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 再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7
再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8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 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9
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一、 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诗: 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
己独到的见地,讽刺时事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 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