张说,是发展十分完善的活动论主要学说。
内在联系:
三大构造学说一脉相承,均为与固定论对立的活动论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因此,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是不可分割的三大部分。
20.试述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板块驱动机制问题:地幔对流很难实现,要实现一次对流至少需要10亿年的时间,这与海底扩张速度不符。
关于海沟沉积物变形的问题:洋壳向海沟俯冲时应有洋壳物质带到俯冲带并发生褶皱,而现今海沟处不仅沉积物很少,且没有任何变形。
关于大洋中存在大陆的问题:大洋中某些岛屿应该是海底大陆(如新几内亚东北部一海岛,其莫霍界面深20~30km,应该是沉没的大陆,此事实是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
关于海底磁异常条带的问题:磁异常条带并非是一系列规则的条带,事实情况是一些不规则的条带,而且情况很复杂,难以用来证实扩张学说。
21.什么是风化作用?简述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物理成机制风化造成岩石分解,机制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地表流水侵蚀,海水侵蚀,风力侵蚀,水的分解等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把整块岩石破碎成岩石碎屑物。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增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也会帮助岩石分割,包括:热膨胀,冻融风化,压力卸荷,水力作用,盐结晶作用。 化学风化:是指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水溶液以及生物溶液对岩石的腐蚀,破坏作用造成对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包括:碳酸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
22.什么是风化壳?何为风化壳的三层结构?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风化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在陆地表面由残
积物和土壤构成的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
三层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地貌条件(在构造稳定的平坦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形成的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相反,在年轻的褶皱带,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地区的风化壳一般较浅薄)
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风化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程度。)
23.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石块,在地势陡峭的情况下可形成倒石锥。
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和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性质稳定的元素富集时形成的残余矿床)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