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等动物。夔纹为侧身、有角、一足、卷尾的龙形纹饰,多用于装饰带。两个相对的夔纹也可构成一个饕餮纹饰。鸟纹初出现于商代中期,到西周以后更为盛行,有小鸟、长尾鸟和华冠大尾鸟等不同样式。此外,比较流行的还有象纹、虎纹、蝉纹、蚕纹及龟、鱼、蛇等动物纹饰以及钩连雷纹、乳钉纹、涡纹等各种几何形纹饰。西周时期出现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西周中期以后,饕餮纹、夔纹等逐渐为窃曲纹、重环纹、波纹等所代替。商周青铜器还多在器盖、耳等部位附加立体的动物形装饰,并在器体交接、转折部位(一般是合范处)饰以突起的觚棱,以增强器物的装饰效果。
第四章 秦汉美术
学习目标:主要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统一、文化统一的角度,了解此时期美术的发展状况,认识其雕塑和汉画的艺术特征。 一般了解:一统山河;艺术市场与地域风俗。 重点掌握:秦汉雕塑;汉画艺术源流。
秦汉雕塑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布局;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汉青铜雕塑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汉石雕艺术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
汉画艺术源流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汉画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当时社会风尚的关系;汉帛画、壁画、漆画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
第一节 一统山河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秦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由于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的集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统治阶级重视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并希望死后仍能和生前一样的安富尊容,于是大规模兴建宫苑、陵墓,这些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合。今秦始皇陵出土的大型兵马俑,以空前的规模、数量和惊人的写实风格,展示了秦代美术高超的艺术水平。
两汉历时长达400多年,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从历史文化上看,汉代文化的形成,正是由战国以来的南方楚地文化与先秦的北国文化汇合形成而发展的。随着政局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富庶和国力的强盛,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改变了秦代统治者实行思想禁锢的方针,使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复活起来。道家“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成了汉初主要的统治思想。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全盛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特别提倡儒学以加强统治,采纳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对儒学进行改造,杂糅了阴阳、五行等
学说,用“人天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伦理树立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东汉时期,这种儒学竟同神仙方术、襳纬迷信完全混合在一起,发展为更加神秘的宗教儒学。
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利用美术推行政教,为标榜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神话传说、襳纬迷信以及宣扬功德、表彰功臣等内容,在美术各个门类中广为流行。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别是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这成为士大夫进仕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助长了厚葬陋习的愈演愈烈,遂使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各种明器以及墓前雕塑等的制作非常流行。
第二节 秦汉雕塑
一、秦代雕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1、建筑装饰雕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凭借高度集中的人力与物力,大兴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阳北坂上营造六国宫殿;其次,加固扩建了跨越渭河的横桥,并在渭河南岸营建新朝宫──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骊山北麓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进行装饰美化。
秦国有悠久的石刻艺术传统,在凤翔西村春秋时代的秦宫陵园中,曾出土两件高约22厘米的石俑;战国时代,秦昭王在咸阳兴建横桥,曾雕刻忖留神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