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第八稿20141122) - 图文

其中,直辖市不需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 地增长贡献度。

3.3.4.1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详见表3.9。

指标 表3.9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指标定义 指标计算方法 评价基准年为2014年的指标计算方法 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 EEI1=[(t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 EEI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 (含基准年)的地区生可比价)-(t-3)年地区生产总值 可比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地区生产总值与产总值增长幅度与同期 (2010可比价))/(t-3)年地区生可比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建设用地增长弹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幅 产总值(2010可比价)]/[(t年建可比价)]/([2014年建设用地面积-2011性系数(EEI1) 度的比值,反映建设用设用地面积-(t-3)年建设用地面 年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建设用地面 地消耗与自身经济发展 积)/(t-3)年建设用地面积] 积] 的协调程度 注:1.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EEI1; 2.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EEI1;3.表中t代表评价基准年。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t为基准年,初始评价时为2011-2014年,下同)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量、变化幅度;

(2)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的建设用地变化量、变化幅度;

(3)对比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与建设用地变化的相关关系,结合弹性系数测算,综合分析判断参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土地利用趋势特征以及存在问题等。

(4)地级以上城市需分别分析其下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

21

总值、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计算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 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1),综合分析判断所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土地利用趋势特征、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存在问题。

3.3.4.2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直辖市不需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仅测算下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

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详见表3.10。

表3.10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指标 指标定义 指标计算方法 评价基准年为2014年的指标计算方法 =[(参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 ECI1=[(参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ECI1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参区t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 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2011年地区 -参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t-3)指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参评城市上 )/ 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参评城市上一级行政区或参评城 一级行政区或参评城市行政辖区2014年 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的市行政辖区t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地区生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总量可比价)-参评城市上一级行政区或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参评城市 总值与建的比重,与同期建设用地参评城市行政辖区(t-3)年地区生上一级行政区或参评城市行政辖区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参设用地增增长量占全部评价对象产总值(2010可比价))]∕[(参评长贡献度 的建设用地增长总量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t年建设用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2014年建设 反映建设用地面积-参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用地面积-参评城市或下辖各县、市、区 (ECI1) 比重之比值,地消耗对城市整体经济区(t-3)年建设用地面积)/(参评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参评城市上一发展的贡献匹配程度 城市上一级行政区或参评城市行政级行政区或参评城市行政辖区2014年建辖区t年建设用地总面积-参评城市设用地总面积-参评城市上一级行政区或 上一级行政区或参评城市行政辖区 参评城市行政辖区2011年建设用地总面(t-3)年建设用地总面积)] 积)] 注:1.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ECI1,其中,直辖市不需测算城 市行政辖区整体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 2.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ECI1,上一级行政区是指其所属的地级市(其中,省直管县级市的上一级行政区为省); 3.表中t代表评价基准年。

3.3.4.3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

基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主要依据参评城市及其下辖各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

22

弹性系数、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综合判定。其中,直辖 市不需判定。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按照集约利用趋势变化情况,从优到劣,

依次判

定为内涵挖潜型、集约趋势型、相对稳定型和粗放趋势型。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标准详见表3.11。

表3.11 基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及判定标准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 内涵挖潜型 原始数据特征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减少或不变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减少或不变,用地减少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用地增长 判定依据 —— EEI1>γ、ECI1≥1或EEI1=γ、ECI1>1 EEI1<γ、ECI1≤1或EEI1=γ、ECI1<1 EEI1=γ、ECI1=1 EEI1=γ、ECI1=1 —— EEI1<γ或ECI1<1 EEI1>γ或ECI1>1 —— 集约趋势型 相对稳定型 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减少 地区生产总值不变,用地不变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或不变,用地增长 粗放趋势型 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减少 地区生产总值减少,用地增长或不变 注:1.当判定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时,γ为该城市所属省域范围的地区生产总 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1之间的较大值; 2.当判定县级市(非省直管)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时,γ为该城市所属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1之间的较大值; 3.当判定省直管县级市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时,γ为该城市所属省域范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 长弹性系数和1之间的较大值。

3.4 定量评价

3.4.1 评价方法

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通过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理想值标准化,分别计算各参评城市整体(包括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以及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反映参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等。

3.4.2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利用强度等4个指数、人口密度等7个分指数、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等11个指标。具体指标名称、

23

定义、指标属性及选择要求见表3.12。

表3.12 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数 分指数 (代码) (代码) 指标 (代码) 指标定义 计量单位 指标属性 正向相关指标 选择要求 指基准年的常住总人口规模与城乡建人 人口密度分指城乡建设用地人口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反映评价时点土/km2 数(PUII) 密度(PUII1) 地承载人口总量的能力 必选 指基准年之前的3年(含基准年)的全 万元 建设用地地均固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值与基正向相必选 2资产投资(EUII1) 准年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km 关指标 反映评 (UII) 经济强度分指价时点土地投入状况 数(EUII) 指基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万元 建设用地地均地区正向相必选 总面积的比值,反映评价时点土地产出 生产总值(EUII2) /km2 关指标 效益状况和土地承载经济总量的能力 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指基准年的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与人 人口增长耗地反向相2必选 人 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口增长量比值,反映人口增长消耗的新m/ 分指数(PGCI) 关指标 量(PGCI1) 增城乡建设用地状况 指基准年前一年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耗地与基准年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正向相 必选 地的差值占基准年前一年单位地区生 % 耗地下降率(EGCI1) 关指标 增长耗产总值耗地的比率,反映经济增长耗地 地指数 下降的速率 (GCI) 经济增长耗地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指基准年的新增建设用地量与同期地 2分指数(EGCI) m/万反向相必选 增长消耗新增建设区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值,反映经济增元 关指标 用地量(EGCI2) 长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状况 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指基准年的新增建设用地量与全社会 2 m/万 反向相必选 消耗新增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反映单位投 元关指标 量(EGCI3) 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状况 指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人口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 人口用地弹性正向相增长幅度与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幅必选 地增长弹性系数 分指数(PEI ) 度比值,反映建设用地消耗与自身社会 关指标 (PEI1) 用地弹发展的协调程度 性指数 指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地区 (EI)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与同期建设用地总经济用地弹性正向相必选 设用地增长弹性系 ) 分指数(EEI 面积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建设用地消 关指标 数(EEI1) 耗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指基准年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各年 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实际供应的城市存量土地总量与城市正向相必选 % 反映存量用地盘 比率(ULAPI1) 土地供应总量的比值,关指标 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管理效果 管理绩城市用地管理 效指数 绩效分指数 指基准年之前3年(不含基准年)的实 (API) (ULAPI) 际供应城市土地总量与经批次批准允 城市批次土地供应正向相必选 % 许供应的城市土地供应总量的比值,反 比率(ULAPI2) 关指标 映新增用地供应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效果 利用强 度指数

3.4.3 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

依据本《手册》3.2条款调查获取的数据与相应口径要求,按照表 3.12和3.13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分别测算各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评价的指标现状值,以及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各县(市、区)的指标现状值。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