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讲解

第三章

本书的第三章,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解放世界的历史使命,从而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根据生产和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到经济中去寻找;为消除社会弊病的手段,也应当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过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发现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手段。它是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发展以后,新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一、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在中世纪,普遍存在着个体小生产,商品生产处于形成发展之中。把个体生产者占有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成强大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体现者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由于生产资料社会化,生产也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这种社会化生产比个体生产优越得多,因此,它在一个又一个的部门中战胜了个体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形式仍然保持着私人占有的形式。以前,个体生产者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用自己的原料、劳动资料和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归他自己占有。现在,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社会成果。但是,它不是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而是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这样,社会化生产必然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发生对抗性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生产资料社会化并集中到资本家手里,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变成终身被资本家剥削的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成为整个生产的基本形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

这个基本矛盾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每个生产者都不了解社会的需要,社会生产必然表现为无政府状态。这种状况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并不明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生产普遍化,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日益严重。每个资本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都竭力加强自己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以提高生产,降低成本。结果,每一个别工厂中的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愈来愈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二者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

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固有的基本矛盾的上述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和扩大生产规模。结果,由于机器的改进,工人不断被解雇,形成产业后备军;由于改进机器和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无限扩张,但是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样,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可避免,而且周期性地重复发生。在危机中,社会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顶点。资产阶级已经无能继续驾驭自己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要求摆脱它的资本属性,即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要求建立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合它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起来反对过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

四、 资本主义垄断和国有化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包含着解决矛盾的手段

5

线索

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剧烈冲突,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它先后采取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有化等生产资料社会化形式。这时资本家成了专靠剪息票为生的最露骨的剥削者,资产阶级成了多余的阶级。但是,无论是股份公司、托拉斯甚至国有化,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主义国有化是资本关系的顶点,它不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得到解决,但是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它使生产社会化达到最高程度,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剥削阶级的国家是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工具,它将存在到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灭的时候而自行消亡。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无限增长创造了先决条件。它将使社会有可能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社会产品一部分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分配给生产者。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日益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消除。人们成了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最后,恩格斯在对全章作了简要的概括后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三、重点提示

1、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

恩格斯在这里主要是指当时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两书。这两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描写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大致相同的。他们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主张立即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在他们所向往的“乌托邦”或“太阳城”社会里,土地、房屋、牲畜等财产归公共所有,人们之间没有贫富差别;人人参加劳动,城里人也要下乡种田;劳动产品归公,共同享受,没有商品交换和贸易;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学习,从事科学研究。他们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无产者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求摆脱剥削奴役的愿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是,他们所描写的社会主义具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色彩,甚至在莫尔的“乌托邦”里还允许每个农户有两个奴隶,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里还有教堂,要人们尊敬上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是不可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道路的。

2、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是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

摩莱里(生卒年月不详),法国人,主要著作有《巴齐里阿达》和《自然法典》。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他认为,私有制违背了人类的自然意志,是造成私欲、敌对、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公有制是符合人类天性的制度。他从人生来平等的所谓自然权利出发,主张消灭私有制,重建公有制社会。摩莱里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了未来社会的三条基本原则:(1)财产公有;(2)每个人都应为国家工作,靠社会供养生活;(3)每个人要尽其所能,以促进社会公益的不断增长。按照这些原则,未来社会没有商品交换,实行计划分配,民主推选各级公务人员。他深刻地批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思

6

想,指出不消灭私有制,“共和国早晚将陷人最悲惨的境地”。 马布利(1709—1785),法国人,出身贵族,18世纪40年代由反对封建专制而逐步转向空想共产主义。主要著作有《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等。他和摩莱里处于同一时代,基本思想也大体相同。他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所谓私有制是人的“天赋”权利,消灭私有制就会消灭人的积极性的荒谬观点,认为公有制是人类理性的要求,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马布利曾经这样描写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我们把我们的劳动果实都送到公共仓库去,这些果实都是国家的珍宝和每个公民的财产。家长们每年选出家政管理员,这些人员的职责是按照每个人的需要分配必需品,按照公有制对每个人的要求分配工作,并维护国内的道德。”

摩莱里和马布利是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们这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反映了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要求摆脱剥削和奴役的愿望。但是,他们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特点,并把人类“不变的自然本性”当作社会的基础,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3、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

斯巴达是古希腊一个奴隶制国家,位于希腊半岛南部。在这个国家里,斯巴达人是奴隶主,被其征服的希洛人和庇里阿西人全是奴隶,斯巴达人内部是平等的,奴隶是他们的公共财产,土地平均分配,并禁止买卖;为了不让私人积蓄财富,曾用极其笨重的铁币代替银币,使其贮存困难。斯巴达人不参加劳动,长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以镇压奴隶反抗。成年人都是战士,住在军营里,禁绝一切生活享受,苦练军事技术。他们集体食宿,武器和服装都是一个式样,组成一种异族人无权参加的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人公社”。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指18世纪法国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的平均共产主义学说。这些平均共产主义者主张消灭阶级差别,实行财产公有制,并把反对奢侈,主张节欲当作改造社会的首要措施。于是,他们就把斯巴达人的“平等人公社”当成了自己的理想蓝图。

4、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这个思想在傅立叶的第一本书《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中已经得到了发挥,书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总的论点:“某一时代的社会进步和变迁是同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相适应的,而社会秩序的衰落是同妇女自由减少的程度相适应的。”傅立叶在下述公式中概括了这个论点:“妇女权利的扩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

5、傅立叶把人类将来要归于灭亡的思想引入了历史研究

傅立叶在1808年出版的《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一书中,描绘了社会运动的过程,提出了人类将来要归于灭亡的思想。他认为上帝规定了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一切被创造的世界中,有不规则的运动和协调的运动互相交替着,慧星服从不规则的运动,行星服从协调的运动。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着无秩序、不协调的纪元和有秩序、协调的纪元。人类社会生活只有八万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升的无联系状态,包括混沌的谢利叶、蒙昧制度、宗法制度、野蛮制度、文明制度、保证制度和有计划的谢利叶七个时期,现在人类社会正处于文明时期。第二阶段是成长或上升的协调状态。第三阶段是衰落或下降的协调状态。第四阶段是凋谢或下降的无联系状态,逐渐趋于人类终结,生物界终结,太阳上半球固定,地球停止转动,银河没落和消散。傅立叶这种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虽然是唯心的、空想的,但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

6、“这支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同资本进行生存斗争中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 产业后备军即相对过剩人口,它是超过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的相对多余的失业人口。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利用它来反对工

7

人阶级。当在业工人向资本家进行斗争时,资本家就以解雇相威胁,用后备军来代替他们,抵制在业工人的反抗。在这个意义上,后备军成了工人阶级在对资本进行生存斗争中的绊脚石,同时,资本家还利用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对在业工人施加压力,不断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加强他们的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日,并强迫他们在极为恶劣的劳动条件下进行劳动。在业工人为避免失业就不得不进行过度的劳动,这样又使失业者就业的机会更少,并进一步增大失业者队伍。所以,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整个工人阶级状况日趋恶化,成为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

7、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扩张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是说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市场容纳量的扩大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是由于支配生产扩张能力同支配市场扩张能力的规律互不相同的缘故。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满足消费,而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资本家必然要不顾产品销售的任何困难,不断地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因此,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要求和趋势,这种要求和趋势表现为大工业的巨大的扩张力。与此同时,资本家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而寻找商品销路,追逐消费者。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能力首先是决定于社会的消费力(即购买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群众的消费力的增长程度。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产业后备军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趋势。这就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的消费限制到最低水平。在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的支配下,市场的扩张就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内变动,同生产的扩张相比,力量显然是弱得多的。总之,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个矛盾达到顶点,便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8、在危机中,??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 恩格斯的这句话,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破坏性后果的形象描绘,是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尖锐化表现的深刻揭露。

在危机中,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都反常了。资本家本来是为榨取剩余价值才进行生产的,生产的商品愈多,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愈多;可是到危机时,由于商品销售不出去,剩余价值无法实现,使他们的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商品价值本来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社会范围看商品最终是依照价值进行交换的;可是到危机时,由于商品过剩,资本家不得不大大降低价格,在价值以下销售商品,甚至大量毁坏商品。货币流通量本来是由商品流通量决定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可是到危机时,商品堆积如山,货币反而奇缺,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却成了商品流通的障碍。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这深刻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9、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这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批判资本主义,揭示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的原则性的设想。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将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将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恩格斯的这一设想,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然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不是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

8

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差异。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一度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迅速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但列宁很快就发现这样做行不通。因此,从1921年开始,列宁果断地实行新经济政策,强调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但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列宁并未做出明确结论。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不久,就急于实现纯粹的公有制,建立起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制度。他承认在两种公有制之间还局部地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否认国有企业仍然是商品生产者,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开始了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体制的实践。党的十二大前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至此,我们终于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特征的思想束缚

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是他们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状况,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这种预测的前提和条件同现实社会主义所具备的前提和条件是大不一样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社会主义“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198页)因此,以现实状况为由,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合理性,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四、问题思考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是什么? 2.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功绩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在当今资本主义出观新变化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