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单位建设用地GDP、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等指标,以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3 定性分析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定性分析主要围绕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等四个方面开展综合分析,揭示参评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趋势特征和存在问题。
3.3.1 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结构比例及其动态变化,重点分析耕地、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状况、动态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
地级以上城市需对下辖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区域差异状况等进行分析。
3.3.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分析
整理评价时点的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数据,与二调时点用地数据(2009年数据)和相关指标、根据二调数据修正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对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
17
表3.5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对比表
项目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 评价时点现状值① 规划基期年(2005年 二调时点(2009年数 规划目标年(2020年) 数据)据)面积② 变化量③ 面积④ 变化量⑤ 面积⑥ 变化量⑦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公顷)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 米/人) 备注:③=①-②;⑤=①-④;⑦=⑥-①。
3.3.3 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通过测算分析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判定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揭示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匹配协调程度、节约集约用地总体趋势、区域差异及存在问题。
3.3.3.1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主要涉及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镇人口与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农村人口与村庄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等指标。
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相关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详见表3.6。
表3.6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指标 指标定义 指标计算方法 评价基准年为2014年的指标计算方法 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PEI1=[(2014年常住总人口数-2011 总人口与基准年)PEI1=[(t年常住总人口数-(t-3)年的常住人口增长幅城乡建设度与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常住总人口数)/(t-3)年常住总人口年常住总人口数)/2011年常住总人口数]∕[(t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t-3)用地增长长幅度的比值,数]∕[(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反映常住总弹性系数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t-3)年城乡-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 建设用地面积] (PEI1)的匹配协调程度。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18
指标 指标定义 指标计算方法 评价基准年为2014年的指标计算方法 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PEI2=[(t年常住城镇人口数-(t-3)PEI2=([2014年常住城镇人口数-2011 城镇人口基准年)的城镇人口增长幅年常住城镇人口数)/(t-3)年常住城年常住城镇人口数)/2011年常住城镇 与城镇工度与同期城镇工矿用地增矿用地增镇人口数]∕[(t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人口数]∕[(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面 长幅度的比值,反映人口城长弹性系 (t-3)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t-3)积-2011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011 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匹配数(PEI2)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协调程度。 指标口径1:指评价基准年 PEI3-1=[(t年常住农村人口数-(t-3)PEI3-1=[(2014年常住农村人口数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常住年常住农村人口数)/(t-3)年常住农-2011年常住农村人口数)/2011年常 农村人口增长幅度与同村人口数]∕([ t年村庄用地面积(- t-3)住农村人口数]∕[(2014年村庄用地 农村人口期村庄用地增长幅度的比年村庄用地面积)/(t-3)年村庄地面面积-2011年村庄用地面积)/2011年 反映农村人口与村庄用与村庄用值,村庄地面积] 积]地增长弹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 性系数 指标口径2:指评价基准年 PEI3-2=[(t年户籍农业人口数-(t-3)PEI3-2=[(2014年户籍农业人口数 (PEI3-1、之前3年(含基准年)的户年户籍农业人口数)/(t-3)年户籍农-2011年户籍农业人口数)/2011年户 PEI3-2) 籍农业人口增长幅度与同[ t年村庄用地面积(- t-3)籍农业人口数]∕[(2014年村庄用地 业人口数]∕(期村庄增长幅度的比值,反年农村村庄用地面积)/(t-3)年村庄面积-2011年农村村庄用地面积)/2011 映农村人口与村庄用地变用地面积] 年村庄用地面积] 化的匹配协调程度。 注:1.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PEI1、PEI2、PEI3-1、PEI3-2; 2.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PEI1、PEI2、PEI3-1、PEI3-2; 3.表中t代表评价基准年。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t为基准年,初始评价为2011-2014年,下同)的常住总人口、常住城镇人口、常住农村人口的变化量、变化幅度及其相互关系特征;
(2)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的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村庄用地的变化量、变化幅度及其相互关系特征;
(3)对比分析参评城市行政辖区整体(t-3)—t年的常住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城镇人口变化与城镇工矿用地变化,以及农村人口变化与村庄用地变化等的相关关系,结合弹性系数测算,综合分析判断参评城市整体的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农村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土地利用趋势特征以及存在问题等。
(4)地级以上城市需分别分析其下辖各县(市、区)的人口、城
19
乡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计算各县(市、区)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 弹性系数(PEI1、PEI2、PEI3-1、PEI3-2),综合分析判断所辖各县(市、区)总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农村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土地利用趋势特征、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存在问题。
3.3.3.2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
基于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主要依据参评城市及其下辖各县(市、区)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判定。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按照集约利用趋势变化情况,从优到劣,依次判定为内涵挖潜型、集约趋势型、相对稳定型和粗放趋势型。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标准详见表3.8。
表3.8 基于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及判定标准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 内涵挖潜型 原始数据特征 人口增长,用地减少或不变 人口增长,用地增长 人口减少或不变,用地减少 人口增长,用地增长 判定依据 —— PEI1>1 PEI1<1 PEI1=1 PEI1=1 —— PEI1<1 PEI1>1 —— 集约趋势型 相对稳定型 人口减少,用地减少 人口不变,用地不变 人口增长或不变,用地增长 粗放趋势型
人口减少,用地减少 人口减少,用地增长或不变 3.3.4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通过测算分析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的弹性系数、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判定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揭示参评城市及下辖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匹配协调程度、节约集约用地总体趋势、区域差异及存在问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