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总体看,题型要丰富些、是变化的,更重要的是考查什么能力,能否有效地测量到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即提高效度;其次,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关注某个知识点,研究发现,在某一能力的检测上,只要有三到六道题就能够考查出该能力了;第三,选择题,孩子选的速度快,不受书写的限制。
5.问:阅读中的表达能力以什么形式考查?
答:表达能力主要在习作中考。同一道题考查单项能力还是多项能力,要看考试的目的而定。如果主要是用于反馈,则单项更好,更便于诊断和改进。如,某道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不涉及概括能力,这样,就清楚地判断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何。表达能力在习作中考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6.问:习作命题,如何防止学生“套作”?
答:考试中的“套作”,彻底杜绝是不可能的。一是从出题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大的空间和自由度,让所有学生都想写、有东西写;二是正确认识“套作”,任何一个人的习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多了、模仿丰富了,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就结构化、组织化了,也就是自己的了;三是关键在平时教学中的指导,而在考试中可“宽容”一些,比如,在不影响成绩的情况下,给“套作”一个标记,做好统计,在反馈中提出来,再加以指导。标准测验主要是为了改进,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
7.问:如何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答:“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文仅是一个“例子”,关键是凭借“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在命题中要课内与课外兼顾,比如,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主要是课内的;第二、三部分主要是课外的材料,但所要考查的能力都是“课内”要培养的。 8.问:不同年级在能力点的考查上有什么区别?
答:教学也好、测试也好,都要体现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年级特点。比如,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习作,那么习作的比例就小一些,而阅读——三年级则进入“大量阅读”的时期,所以阅读的分量就重一些。其次,同一能力点也因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是渐进的,比如,同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低、中年级主要是单一信息,到高年级主要是多个信息和隐含信息,等等。 三、布置工作
普教室小幼科陈建志科长介绍省《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研究》课题背景、目标、基本思想和研究内容,给出我省小学语文考试各学段“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权重框架,第一学段大致为4:4:2;第二学段大致为3:4:3;第三学段大致为2:4:4,强调要加强考试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研究,比如,形成性考试重在激励;诊断性考试重在改进;终结性考试重在衡量。
1.以设区市为龙头,建立以设区市教研员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研究》课题实验指导团队,每一次命题前都要集中培训,确保命题的质量。
2.下大力气研究和完善“小学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评价”框架,比如,各块的权重比例、年级要求、课内与课外关系等等。非纸笔测试的内容也要纳入研究和管理中,比如,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等等。
3.分工研制小学各年级纸笔测试卷,建设省级题库。各设区市要把年级分配到各县(市、区),分工负责,协同研究。一要领会基本思想和考试目的;二要规范操作,在研读课程标准和制定评价框架的基础上编制双向细目表,然后命题组卷;三要做好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4.具体时间安排。7月15日之前,各县(市、区)把试卷送到设区市,设区市汇总后送到省里;9月15日之前,各县(市、区)做好试卷质量和考试质量分析并送到设区市,设区市汇总后送到省里。由省里组织召开全省质量分析会议。
5.省里每年召开一次命题培训会议,培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力争通过培训取得命题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实践和思考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黄国才
小学语文学科是教育部规定要考试的科目。怎样让考试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让考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让考试真正发挥“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也是研究和实践的归宿。 怎么做呢?
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本人在第二届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研修班(东山)提交的论文《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一二三四》中提出小学语文考试评价要做“加减法”,即“一减、二加、三关注、四相信”(“一减”,即减考试次数、减考试内容、减考试点评价的权重;“二加”,即增加口试、增加成长记录、增加评语;“三关注”,即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语文实践、关注情意习惯;“四相信”,即相信学校(校长)、相信老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文章经修改后在《江西教育》2009年第3期发表,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阅读。 我想,在“加减法”做好之后,关键点就落在“命题”上。怎样让命题更科学、更有效,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这一次,我命了一份试卷,从内心里感到要命好题真的不容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做了十多年的教研员,命了十多年的试题,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