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液体的密度和浸在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定的感知基础上,由猜想和假设开始,进而逐步、自然地完成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这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习惯都十分有益。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6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合作探究 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重力拉力浮力F小桶重力小桶和溢出水排开水的重G/N F/N 浮/N G桶/N 总重G总/N 力G排/N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7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

= ρ

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交流展示

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 四、归纳小结(与延伸)

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

(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0人,共分成8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 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 五.当堂训练

1、长江学案:P50 必做1---7 必做8 2、阅读课本P56 动脑筋学物理 六.教学后记: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