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卷按照湖州市初中学业考试考试形式,采用社会、思品合卷,总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从试卷整体安排到题型、题量、内容组织、命题原则、指导倾向等也全部向中考靠拢,立足于九年级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命题稳中求新,强调基础,着眼中考。
从整份试卷的命题意图来看,本份试题不过分强调试题的难度,更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湖州市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在命题中得到了体现。如试题中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非选择题)的文字阅读量是近几年期末检测命题中较多的一次。材料多,文字量大因而更强调学生学习的扎实,这也是针对近两年中考中我们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而设的。
命题秉承我们学科一贯的原则,即学科的特色。坚持思想、强调综合、注重思维,突出时代,体现乡土。
1.坚持思想性。
试卷在立意、选材、设问以及形式上都非常注重思想教育的功能。表现在:①在选择热点背景材料方面,我们尽可能的选择与初中学生相吻合的材料,使学生看得懂,有感悟;②在选择考查的内容方面,除了教材主干知识外,我们更注重主干知识与学生思想教育密切的知识进行考查,突出学科的教育功能;③在试题形式的呈现上,我们也尽量做到以正面形象形式呈现,力减负面材料形式,以引导平时教学要以正面教育为主,理性、辩证的分析一些社会现在。
2. 强调综合性。
社会思品的学业考试,因涉及到《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门学科,而本市的绝大多数学校又是一位老师同时担任两门学科,合科教学,合科复习,这势必在命题上也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强调综合性,本卷试题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是强调课内知识之间的综合,把社会、思品教学内容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互不关联的、随意的、机械的知识拼盘。知识的综合性首先是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即本学科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综合性也体现在相关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强调知识本身的开放性。二是强调学科间的综合,《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势必要考虑在命题时将两门学科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比如第25题“西部援建,共建和谐社会”就把社会、思品中有关共同富裕、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起来。
3.注重思维性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是教育对社会思品课考试命题的一项重要要求。本卷在这方面延续了历年的做法,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立意。
首先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整理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既要善于总结和提取核心内容,又要注意将材料内容与考点联系。如本卷中全部的主观题和大部分的选择题都在这方面有所体现,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对信息提取能力及举例分析能力。其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有积极的思考,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在考试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比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试卷中的部分选择题和全部的主观题都彰显了这一特点。
我们还尝试对部分试题实施开放性答案,参考答案设置多个角度,只要答出其中一部分即可,鼓励考生开拓思维,角度思考问题。
4.突出时代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现实生活,是社会思品考试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也是近几年来命题在取材方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卷同样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命题方向时代化的特征。如仅主观题中就涉及到今年小微企业的发展,教育与科技创新,支援新疆建设,美丽中国关注生态文明等重大时事热点。对这些时政热点的考查,一方面体现了本课程的时效性和试题生命力特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试题通过选材角度的变换,逐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现乡土性
今年的试卷,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惯例,试卷中结合地方特色,渗透了乡情教育。如试卷第一题就以安吉联合国人居奖开篇,25题以安吉与新疆柯坪县对口援建为考查材料,最后一题以安吉低碳出行,践行生态文明收篇。这些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产生对家乡的亲切感、自豪感,体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从而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进而坚定振兴中华的信念,同时,也引导我们的学科教学要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家乡的实例开展学科教学,从而起到一举多得之效果。
二、答题分析:
整份试卷,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着激励课改、激励师生教与学的原则,试题的难度并不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根据阅卷时抽样数据和各组阅卷时收集的情况分析,得到具体答题情况如下: 题 号 选择题 第1题 平均分 典 型 错 误 选A较错误多 原 因 分 析 对我县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一地方重大热点事件和时政关注不够。 对我国各阶段奋斗目标含糊不清,对十八大重要内容没有重点学习。 审题不清,没有抓住“关键”一词的核心信息,误解为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对材料中示意图的内涵理解错误,对选项中选B错误较多 “人口问题必然成为资源或环境问题”这句话的错误未能辨别。也反映了教学中对这一知识点的教与学只停留在了表明。 只看到了漫画反映出的资源问题,而没有考第15题 选D错误较多 虑到这些问题中资源与环境的密切相关,因而把第三个小项环境问题不选。 第20题
第2题 选A或C错误较多 第9题 选B错误较多 26.3 第13题 选C或D错误较多 这只能反映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世贸组织和联合国的性质职能区分不清。 题 号 平均分 典 型 错 误 原 因 分 析 经济制度表述不清属于基础知识掌握的问题;对“小微企业”含义不理解,只是简单经济制度表达不22题 3.67 清;对小微企业改善民生的意义表述错误或含糊不清。 的认为是规模小的企业,没有从性质上去认定,因而胡乱套用各种性质经济的作用,这种答题错误尤为突出;对“民生”这一热点词语理解不够,没有从发展小微企业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角度来作答;审题不清,对此题型的设问缺乏有效应答,部分学生回答成了判断这句话是否正确,造成失分。 表达错误,“科教兴国”写成了“科技兴国”,“科技新23题 7.5 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区分不清;答题方向错误,从国家、社会等角度作答 历史事件表达错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平时学习光注重听,说,训练不够;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教育创新,这是两个概念。学生缺乏对教材知识点的有效整合,对知识似是而非,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根据课本内容来组织答案,乱抄一气;对第三问中学生该怎么做审题不清。写成国家、学校怎么做较多。 误,如土地改革,历史事件区分不清,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化运土地改造等;对历动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学习中没有注意区史事件的回答或笼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改革的开24题 8 统或片面,如对农始,不能简单等同于改革开放;历史事件的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影响和教训是有区别的,从中找出规写成三大改造;对律性的东西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建设的意义经验教训乱搬乱所在。设问中要求回答的是上述农村变革的抄,事件与影响、共同经验教训而不是个别事件的。 意义不相符 主要集中在答题的审题不清; 指向性错误上,如第三问中明确有几个限制条件“根据材料”,第二问未从“维护“经济发展”,“合理化建议”,这就要求回25题 7 民族团结的角度”答是一要根据材料来,把答案建立在对材料回答;第三问未从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作答;二是要针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对经济发展,不少学生从政治,民族关系等度回答
回答;三是要发展的具体建议,而不是“科 教兴国”、“改革开放”等宏观战略 审题不清,特别是题目的限制性条件没有引第一问未从规定的角度回答;第二问中不少学生回答成26题 7.2 了空调或某款冰箱;第三问提出的建议多是自己或他人的具体做法 起足够的重视,如第一问的三个方面,第二问中的哪款冰箱,节能产品补贴的理由;第三问中哪些建议等,从而造成答题偏离方向,容易失分;对个人的具体做法,对社会发展的建议,国家采取举措的理由意义等回答是不同的,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分别从微观、宏观等回答。如第三问是你对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社会等提出的建议,要从宏观角度回答,提出具体的举措、建议。 从试卷的整体答题和得分情况来看,特别是本次检测因为涉及到的内容并不多,且考试涉及到的多是教学和学业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因此,试卷的难度是不大的,从总体层面上来看,成绩和分数也是较高的。但从全县层面来看,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情况下学科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各年级分配使用上;培优和补弱问题;课堂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平时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上;专研专业知识能力等尤其要引起学校和我们学科教师的注意。 三.教学建议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学会知识整合。
基础知识是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多么“难”、多么“活”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综合性也是在基础性之上的综合,所以平时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不要一味的追求难、偏、烦。
特别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和生本课堂的构建中,更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扎实。不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中能够把基础知识对着书本简单的复述就以为学生真正掌握了,这次考试,其实绝大部分考的都是基础知识,同样反映了学生在应考时依然含糊不清。
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更要注重同类知识的区分与运用。如当前各种经济制度的地位、作用,政策的相同与不同的区分;如四次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等这些本次考试都反映出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含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特别是在初三复习中一定要把课本知识落到实处,这几年中考中同样反映出了这些问题,如一个“生命”的主题,多本教材多处,多角度都涉及到,如不加以熟练掌握和予以区分,考试时又会出现乱抄一气,因此必须加以综合复习,注重知识的整合。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即便是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还是自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同时,阅读教材
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文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另外,要区分每课中的观点叙述或史实叙述。对于观点,要学会辨析,而不是死记。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只重结论(或观点)而忽视史实、过程的现象。
其次是学会构建知识。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①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理解,不仅是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理解,而且还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②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做到能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调出来,又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着力点。并且通过围绕社会热点,开设相关专题,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创设情境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再次是学会积累知识。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灵活运用。从非选择题答题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一位老师谈到开卷考试时说,对基础知识“不去死记”,“但要记死”,是很有道理的。复习每一课考点,要在理解运用中记住,即要先整理知识结构,理顺历史发展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用讲述的方式,做到思路清晰、准确无误地叙述出来,而不是搞抄作业式的背诵记忆。死记是无意义的复习。其实,真正把课改教学落实到实处,是根本不需要单纯地记忆知识的,因为在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课改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就自然地活化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了。 3、增强教师指导的实效性
放手让学生学,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表现在:①平时上新课,讲解要精准,尤其是对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和关键的政治术语,分析一定要到位,如果新课讲不清,那么复习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学生往往是先入为见的;②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思想问题,要把社会热点、学生思想热点有机地渗透到平时教学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学科教学才有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是要靠平时的,靠后阶段的复习搞突击得来的“能力”,是肤浅的、易忘的。
4.特别注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题目一定要精选!反对盲目大量、机械甚至误导学生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注意从答题的每一个环节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组织答案,学会科学表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习题,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解题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点题能力,只有“审得清”才能“答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