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按感受器深浅分:

1深反射:感受器在肌腱内。是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参与神经元少。○(仅是同侧)

1)原理:叩击肌腱,造成肌腱牵拉,肌腱内感受器,感受器做出反应,将冲动传向脊髓,再到传出神经元,使伸肌收缩。传入神经发出侧支,多突触,与多个屈肌神经元接触,使其

抑制。

2)实例:膝跳反射中,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缝匠肌都被抑制,股四头肌兴奋。

2浅反射:是屈肌反射、防御反射。如:刀尖扎向手心,手收回。参与神经元数目多。○(双侧)=>此反射消失比深反射消失严重

1)原理:皮肤受到刺激,数群肌肉协调产生回缩动作,涉及到脊髓的多个节段和多个神经元。

2)实例:左脚踩钉子,左脚屈、右脚伸。即防御反射不仅是同侧的整个屈肌,还发出侧支到对侧兴奋伸肌。

? 单突触兴奋伸肌;多突触兴奋屈肌

3.反射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构成。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8.术语:

(1)灰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聚集处

白质:中枢部神经纤维的聚集处 (2)皮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大脑、小脑的白质

(3)神经核:中枢部除灰质外,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处。成团、柱或块状,或与其它神经核叠加(分界不明显)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处 (4)纤维束(传导束):中枢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 神经(神经束):周围部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的集合

(5)网状结构:中枢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白质、灰质纵横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在颈部较明显。

相关补充: 1.脑的增大是因为神经元建立突触增多,形成相应网络 2.如果遇到“??核”和“??柱”,在灰质中;“??束”、“??放射”、“??穹隆”、“??投射”、“??联合”,在白质中 1扣髌韧带○2针扎手 3.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脊髓与脑相比是分化较低、结构较简单和功能较低级的部分,分为31节段并分别与31

对脊神经相连。功能:传导、反射

一、脊髓位置和外形

1.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最宽处周长3~3.8cm左右,重约30g,占整个脑重量的2% 2.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平面,与颅腔内脑的最下端——延髓相接;脊髓下端约平第一腰椎下缘,向下以终丝(无神经结构的软组织细丝)连于尾骨背面。=>即第1腰椎以下没有脊髓。

脊髓下端并不固定,成人约在第一腰椎下缘,高的也有到T12椎体的,低可到L2、L3之间的椎间盘,但并不影响腰穿。

3.在椎管内相对位置固定,上端有枕骨大孔,下端是终丝,两侧有31对脊神经拽着。 4.每一对脊神经所连的脊髓就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C8,T12,L5,S5,Co。 5.颈膨大:周长约3.8cm,直径>1cm,在C4~T1节段(共6节段)。原因:与控制上肢精细运动有关

6.腰骶膨大:周长约3.5cm,直径在1cm左右,在L2~S3节段(共7节段)。原因:控制下肢运动。不如颈膨大明显,因为人的精细活动主要是在上肢,下肢负责负重。 7.脊髓圆锥:腰骶膨大下方脊髓迅速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8.终丝:长约20cm,由软脊膜(紧紧裹在脊髓外面的被膜)构成,止于尾骨背面。 (1)上方15cm为内终丝,被外面的硬脑膜和里面的蛛网膜所包围。内终丝在蛛网膜下腔(腔内有脑脊液)内。

(2)下方5cm为外终丝,除软脊膜外还有硬脑膜、蛛网膜参与构成 (3)内外终丝的骨性结构分界线:S2 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 终池:马尾周围蛛网膜下腔的膨大

9. 脊髓表面有沟。

(1)前正中沟:脊髓表面最深的沟,深度为3mm。

(2)前外侧沟:位于前正中沟两侧,连脊神经前根根丝(运动)。

(3)后正中沟:脊髓后面与前正中沟相对。 (4)后外侧沟:后正中沟两侧,与前外侧沟相对,是脊髓表面第二深的沟,深度为1.2~2.5mm连脊神经后跟跟丝(感觉)

(5)后中间沟: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的浅沟,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的分界标志。

10.脊神经及前根、后根:

(1)由前外侧沟出来的是根纤维,汇合成脊神经前根。前根较细。

由后外侧沟进入的是脊神经后根发出的根纤维。后根粗大。

后根在和前根汇合之前,在椎间孔前方有一膨大,称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为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组成脊神经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后根的另一部分与前根在椎间孔汇合成1~2cm长的脊神经。

(2)脊神经前根是感觉神经,脊神经后根是运动神经,而脊神经是混合神经。脊神经含有4种纤维:躯体、内脏感觉(运动)神经纤维

(3)后根纤维中:内侧1/3,管理深感觉,由有髓纤维构成;外侧2/3,管理浅感觉,由无髓纤维构成。

11.(1)胚胎4个月之前,脊髓与椎管等长,脊神经平行与相应椎骨连接。4个月之后,记住生长速度快于脊髓,致使脊髓的长度短于椎管。因为脊髓上端连于延髓,位置固定,导致脊髓节段位置高于相应椎骨。

(2)胸段、腰骶段的脊神经根在穿椎间孔之前必须向下走行一段,它们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3)C1~C4=同序数椎骨;

C5~C8,T1~T4=同序数椎骨-1;

T5~T8=同序数椎骨-2; T9~T12=同序数椎骨-3;

L1~L5=第10、11、12胸椎;

S1~S5、Co=第12胸椎、第1腰椎

二、脊髓内部结构

(1)中央有一细小管,称中央管。其向上通颅内第4脑室;其向下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称终室(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的膨大;终池:马尾周围蛛网膜下腔的膨大)。也可能再向下延续,到终丝中5~6cm,随年龄增长,从下向上闭锁。

(2)中央管周围呈“H”型的称灰质,分为短宽的前角和细长的后角,在某些节段还有侧角(侧角仅见于T1~L2)。前后角相连接的部分称中间带,中间带外侧即为侧角。

(3)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灰质前、后联合;灰质前联合前方的白质称白质前联合。 (4)前外侧沟到脊髓前角连线,后外侧沟到脊髓后角连线将脊髓外周的白质划分为三部分: 后索、前索、外侧索。 (一)灰质

1.前角(运动性,无感觉成分)

(1)由大、小两种运动性神经元胞体构成。

1大的称α细胞,其轴突构成脊神经前根纤维的前2/3,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

2小的称γ细胞,其轴突构成脊神经前根纤维的后1/3,管理骨骼肌的紧张度——肌张力。○

(2)肌张力:

1肢体在被动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的大小,若脊神经的前、后根损坏,则肌张力降低。 ○

2肌张力不是骨骼肌本身的特性,而是靠反射活动维持和调节。 ○

3作用:维持体位。分为正常、增高、降低三种。 ○

4肌张力增高有两种可能: ○

1)痉挛性:皮质脊髓束损伤,症状:折刀状,一开始肌张力很大,到达某位置使力突然消失

2)强制性:灰质基底核损伤,症状:齿轮状,铅管状,折到哪个部位,始终有阻力 肌张力减弱:不能维持肢体在某方向的固定

(2)前角形态宽大,其中神经元排列成内、外两个核团 1外侧核团(大)○:主要管理四肢肌的运动

1) 颈膨大、腰骶膨大处明显,其它部位不可见。

2) 颈膨大C4~T1脊髓节段从腹侧向背侧/从上至下依次管理肩带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腰骶膨大L1~S3脊髓节段从腹侧向背侧/从上至下依次管理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2内侧核团(小)○:主要管理躯干肌的运动

1)31个节段中均有,贯穿脊髓全长

(3)前角内支配伸肌的神经元在浅表,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在深面。

病例:有一病人开始不能系扣(屈肌受损),后逐渐觉得穿衣服困难(伸肌受损),问:该病人是脊髓由中心向外损伤发展,还是外侧压迫脊髓? 答:是中心向外,经常见于脊髓空洞症,中央管颈膨大节段周围出现病变,逐渐外延。 补充:相反情况多是椎管中有肿物,压迫前角导致伸肌损伤再是屈肌损伤。 (4)脊髓灰质炎:腰骶膨大处前角受病毒感染,运动功能产生障碍,但感觉正常。

病例:婴儿8个月大时,在医院诊断为流感,医生对其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半年后,小孩下肢一侧(打针的部位)瘫痪,且病肢明显细于正常肢。问:如何在半分钟内判断:此小孩时打针时坐骨神经(脊神经分支)受损还是小儿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答:用针刺病肢。因为脊神经是混合型神经,如果是坐骨神经受损,则运动和感觉都会受损,针扎不会有感觉。如果是脊髓灰质炎,则只是前角受损,运动受损,仍会有感觉。 (5)共济运动:指机体完成任一动作时所依赖的某组肌群(包括: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协调一致的运动,这些肌群协调一致由小脑完成

? 屈肘:屈肌神经元(发出侧支)?中间神经元(发出抑制)?伸肌神经元(使伸肌松

弛)=>前反馈

(6)前角内的神经核:

1副神经核:○其轴突组成副神经的脊髓部。位于C1~C6脊髓节段,前角背外侧,支配胸锁乳突肌(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头向后仰)、斜方肌 2膈神经核:○位于C3~C7脊髓节段,前角中央,发出神经纤维随前根纤维离开脊髓组成膈神经,支配膈肌

脊髓上段或中段,脊髓前角毁损性病变时,可能发生膈肌的瘫痪,使腹式呼吸消失。如果不是毁损性病变,也可能是刺激性病变。比如膈肌刺激,总打嗝。 2.中间带:前角、后角之间的区域

中央管:前方是灰质前联合,后方是灰质后联合 (1)中间内侧核(感觉):

1位置:位于中间带内,占脊髓全长 ○

2交通:○接受后根内侧部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穿过白质前联合至对侧外侧索上行,形成脊

髓小脑前束(由对侧中间内侧核发出的,主要在外侧索内上行的,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整个肢体的精细运动、姿势协调有关的纤维束) (2)中间外侧核(运动):是交感神经在脊髓内的中枢

1位置:位于T1~L2的侧角内,侧角仅见于T1~L2 ○

2功能:○管理血管舒张和收缩(交感神经使血管活动增强和减弱?血管收缩和舒张,无副交

感神经与之对抗);腹腔内某些腺体分泌

3受损表现:最上段受损为horner综合征;上段受损为无汗、血管扩张、颜面潮红;中段○

受损则腹腔内腺体分泌受阻;下端受损在腹腔、盆部腺体分泌受阻 (3)骶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在脊髓内的中枢

1位置:位于S2~S4的中间带外侧,此段外侧无侧角,而是有骶中间外侧核。 ○

2功能:管理结肠左曲以下消化道和盆腔脏器(膀胱、子宫、直肠、肛管等) ○

3受损表现:便失禁、尿失禁 ○

3.后角(感觉): (1)感觉种类:(听觉、味觉、嗅觉、视觉去掉)

1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前二者需要自身意识,后者是○

被动检查出来的)

1)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入大脑,接受传入信息,形成意识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入小脑,只接受信息,进行反馈调节。

例:摔倒时,两种信号分别传入大脑、小脑,大脑感知摔还是没摔,小脑无意识活动进行姿势调整

2浅感觉:皮肤、黏膜(包括骨膜)的痛、温、触、压觉 ○

1) 触觉,碰一下立刻离开。分为粗略触觉:是否有物体触碰;精细触觉:辨别纹理的光滑粗糙程度及辨别两点间距离 2) 压觉,碰上不立刻离开,停留一段时间,感受的触摸程度 3) 痛觉,分为灼痛、刺痛、绞痛、钝痛等等

(2)后角形态细长,由背侧向腹侧排列4个核团 1后角边缘核: ○

1)位置:位于后角尖端的海绵带(位于后角尖端外缘,又称缘层;从结构上被纵行神经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