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内练习(标准答案)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基础物理化学课内练习

斜体字为重点项目,特指计算题

标准答案

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中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化学系统行为最一般规律和理论的学科。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和逻辑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发展速度很快,并与许多学科发生联系,互相渗透,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及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和一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要完成学习任务,满足教学要求,关键在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课程中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理论、逻辑推理、数学公式、计算,其重点在于理解和应用,而并不在于死记硬背。物理化学中的每一章节,可以理解为讲述化学运动和变化的某一方面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也是各大专院校、科学研究单位有关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科目。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中,要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在学习每一章时,要明确了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实验?什么定律?什么理论?得到什么结果?该结论有什么用处?公式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如此等等。物理化学中的公式、定律,要注意数学推导只是获得结果的必要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只注意繁复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忽视了结论的使用条件以及其物理意义。学习物理化学,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知道来龙去脉。把新学到的概念、公式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注意其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物理化学习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习题可以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物理化学习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逻辑性非常强。对同学来说,独立思考物理化学习题,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对各种解题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作者在教学中的体会一是基本概念要清楚,二是基本理论要弄懂,三是基本计算要掌握。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复习物理化学课程,牢固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本学习指导。

第 1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U?Q?W只适用于:答案:D

(A)单纯状态变化 (B)相变化

(C)化学变化 (D)封闭体系的任何变化

2.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在300K时绝热压缩到500K,则其焓变?H约为: 4157J 3. 关于热和功,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答案:B

(A)功和热只出现在体系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只存在于体系和环境的界面上 (B)只有封闭体系发生的过程中,功和热才有明确的意义

(C)功和热不是能量,而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可称为被交换的能量

(D)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过程,如果内能不变,则功和热对体系的影响必互相抵消 4.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D

(A)单质的焓值均为零 (B)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化学反应中体系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5. 下列过程中,体系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答案:D

(A)不可逆循环过程 (B)可逆循环过程 (C)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D)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6. 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关系中那个是不正确的?答案:A

(A)(?U?H?U?U)V?0 (B) ()T?0 (C) ()T?0 (D) ()T?0

?V?P?P?T7.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中,哪一组的描述是正确的?答案:A

(A) Q = 0 ;?H =0;?P< 0 (B) Q = 0 ;?H = 0;?P> 0 (C) Q > 0 ;?H =0;?P< 0 (D) Q < 0 ;?H = 0;?P< 0

8. 3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初态T1=300 K、p1=100kPa 反抗恒定的外压50kPa作不可

逆膨胀至终态T2=300 K、p2=50kPa,对于这一过程的Q= 3741J 、W= -3741 J 、

?U= 0 、?H= 0 。

9. 在一个绝热的刚壁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物系的温度从T1升高到T2,压力从

p1升高到p2,则:Q = 0 ;W = 0 :?U = 0。 10. 当理想气体反抗一定的压力作绝热膨胀时,则:答案:D

第 2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焓总是不变 (B) 内能总是增加 (C) 总是增加 (D) 内能总是减少 11. 若要通过节流膨胀达到致冷的目的,则节流操作应控制的条件是:答案:B

(A)??(?T?T?T)H <0 (B)??()H>0 (C)??()H=0 (D)不必考虑?的数值 ?P?P?P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压力p1可逆膨胀到压力为p2,则等温膨胀的终态体积与

绝热膨胀的终态体积之间的关系是:答案:A

(A)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相等 13.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273K及 200kPa的初态,经pT=C(常数)的可逆途径压缩

到400kPa的终态,则该过程的?U= -1702J 。

14.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温度为300K绝热压缩到500K时,其焓变?H为 4157J 。 15. 从定义 U=H-pV出发,推断下列关系中的不正确者:答案:C

(A) ((C) (?U?H?U?T)p?()p?p (B) ()p?Cp()p?p ?V?V?V?V?U?H?T?U?H?T)p?()p()p?T (D) ()p?()p()p?p ?V?T?V?V?T?V16. 盖斯定律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答案:D

(A)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B)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C)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热的基本性质 (D)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函数的基本特性 17. 当某化学反应的?rCP.m?0时,则该过程的?rHm(T)随温度的升高而 答案:A (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 无一定规律 18. 氢气和氧气以2:1的比例在绝热的钢瓶中反应生成水,在该过程中 答案:D

(A)?H?0 (B)?T?0 (C)?p?0 (D)?U?0 19. 在体系温度恒定的变化过程中,体系与环境之间:答案:D

(A)一定产生热交换 (B)一定不产生热交换 (C)不一定产生热交换 (D)温度恒定与热交换无关 20. 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知反应A?2B的反应热?H1及反应2A?C的反应热

?H2,则反应C?4B的反应热?H3是:答案:D

(A)2?H1+?H2 (B) ?H2-2?H1 (C) ?H2+?H1 (D) 2?H1-?H2 21. 298K时,石墨的标准生成焓?Hf.298为:答案:C

0第 3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不能确定 22. 1mol液体苯在298K时,置于弹式量热计中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同

时释放出热量3264kJ,则其等压燃烧热QP约为:答案:C

(A) 3268 kJ (B) -3265kJ (C) -3268 kJ (D) 3265 kJ

-1

23. 若已知 H2O(g)和CO(g)在298 K时的标准生成焓?H0f.298分别为:-242 kJ.mol及

-111 kJ.mol-1,则反应H2O(g)?C(s)?H2(g)?CO(g)的反应热为 131 kJ。 24. 已知CH3COOH(l)、CO2(g)、H2O(l)的标准生成热?fHm(kJ.mol)分别为:-

484.5、-393.5、-285.8,则CH3COOH(l)的标准燃烧热?CHm(kJ.mol)是: (A) 874.1 (B) -874.1 (C) - 194.8 (D) 194.8 答案:B 25. 已知反应 H2(g)?答案:D

(A)?H为H2O(l)的生成热 (B) ?H为H2(g)的燃烧热 (C) ?H与反应的?U的数值不相等 (D) ?H与?H 的数值相等 26. 已知反应C(s)?O2(g)?CO2(g) 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答案:C

(A)?H是CO2(g)的生成热 (B) ?H是C(s)的燃烧热 (C) ?H与反应的?U的数值不相等 (D) ?H与反应的?U的数值相等

已知反应H2(g)?答案:B

(A)?H为H2O(g)的生成热 (B) ?H为H2(g)的燃烧热 (C) ?H是负值 (D) ?H与反应的?U数值不等 27. 已知25℃时,反应

00?10?11O2(g)?H2O(l) 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1O2(g)?H2O(g)的热效应?H,下列说法中,何者不正确? 211H2(g)?Cl2(g)?HCl(g)的等压热效应?H为-92.3 kJ,则该22反应的等容热效应?U为:答案:D

(A) 无法知道 (B) 一定大于?H (C) 一定小于?H (D) 等于?H 28. 用键焓来估算反应热时,反应C2H6(g)?C2H4(g)?H2(g)的热效应?H是:答案:B

第 4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EC-C+ EC-H]-[EC=C+ EC-H+ EH-H] (B)[EC-C+6 EC-H]-[EC=C+4 EC-H+ EH-H] (C) [EC=C+ EC-H+ EH-H]-[EC-C+ EC-H] (D)[EC=C+ 4EC-H+ EH-H]-[EC-C+ 6EC-H] 29. 已知温度T时,各反应的反应热?H如下:答案:B

-1

H2(g)?2C(s)?C2H2(g) ?H0(a)=226.8 kJ mol;

1-1H2(g)?O2(g)?H2O(l) ?H0(b)=-286.0 kJ mol;

2-1

O2(g)?C(s)?CO2(g) ?H0(c)=-393.5 kJ mol;

5-1CH3CHO(l)?O2(g)?2CO2(g)?2H2O(l) ?H0(d)=-1167 kJ mol

2则反应 C2H2(g)?H2O(l)?CH3CHO(l) 的反应热?rH(kJ mol-1)为: (A)-526.3 (B) -132.8 (C) 132.8 (D) 526.3 30. 若规定温度T、标准态下的稳定单质的焓值为零,则稳定单质的内能规定值将是:

(A) 无法知道 (B) 总是正值 (C) 总是负值 (D) 总是零 答案:C 31. 已知PbO(s)在18℃的生成热为 -219.5 kJ mol-1,在18℃至200℃之间,Pb(s)、O2(g)及

PbO(s)的平均热容各为 0.134、0.900、0.218 JK-1g-1,则在200℃时PbO(s)的生成热为 —218.32 kJ mol-1。

32. 在573 K及0至60P0的范围内,N2(g)的焦尔-汤姆逊系数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0?J?T?(?T)H?1.42?10?7?2.60?10?14p(式中p的量纲是Pa)。N2(g)自?P60?100kPa作节流膨胀到20?100kPa,则体系温度的变化?T为 -0.15 K。

33. 使25℃、100kPa的1mol氦气(理想气体)膨胀到10kPa。经过(1)等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计算各过程的W、?U、?H并进行比较。 解:(1)等温可逆膨胀:

W???p外dV??nRTln ?U?0 ?H?0

p1100kPa??8.314?298?ln??5705J p210kPa第 5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1??p?(2)绝热可逆膨胀:T2?T1?1??p2???100??298???10?5353?118.6K

3?U?nCm.V(T2?T1)??8.314(118.6?298)??2237J

25?H?nCm.p(T2?T1)??8.314(118.6?298)??3729J

2W??U?Q??2237J

(3)绝热地、突然使压力减至10kPa膨胀。 Q?0

?U?Q?W

nCm.V(T2?T)???p外dV??p2(V2?V1)?nR(23pT2?(?2)T1?191K

52p1p2T1?T2) p13?U?nCm.V(T2?T)??8.314(191?298)??1334J

25?H?nCm.p(T2?T)??8.314(191?298)??2224J

2

第 6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1. 工作在100℃和25℃的两个大热源间的卡诺热机的效率?= 20% ,熵变?S= 0 。 2. 理想气体在绝热可逆膨胀过程中:答案:B

(A) 内能增加 (B) 熵不变 (C)熵增大 (D) 温度不变 3. 关于熵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D

(A)每单位温度的改变所交换的热为熵 (B)不可逆过程的熵将增加 (C)可逆过程的熵变为零 (D)熵和体系的微观状态数有关 4. 在隔离体系中发生一具有一定速度的变化,则体系的熵:答案:C

(A) 保持不变 (B)总是减少 (C)总是增大 (D)可任意变化 5. 在-20℃和p0下,1mol的过冷水结成冰,则物系、环境及总熵变应该是:答案:D (A)?S系?0 ;?S环?0;?S总?0 (B) ?S系?0 ;?S环?0;?S总?0

(C)?S系?0 ;?S环?0;?S总?0 (D) ?S系?0 ;?S环?0;?S总?0 6. 1mol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使体积增大10倍,则体系的熵变为:答案:B

(A)?S=0 J.K-1 (B) ?S=19.1J.K-1 (C) ?S?19.1J.K-1 (D)?S?8.314J.K-1 7. 1mol的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完全汽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答案:C (A) 蒸气压 (B) 汽化热 (C) 熵 (D) 自由能 8. 液体水在100℃及p0下汽化,则该过程:答案:D

(A) ?H=0 (B) ?S=0 (C) ?A=0 (D) ?G=0

9. 在300K时,5mol的理想气体由1dm3等温可逆膨胀到10dm3,则该过程的熵变?S是:

(A)11.51R (B)—11.51R (C) 2.303R (D) —2.303R 答案:A 10. 一卡诺热机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当工作物质为理想气体时,热机的效率为

42%。如果改用液体工作物质,则其效率应当:答案:C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1. 求任一不可逆绝热过程的熵变,可以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求得?答案:C

(A)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绝热过程 (B) 初终态相同的可逆等温过程 (C)初终态相同的可逆非绝热过程 (D) 以上(B)和(C)均可以

第 7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2. 在标准压力下,90℃的液态水汽化为90℃的水蒸气,体系的熵变为:答案:A (A) ?S体系?0 (B) ?S体系?0 (C) ?S体系?0 (D) 难以确定 13. 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绝热可逆压缩过程:答案:C

(A)?U?0 (B)?A?0 (C)?S?0 (D)?G?0 14. 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出发,分别经(1)绝热可逆膨胀;(2)多方过程膨胀,到达同一

体积V2。则过程(1)的熵变?S1和过程(2)的熵变?S2之间的关系为:答案:B (A) ?S1??S2 (B) ?S1??S2 (C)?S1??S2 (D)两者无确定关系 15. 对于1mol范德华气体[(p?a?S],则)(V?b)?RT()T为: m2Vm?V (A)

RR?S?pR (B) (C) 0 (D) - 答案:A ()T?()V

VV?bV?b?V?T16. 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b)?RT。式中n为物质的量,b为常数。如果该气体经n一等温过程,压力自p1变到p2,则下列状态函数的变化,何者为零? (A) ?U (B) ?H (C) ?S (D) ?G

(?U?S?V?V?V)T?T()T?p()T??T()p?p()T?0 ?p?p?p?T?p17. 热力学基本关系之一dG??SdT?Vdp适用的条件是:答案:D (A) 理想气体 (B) 等温等压下

(C) 封闭体系 (D) 除膨胀功外无其它功的封闭体系 18. 已知Pb的熔点为327℃,熔化热为4.86 kJ.mol-1,则1摩尔Pb在熔化过程的熵变为: (A) 14.9 J.K

-1

(B) -14.9 J.K

-1

(C) 8.10 J.K

-1

(D) —8.10 J.K1答案:C

19. 对1mol理想气体,其(?S?S?V)T为:答案:D ()T??()p ?p?p?TRR (D)?

pV (A)R (B) 0 (C)

20. 当100J的热量从300K的大热源传向290K的另一大热源时,整个过程中体系所引起的

熵变是:答案:D

(A) 0.6782 J.K-1 (B) —0.0115 J.K-1 (C) 0.0115J.K-1 (D) —0.6782J.K-1

第 8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1. 1mol 理想气体在273K、1p0时等温可逆膨胀到0.1p0,则过程的?G为:答案:D

(A)1249 Jmol-1 (B) 5226 Jmol-1 (C) 5226 calmol-1 (D) -5226 J 22. 在298K和1p0下,硝酸钾溶解在水中时将吸收热量,对此过程:答案:B

(A)?S?0 (B)?S?0 (C)

?S?0 (D)?S??H 29823. 如右图,当把隔板抽走后,左右两侧的气体(可视为

理想气体)发生混合,则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A) 0.994JK-1 (B) 0

(C) 4.16JK-1 (D) –4.16JK-1 答案:C

24. 在上题中,若一侧的N2(g)换成O2(g),其它条件不变,当把隔板抽走时,其混合

过程的熵变为: 答案:B

(A) 0.994JK-1 (B) 0 (C) 4.16JK-1 (D) –4.16JK-1 25. 对于只作膨胀功的封闭体系,(?G)的值为:答案:A ?pT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不能确定 26. 使一过程其?G=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C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C) 等温等压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D) 等温等容且只作膨胀功的过程 27. 使一过程其?S=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A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过程 (C) 绝热过程 (D) 等压绝热过程 28. 使一过程其?H=0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D

(A) 可逆绝热过程 (B) 等容绝热过程

(C) 绝热过程 (D) 等压绝热且只作膨胀功的可逆过程 29. 理想气体与温度为TK的大热源相接触作等温膨胀吸热Q J,而所作的功是变到相同终

态的最大功的20%,则物系的熵变为:答案:A (A) ?S=5QQQQ (B) ?S= (C) ?S= (D) ?S=-

5TTTT第 9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30. 在纯物质的T-S图中,通过某点可分别作出等容线和等压线,其斜率分别为(?T)V及?S(?T)P,则在该点两曲线的斜率的关系是:答案:C ?S?T?T?T?T?T?T)V?()P(B)()V=()P(C)()V?及()P(D)无确定关系 ?S?S?S?S?S?S(A)(31. 在标准压力下,过冷水凝结成同温度的冰,则过程中应有:答案:C

(A)?S体系?0 (B)?S环境?0

(C)(?S体系??S环境)?0 (D)(?S体系??S环境)?0 32. 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示为:答案:B

(A)在绝对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B)在绝对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C)在摄氏零度时,任何晶体的熵为零 (D)在摄氏零度时,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 33. 在0℃到100℃的范围内,液态水的蒸气压p(Pa)与温度T(K)的关系式为

lnp??2265?17.60。某高原地区的气压只有60kPa,则该地区水的沸点为: T(A) 343.3K (B) 70.3K (C) 343.3℃ (D) 373K 答案:A

34. 某非缔合液体在正常沸点时摩尔汽化熵为88J.K-1.mol-1,汽化热为22kJ.mol-1,则其正常

沸点最接近于:答案:C

(A)500℃ (B)500K (C)250K (D)100℃ 35. 特鲁顿规则适用于:答案:D

(A)任何纯液体 (B)二元溶液 (C)缔合液体 (D)正常液体 36.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某液态物质的蒸气压p与温度T的关系式为:lnp??在该温度范围内,该物质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为:AR 。

A?B。则T37. 试计算1mol液态水在100℃、标准压力下向真空蒸发变成100℃、标准压力下的水蒸汽的Q、W 、?U 、?H、?S、?A 、?G、?S环、?S总。已知水的正常汽化热为40.76kJ.mol-1。假定蒸汽为理想气体。 外100C、p)????H2O(g、100C、p) 解: H2O(l、00p=000第 10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W?0 ?H?40.76kJ

?U??H??(pV)?40.76?103?8.314?373?37.66kJ

Q??U?W?37.66kJ ?S??H?109.3J.K?1 ?G??H?T?S?0 T?A??U?T?S??3101J ?S环境?-?S总=?S体+?S环境?0J.K?1

?H?-109.3J.K?1 T38. 1 mol单原子理想气体,从p1= 2p0、V1=11.2dm3,沿 p?T = 常数的可逆途径压缩至

p2= 4p0。试求此过程的Q、W 、?U 、?H、?S、?A 及?G 。(已知该物质初态的规定熵S1=100 J.K—1.mol—1 ) 解:T2?p1T1p1V1273T1?1???136.5K p222nR2 W??pdV???CnRT12d()??nR?Tp?TdT??2nR(T2?T1)?nRT1?2270J

?U?nCm.V(T2?T1)?? ?H?nCm.p(T2?T1)??T13?R??1702J 22T15?R??2837J 22 Q??U?W??1702?2270?3972J ?S?nCm.plnT2p511?nRln1?Rln?Rln??20.17J.K?1 T1p2222?1 S2??S?S1?100?20.17?79.83J.K

?G??H??(TS)??2837?(136.5?79.83?273?100)?13.57kJ ?A??U??(TS)??1702?(136.5?79.83?273?100)?14.70kJ

39. 试计算-15℃、标准压力下,1摩尔过冷水变成冰这一过程的熵变?S,并与实际过程的热温商比较,判断此过程是否自发。已知:水和冰的等压摩尔热容分别为75 J.K-1mol-1和37 J.K-1mol-1,0℃时冰的熔化热ΔfusH0=6025 第 11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J.mol-1。(1)请画出计算?S的方框图;(2)计算该过程的熵变?S;(3)计算该过程的焓变?H;(4)计算该过程环境的熵变?S环;(5)用熵判据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性。(答案有误?S) T2?fHmT?nCp.sln1 解:?S??S1??S2??S3?nCp.lln?T1T2T2?nCp.llnT2?HT273?6025258 ??nCp.sln1?37ln??75lnT1T2T2258273273?2.09?22.07?4.24??24.22J.K?1

?H??H1??H2??H3?nCp.l(T2?T1)??fHm?nCp.s(T1?T2)

Q实际T环境=--6595=25.56J.K?1 258?37(273?258)?6025?75(258?273)?555?6025?1125??6595J

?S环境=-?S总=?S体+?S环=-24.22+25.56=1.34J.K-1 ?S总=1.34J.K-1?0

自发变化

40. 在298K时,1molN2(理想气体)从p0绝热不可逆、等压压缩到终态压力为4p0。已知

N2在298K、p0时,1molN2的规定熵为191.5 J.K-1mol-1。求该过程的Q、W 、?U、

?H、?G、?A、?S和?S孤。

解:Q?0 (2分)

?U?W nCV(T2?T1)??p外(V2?V1) 5RTRT1R(T2?T1)??4p0(2?)?R(4T1?T2) 24p0p0T2?13T1?553K 7第 12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U?nCV(T2?T1)?5R(T2?T1)?5300J 2nRT2nRT1?0)?4RT1?RT2??U?5300J 04ppW??p外(V2?V1)??4p0(?H?nCp(T2?T1)?7R(T2?T1)?7420J 2T2p17553p0?S?nCpln?Rln?Rln?Rln0?17.99?11.52?6.47J.K?1

T1p222984pS2??S?S1?6.47?191.5?197.97J.K?1

?A??U??(TS)?5300?(553?197.97?298?191.5)?5300?52410?57.71kJ ?G??H??(TS)?7420?(553?197.97?298?191.5)?7420?52410?59.83kJ

第三章 热力学在多组分体系中的应用

1.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偏摩尔数量?答案:A

(A) (

?U???A?H)T.P.nj (B) ()S.P.nj (D) ()T.P.nj )T.V.nj (C) (

?ni?ni?ni?ni?U?H?G?A)T.P.nj (B) ()T.P.nj (D) ()T.V.nj )T.V.nj (C) (

?ni?ni?ni?ni2. 下列各式哪个表示了化学势?答案:B (A) (

3. 在273K和标准压力下,水的化学势?H2O(l)和水汽的化学势?H2O(g)的关系式:答案:B

(A) ?H2O(l) =?H2O(g) (B) ?H2O(l) ?H2O(g) (D)无法知道

4. 298K和标准压力下,有两瓶萘的苯溶液,第一瓶为2dm3(溶有0.5mol萘),第二瓶1

为dm3(溶有0.25mol的萘)。若以?1和?2分别表示两个瓶子中萘的化学势,则: (A) ?1=2?2 (B) ?1=

1?2 (C) ?1=10?2 (D) ?1=?2:答案:D 25. 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溶液之后将会引起:答案:C

第 13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熔点升高 (B) 沸点降低 (C) 蒸气压降低 (D) 总是放出热量 6.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总蒸气压:答案:B

(A) 与溶液的组成无关 (B) 介于二纯组份的蒸气压之间 (C) 大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D) 小于任一组份的蒸气压

7. 在100kPa下,由0.002mol的气体溶解在1000g水中。当在相同温度下压力增大为

200kPa 时,就有0.004mol该气体溶于1000g水中。描述这一实验规律的定律是: (A)波义耳定律 (B)拉乌尔定律 (C)道尔顿分压定律 (D)亨利定律 答案:D 8. 在讨论稀溶液蒸气压降低规律时,溶质必须是:答案:C

(A)挥发性溶质 (B)电解质 (C)非挥发性溶质 (D)气体物质

9. 苯和甲苯能形成理想溶液。在20℃时,液体苯的饱和蒸气压p1为9960 Pa,液体甲苯的

饱和蒸气压p2为2973 Pa。当20℃时,与等摩尔的苯和甲苯的混合液呈平衡的蒸气中苯的物质的量分数y1是:答案:D

(A) 1 (B) 0.3 (C) 0.23 (D) 0.77

10. A和B能形成理想溶液。已知在100℃时某纯液体A的蒸气压为1000kPa,某纯液体B

的蒸气压为500kPa。当A和B的二元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为0.5时,与溶液平衡的蒸气中A的摩尔分数为 0.667 。

11. 在温度TK时,某纯液体的蒸气压为11732 Pa。当0.2mol的一非挥发性溶质和0.8mol的

该液体形成溶液时,溶液的上方蒸气压为5333 Pa。假设蒸气是理想气体,则在该溶液中溶剂的活度系数是 0.568 。

12. 在温度T时,某纯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为p?A、化学势为?A。已知在标准压力下该纯

液体的凝 固点为 Tf。当A中溶入少量与A不形成固态溶液的溶质而成为稀溶液时,上述三物理量分别为pA、?A及Tf,则:

(A) p?A > pA (B) ?A < ?A (C) Tf > Tf

13. 0.005 molkg-1的硫酸钾水溶液其沸点较纯水的沸点升高了0.0073℃。已知水的质量摩尔

凝固点降低常数Kf和沸点升高常数Kb分别为1.86和0.52,则该溶液的凝固点(以℃表示)是:答案:C

(A)-0.0018 (B) 5.222 (C) -0.0261 (D) -0.0020

0000第 14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4. 在15℃时,纯水的蒸气压为1705 Pa;当1mol不挥发溶质溶解在4.559mol的水中形成

溶液时,蒸气压为596 Pa。则溶液中的水和纯水中的水的化学势差?1??1为:答案:B (A) 2517 J (B) -2517 J (C) 2602 J (D) -2602 J 15. 液体氯仿(1)和液体丙酮(2)形成非理想溶液。在温度TK时,测得液体上方总蒸气

压为29400 Pa,蒸气中丙酮的物质的量的分数y2=0.818。而该温度下纯氯仿的饱和蒸气压为29571 Pa。则在溶液中氯仿的活度a1为:答案:C

(A) 0.183 (B) 0.823 (C) 0.181 (D) 0.813

16. 人的血浆可视为稀溶液。其凝固点为-0.56℃。已知水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Kf为

1.86,则37℃时血浆的渗透压为 7.76?10Pa 。

17. 在298K时,向甲苯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为0.6的苯-甲苯的1mol理想溶液中加入微量分

数的纯苯。则对每摩尔的苯来说,其?G= -2270 J 、?H= 0 、?S= 7.618J.K-1 。 18. 在0℃、200kPa时,水的化学势和冰的化学势之间的关系为:答案:B

(A)水的化学势高 (B)水的化学势低 (C)两者相等 (D)不可比较 19. 在90℃、p0下,水的化学势与水蒸气的化学势的关系为:答案:B

(A)两者相等 (B)水的化学势小 (C)水的化学势大 (D)无法确定 20. 2molA物质和3molB物质在等温等压下混合形成液体混合物。该体系中A和B的偏摩

尔体积分别为17.9cm3.mol-1和21.5 cm3.mol-1,则混合物的总体积为:答案:C (A)96.7cm3 (B)98.5 cm3 (C)100.3 cm3 (D)89.5 cm3

21. 在288K时,液体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702 Pa,0.6mol的不挥发溶质B溶于0.540kg的水

时,蒸气压下降42 Pa,溶液中水的活度系数应该为:答案:D

(A)0.9804 (B)0.9753 (C)1.005 (D)0.9948

22. 有一水和乙醇形成的混合溶液。水的摩尔分数为0.4,乙醇的偏摩尔体积为57.5ml,水

的偏摩尔体积为16.18ml.mol-1。用4mol水和6mol乙醇混合,其体积为 410 ml。 23. 在25℃时将2克某化合物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与在25℃将0.8克葡萄糖

(C6H12O6)和1.2克蔗糖(C12H22O11)溶于1千克水中的渗透压相同。(1)求此化合物的分子量;(2)此化合物溶液的冰点是多少?(3)此化合物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是多少?(已知水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为1.86。2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3.76mmHg,题中稀溶液的密度可取1g.cm3)

50第 15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解:??cRT?mRT mRT?(m1?m2)RT m?m1?m2

20.81.2?1 M?63g.mol ??M1803422?0.06K Tf?273.15?0.06?273.09K 63 ?Tf?Kfm?1.86?100018p1?p10x1?23.76??23.75mmHg 10002?1863

第四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

1. 在统计热力学中,对体系的分类,常按其组成粒子能否可以区分来进行。按此原则:

(A)气体和晶体皆属于定域子体系 答案:C (B)气体和晶体皆属于离域子体系

(C)气体属离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定域子体系 (D)气体属定域子体系而晶体属于离域子体系

(ni?gi?1)!gini??2. 理想气体平衡态时的微观状态数为:tj??;晶体中最可几分

n!(g?1)!n!iiiiigini布的微观状态数为tj?N!?。

ni!i3. 三维平动子基态能级的简并度为:3(nx?ny?nz?1),第一激发态能级的简并度为

3,平动能为?t?22214h28mV23的能级的简并度为3。

第 16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4. CO2分子的平动自由度为 3 ,转动自由度为 2 ,振动自由度为 4 ,分子的对

8?2IkTT?称数为 1 ,转动配分函数为 qr?。 h2?r5. 系综可以分为 微正则 系综、 正则 系综、 巨正则 系综三类。正则系综的配分

函数Z定义为:Z???(Ei)ei?EikT。粒子配分函数q的定义为

q??giei??ikT。对定域子独立子体系,Z和q的关系为:Z?q,对离域子独立子体

NqN系,Z和q的关系为Z?。

N!6. 在分子的各配分函数中和压力有关的是:答案:A

(A)平动配分函数 (B)转动配分函数 (C)振动配分函数 (D)电子配分函数 7.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答案:D

(A)微观粒子的各种变化规律 (B)宏观体系的各种性质

(C)宏观体系的平衡性质 (D)体系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关系 8. 为了研究方便,常将统计热力学体系分为独立子体系和离域子体系。下面各体系中属于

独立子体系的是:答案:C

(A)纯液体 (B)理想溶液 (C)理想气体 (D)实际气体 9. 对于U 、N、V确定的体系,其微观状态数最大的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得出这一结论

的理论依据是:答案:C

(A)Boltzmannn分布定律 (B)分子运动论 (C)等几率假定 (D)统计学原理 10. 经典粒子的零点能选择不同时,必定影响:答案:A

(A)配分函数的数值 (B)粒子的分布规律 (C)体系的微观状态总数 (D)各个能级上粒子的分布数 11. 对于定域子体系,其某一种分布的微观状态数tj为:答案:B

nigigininigigini(A)tj?N!? (B) tj?N!? (C) tj?? (D) tj??

ini!ini!ini!ini!12. 对宏观量一定的热力学封闭体系而言,任何分布应满足:答案:D

第 17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ni?N (B) ?ni?i?U

(C) N与V一定 (D) 13. Boltzmann统计认为:答案:A

?ni?N及?ni?i?U

(A)Boltzmann分布就是最可几分布,也就是平衡分布; (B)Boltzmann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也不是平衡分布; (C)Boltzmann分布只是最可几分布,但不是平衡分布; (D)Boltzmann分布不是最可几分布,但却是平衡分布。

14. 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式对于定域子物系和离域子物系都相同的是:答案:C

(A) G、F、S (B) U、H、S (c) U、H、CV (d) H、G、CV 15. 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在室温下的一般物理化学过程,若欲通过配分函数来求过程的热力学

函数的变化,则:答案:C

(A)必须同时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电子和原子核的配分函数的值; (B)只须获得平动这一配分函数的值; (C)必须获得平动、转动、振动的配分函数; (D)必须获得平动、电子、核的配分函数。

16. 能量零点的不同选择,对热力学函数影响的是:答案:C

(A)U、H、S、G、F、CV的值均没有影响,即都不变; (B)U、H、S、G、F、CV的值均有影响,即都改变; (C)S和CV值没有影响,而U、H、G、F都改变; (D)U、H、G、F的值没有影响,而S、CV的值改变。

17. 如果一个双原子分子的振动频率为4?10s-1,则其振动特征温度为:答案:B

(A)83.3K (B)1920.6K (C)833K (D)120K 18. 已知HI的转动惯量为7.43?10?4513kg.m2,则其转动特征温度为:答案:A

(A)0.0542K (B)18.45K (C)0.0113K (D)0.0257K 19. Boltzmann气体和量子气体的相同之处在于:答案:B

(A)粒子都有相应的配分函数 (B)粒子都是近独立子体系,其分布都是最可几的(C)微观状态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D)它们的分布规律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 20. 某个粒子的电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为3.0?10?21J。在温度为300K,两个能级

为非简并的情况下,该粒子的电子配分函数为:答案:A

第 18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1.4845 (B)3.064 (C)0.4845 (D)2.485 21. 宏观测定的某种物理量实际上是相应微观量的:答案:D (A)算术平均值 (B)几何平均值

(C) 综合反映 (D)统计平均值或时间平均值 22. 等几率原理只适用于:答案:B

(A)非孤立体系 (B)处于平衡态的孤立体系 (C)未达平衡的孤立体系 (D)近平衡的孤立体系

23. 设有6个可辨粒子,分配在三个能级?1、?2、?3 ,其中n1=3,n2=2,n3=1。若不考虑

gini?60。若各能级的简并度分别能级的简并度,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tj?N!?ini!gini?34560。若粒为g1?4、g2?3、g3?1,则可能的微观状态数为:tj?N!?ni!i子不可区分,上述问题(1)的答案是:tj?是:tj?(ni?gi?1)!?1。 问题(2)的答案?n!(g?1)!iii(ni?gi?1)!?120。 ?ni!(gi?1)!i24. 通常情况下,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的能级间隔??平动、??转动、??振动分别约为:

10

-16

kT、10kT和10kT,则相应的Boltzmann因子e-2

???kT各为1 、 0.99 、 4.5?10。

?525. 当热力学体系的熵值增加0.5 JK-1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

?23.62?1022为:e 。 ?126. 应用Boltzmann分布定律,求25℃时,在二个非简并的不同能级上的粒子分配数之比

为:0.035。(设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8.314 kJ.mol-1)

27. 利用Boltzmann 分布定律,推导独立子体系的能量公式:U?NkT2(?igiekTN证明:U??ni?i??N?i??gi?iekT

qqiii??lnq) ?TN.V?i? q??geii??ikT

第 19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i??q1()N.V??giekT?i2?2?TkTkTi??g?eiii??ikT

N U?q?g?eiii??ikTNkT2?q?lnq?()N.V?NkT2()N.V

q?T?T28. 计算1000℃,100kPa时,NO分子的平动配分函数、平动能、平动熵、转动配分函数、

转动能、转动熵、振动配分函数、振动能、振动熵、全配分函数和NO气体的摩尔内能和摩尔熵。(已知NO的相对分子量为30、转动惯量为16.4×105.72×1013 s-1,忽略电子和核对内能和熵的贡献) 解:qt??-47

kgm2、振动频率为

?2?mkT??V 2?h??33232??30?10?232?3.1416??1.38?10?1273??8.314?1273236.023?10???1.446?1032???342(6.626?10)101325??????32?lnq Ut?NkT()N.V?RT?15876J

?T2qtNUtq5??Rlnt?R?181.22J.K?1 St?klnN!TN28?2IkTT8?3.14162?16.4?10?47?1.38?10?23?1273qr????515.5

?h2??r1?(6.626?10?34)2 Ur?NkT(2?lnq)N.V?RT?10584J ?TUr?Rlnqr?R?60.24J.K?1 TSr?Nklnqr? ?V?h??2746.4K kqV.0?11?eh??kT?11?e??VT?1?e?16.626?10?34?5.72?10131.38?10?23?1.1307

?1273第 20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UV?U0.V

?lnqV?NkT()N.V?R?V?T21e?1?VT?8.314?2746.4e12746.41273?2985J?1UV?UV.02985?1SV?NklnqV??8.314?ln1.1307??3.37J.KT1273

五章 化学平衡

1. 在880℃时,CaCO3(s)分解为CaO(s)和CO2(g),平衡时测定CO2(g)的分压为

pCO2大于1标准压力。如果反应为2CaCO3(g)?2CaO(s)?2CO2(g),则反应的标

准平衡常数K=(0pCO2p0)2?1。

2. 已知298K时反应N2O4(g)?2NO2(g)的K0为0.1132。今在相同温度且N2O4(g)及

NO2(g)的分压均为101.325 kPa的条件下,反应将是:答案:D

第 21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向生成 NO2(g) 的方向进行 (B) 正好达到平衡

(C) 难以判断其进行方向 (D)向生成N2O4(g) 的方向进行 3. 在400℃和标准压力下,反应

31H2(g)?N2(g)?NH3(g) 的K0为0.0129,则在相22同温度和压力下,反应3H2(g)?N2(g)?4. 已知温度T时反应H2O(g)?2NH3(g)的K0=1.66?10?4。

10,反应 H2(g)?O2(g)的平衡常数为K12CO(g)?H2O(g)?H2(g)?CO2(g)的平衡常数为K02,同温下反应

10应为:答案:D CO2(g)?CO(g)+O2(g)的平衡常数K3200000000000(A)K3?K1?K02(B)K3?K1?K2 (C) K3?K2/K1 (D)K3?K1/K2

5. 在温度T时,将纯NH4HS(s)置于抽空的容器中,则NH4HS(s)按下式发生分解:

NH4HS(s)?NH3(g)?H2S(g),测得平衡时体系的总压力为p,则平衡常数K0为:

(A) 0.25 p2 (B) 0.25p (C) p2 (D) 0.5p2 答案:A 6. 在298K时,反应CuSO4?3H2O(s)?CuSO4(s)?3H2O(g)的K0为1×106,则此

时平衡的水蒸气分压为:1×102 p0。

7. 将NH4Cl(s)置于抽空的容器中加热到324℃,使NH4Cl(s)按下式分解:

NH4Cl(s)?NH3(g)?HCl(g)。达到平衡时,体系的总压力为101.325 kPa ,则标准

平衡常数K0为:0.25(p0)2 。

dlnK0?rH0m8. 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为,对于任何一个反应:答案:D ?2dTRT(A)K必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K必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K不随温度变化 (D)K随温度升高可增大、减小、或不变 9. 气相反应2NO(g)?O2(g)?00002NO2(g)是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采用下列

那组条件,使平衡向右移动?答案:D

(A) 降低温度和降低压力 (B)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力 (C) 升高温度和降低压力 (D)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 10. 增大压力能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的反应是:答案:C

第 22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CaCO3(s)?CaO(s)?CO2(g)

(B) CO(g)?H2O(g)?(C)

H2(g)?CO2(g)

31H2(g)?N2(g)?NH3(g) 22H2O(l)?C2H5COOCH3(l)

(D) CH3COOH(l)?C2H5OH(l)?11. 加入惰性气体对哪一反应能增大其平衡的转化率?答案:A

(A) C6H5C2H5(g)?C6H5C2H3(g)?H2(g)

(B) CO(g)?H2O(g)?(C)

H2(g)?CO2(g)

31H2(g)?N2(g)?NH3(g) 22(D) CH3COOH(l)?C2H5OH(l)?12. 反应CO(g)?H2O(g)?H2O(l)?C2H5COOCH3(l)

H2(g)?CO2(g) 在973 K时的平衡常数K0为0.71,当各物

质的分压均为90 kPa时,反应的?rGm将:答案:B

(A) ?rGm<0 (B) ?rGm>0 (C) ?rGm=0 (D) ?rGm

衡常数K0 将是:答案:D

(A) K0<0 (B) 0 1 14. 反应2C(s)?O2(g)?度升高,则:答案:B

(A)?rGm变负,反应更完全 (B)K0变大,反应更完全 (C)K0变小,反应更不完全 (D)无法判断 15. 900℃时CuO(s)在密闭的抽空容器中分解反应为:2CuO(s)?002CO2(g),其?rGm??232600?167.7T(J.mol-1),如果温

1Cu2O(s)?O2(g)。

2测得平衡时氧气的压力为1.672 kPa,则其标准平衡常数K为:答案:B (A)0.0165 (B)0.128 (C)0.00825 (D)7.81

16.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rGm与标准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rG0m相等的条件是:答案:D

第 23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反应体系处于平衡 (B)反应体系的压力为标准压力 (C)反应可以进行到底 (D)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 17. 已知反应3O2(g)?2O3(g)在25℃的?rHm??280J.mol-1。则对该反应有利的条件

为:答案:C

(A)升高温度和压力 (B)升高温度和降低压力 (C)降低温度和升高压力 (D)降低温度和降低压力

18. 某放热反应在温度为800K、压力为p的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后产物的百分含量为

50%。如果在温度为200K、压力为p的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后产物的百分含量将: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答案:A 19. 用CO和H2合成甲醇的气相反应为 :CO(g)?2H2(g)?CH3OH(g)。 查表得如下数

据:

1?fH0m (kJ mol) -CO(g) -110.52 197.9 H2(g) 0 130.6 CH3OH(g) -201.17 237.7 1-1S0m ( JKmol) -

000(1)求算298 K时,合成甲醇反应的?rH0m、?rSm、?rGm、K;

解:?rH? ?rS?000???ii0mf0Hm??210.17?2?0?(?110.52)??90.65kJ

??S0?237.7?2?130.6?197.9??221.4J.K?1

03 ?rG??rH?T?rS??90.65?10?298?(?221.4)??24.673kJ

?rG0)?21130 K?exp(?RT0(2)若?Cp?0,求500K时上述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 解: ?Cp?0 ?rH0和?rS0均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rH011(?) ln0?KT1RT1T20K500K?0.00824

0KT2第 24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0. 下列转化作用:HgS(红)=HgS(黑)的 ?rG0m?17154?25.48T J。问(1)在

373K时那种硫化物稳定?(2)求反应的转换温度。

解:T?373K时:?rG0m?17154?25.48T?7650J?0 HgS(红)稳定 当?rGm?0时,反应发生转换。T?017154?673K 25.4821. PCl5(g)?PCl3(g)?Cl2(g)在400K到500K间的标准自由能变化为:3-1?rG0m?83.68?10?33.43TlgT?72.26T(J.mol)。(1)试求450K的0003?rG0m、?rHm、?rSm、K。(2)1dm容器中装入1克PCl5(g)(分子量为208.2),求450K达到平衡时PCl5(g)的离解度及总压。 3解:?rG0m(450K)?83.68?10?33.43?450lg450?72.26?450?11249.4J

0??rGm??()??33.43023T?450?90.212?103J ?rHm(450K)??T???83.68?10??T2.303??????p0???rGm?33.43?33.43lg450??72.26?175.5J.K?1 ?rS(450K)????ln10??T?p0m0?rGm(450K)11249.4)?exp(?)?0.049 K(450K)?exp(?RT8.314?4500PCl5(g)?PCl3(g)?Cl2(g)

t?te n0(1??) n0? n0?

K(450K)?Kn(0pp0(?ni))???no(1??)RT?2?(n0?)?V??0?

n0(1??)?p[n0(1??)]?????1n0?2RTK(450K)?()

(1??)p0V0第 25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p0VK0(450)1?105?1?10?3?0.049令:A???0.2727

1n0RT?8.314?450208.2?A?A2?4A???0.4034

2离解度为40.3%. 平衡分压

ppCl5(g)

1(1?0.4034)?8.314?450n0(1??)n0(1??)RT208.2????25218.7Pa?25.2kPa?3n0(1??)V1?1022. FeO分解压力(Pa)与温度的关系为lgp??效应。

26730?11.44,求分解1摩尔FeO的热T解:(?pO??HdlnK0)p?r K??02? dTRT?p?00m20m212dlnK01dlnpO2126730ln10RT22)p?RT?????255.86kJ ?rH?RT(2dT2dT2T

第六章 相平衡

1. 在室温和标准压力且无催化剂存在时,氮气和氢气可视为不起反应的。今在一容器中充

入任意量的N2(g)、H2(g)和NH3(g)三种气体,则该体系中物种数S和组分数C将是:答案:C

(A)S=3 ,C=1 (B) S=3 ,C=2 (C) S=3 ,C=3 (D) S=2 ,C=3

第 26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 在抽空的容器中,加热固体NH4Cl(s),有一部分分解成NH3(g)和HCl(g)。当体系

建立平衡时,其组分数C和自由度数f是:答案:A

(A) C = 1,f = 1 (B) C = 2,f = 2 (C) C = 3,f = 3 (D)C = 2,f =1 3. 水煤气发生炉中有C(s)、H2O(g)、CO(g)、CO2(g)及H2(g)五种物质,其间能发

生化学反应:CO2(g)?C(s)?2CO(g);

H2O(g)?C(s)?H2(g)?CO(g);

CO2(g)?H2(g)?H2O(g)?CO(g)

在这样的平衡体系中,组分数为:答案:C

(A) 5 (B) 4 (C) 3 (D) 2

4. 碳酸钠和水可以形成Na2CO3?H2O、Na2CO3?7H2O、Na2CO3?10H2O三种水合

物。当在标准压力下,该体系中共存的相数最多为:答案:C (A) 3 (B) 4 (C) 2 (D) 5 5. 如右图所示,体系处于容器内,容器中间的半透膜

AB只允许O2(g)通过,当体系建立平衡时,则体系中存在的相为:答案: D

(A)气相1,固相1 (B) 气相1,固相2 (C)气相1,固相3 (D) 气相2,固相2 6. 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答案: C

(A)固定 (B)随温度变化 (C)随压力变化 (D)无法判断 7. 如果只考虑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纯物质最多可以共存的相有:答案: C

(A)1 (B)2 (C)3 (D)4 8. 以下各体系中属于单相体系的是:答案: C

(A)极细的斜方硫和单斜硫 (B)漂白粉 (C)大小不一的一堆单斜硫碎粒 (D)墨汁 9. 关于杠杆规则的适用对象,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答案: B

(A)不适用于单组分体系 (B)适用于二组分体系的任何相区 (C)适用于二组分体系的两个平衡相 (D)适用于三组分体系的两个平衡相 10. 区别单相体系和多相体系的主要根据是:答案: D

第 27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B)物理性质是否相同

(C)物理组成是否相同 (D)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否都相同 11. 三组分水盐体系的相图常用来分离和或提纯盐类。处理时必须使体系的物系点进入所需

要的相区。为此配合使用的操作很多,但一般不包括:答案: D

(A)加水稀释 (B)加入另一种盐或盐溶液 (C)升高或降低温度 (D)水蒸气蒸馏 12. 关于下述结论,正确的是:答案:C

(A)在等压下有确定沸点的液态体系一定是纯物质 (B)任何纯固体物质都有熔点

(C)在一定温度下,纯液体的平衡蒸气压与液体所受外压力无关 (D)纯固体物质的熔点可以有多个

13. 在0℃到100℃的范围内,液态水的蒸气压p与温度T的关系为:

lgp??2265?11.08,其中p的单位是Pa,T的单位是K。某高原地区的大气压只有T60 kPa,则该地区水的沸点为 359.4 K ;在0℃到100℃水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为 43.37kJ 。

14. 如右图所示的二元凝聚物系的相图,在相区Ⅰ中稳定存在的

相为:答案:C

(A) 固态A (B) 固态A和固态B (C) B溶在A中的不饱和固溶体 (D) B溶在A中的饱和固溶体

15. 在如右图所示的CaF2-CaCl2的凝聚物系相图中,当物系的组

成处于B点之右时,其步冷曲线都具有相似的形式。步冷曲线的水平部分所代表的共存相是: l 、 不稳定化合物M 、 固体CaCl2 。

16. 如右图,二元凝聚物系的相图中,在相区Ⅰ中平衡共存的相

是:答案: D

(A)液相和纯物质A (B)液相和纯物质B (C)液相与低共熔混合物 (D)一对互为共轭的液态溶液

第 28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7. 如右图所示,对于形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二元相图,当组成

为x的物系平衡冷却到t℃时,则固液二相重量之比为: 答案: C

(A) Ws:Wl=ac:ab (B) Ws:Wl=bc:ab (C) Ws:Wl=ac:bc (D) Ws:Wl=bc:ac

18. 由H2O和CuSO4组成的凝聚物系,当组成为x的CuSO4水溶液250克冷却到25℃时,

物系为A,此时呈平衡的两个相点分别为B和C点,其中B是CuSO4· H2O晶体,C是与之共存的饱和溶液xc。已知CA:AB=1:4,则析出的CuSO4· H2O晶体的重量为:答案: C

(A)200 g (B)62.5 g (C)50 g (D)150 g

19. 在绝热的条件下,273.15K的NaCl加入273.15K的碎冰中,体系的温度将如何变化?

(A)不变 (B)降低 (C)升高 (D)不能确定 答案: A

20. 如图H2O—NaCl—Na2SO4的三元体系中,Na2SO4和H2O能形成水合物Na2SO4. 10H2O

(D),在DBC相区中稳定存在的是:答案: B (A)水合物D和溶液

(B)水合物D和Na2SO4及NaCl三相共存 (C)水合物D、NaCl和组成为G的溶液 (D)纯NaCl、纯Na2SO4和水溶液

21. 如下图所示的含有化合物(一个稳定化合物和一个不稳定化合物)的二元凝聚体系的相图:请指出: (A)1—9个相区中稳定存在的相及自由度。 相区 1 2 3 4 5 6 7 8 9 第 29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相态 条件自由度 l 2 l+A(s) l+C(s) A(s)+C(s) l+C(s) C(s)+C’(s) l+C’(s) B(s)+C’(s) B(s)+l 1 1 1 1 1 1 1 1 (B)图中有哪几条三相线?在线上发生的变 化用化学式表示出来。

???(三条三相线)(1)l???A(s)?C(s) ??? (2)C'(s)???l?C(s) ??? (3)l???B(s)?C'(s)

(C)画出稳定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及组成为M%物系的步冷曲线。

22. 下图为水-乙醇双液体系的温度-组成示意图。请指出:

(A)四个相区中稳定存在的相及自由度数。

(1)l f?2(2)l+g f?1 (3)l+g f?1 (4)l f?2

(B)证明C点的自由度数为0,并阐明该点的特性。f?C???1?1?2?1?0 (C)若有一组成为70%的乙醇体系,经加热,首先出现的气相组成是什么?最后一滴

的液相组成是什么?(用图示法表示)

(D)上述70%的乙醇体系,能用精馏法得到100%的纯乙醇?为什么?

不能。只能得到水和96%的乙醇。

*****第 30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3. 已知金属A、B二组份体系的步冷曲线的实验数据如下:(温度单位为℃)

XA (mol%) 转折温度 第一平台温度 第二平台温度 100 — 1000 — 90 950 800 — 80 900 800 — 70 900 800 — 60 1000 800 — 50 — 1100 — 40 1000 700 — 30 750 700 500 20 550 500 — 10 575 500 — 0 — 600 — (A)画出相图。

(B)填出各相区中的相、自由度数。 (C)指出相图中各化合物的分子式。

(D)相图中,中间一条三相线上发生的变化?(用文字指明三相线,并用化学式表明三

相线上的变化)

第 31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4. 指出下列相图中各部分的相及自由度数。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

1. 按导体导电方式的不同而提出的第二类导体,其导电机理是:

(A)电解质溶液中能导电的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

(B)正负离子在电极上有氧化还原作用的产生(电子在电极上的得失)。

2. 按物体导电方式的不同而提出的第二类导体,对于它的特点的描述,那一点是不正确

的?答案:A

(A)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其导电的原因是离子的存在 (D)当电流通过时在电极上有化学反应发生

第 32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3. 描述电极上通过的电量与已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是:答案:C

(A) 欧姆定律 (B)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C) 法拉第定律 (D) 能斯特定律 4. 0.1mol.kg-1的Na3PO4水溶液的离子强度是: I?1miZi2?0.6 ;0.001m的?2K3[Fe(CN)6]的水溶液的离子强度是:I?1miZi2?0.006。 ?25. 用同一电导池分别测定浓度为0.01mol.dm-3和0.10.01mol.dm-3的同种电解质溶液,其电

阻分别为1000Ω和500Ω,则它们的摩尔电导之比为:答案:B (A) 1:5 (B) 5:1 (C) 1:20 (D) 20:1 6. 在25℃无限稀释的水溶液中,离子摩尔电导最大的是:答案:D

(A) La3+ (B) Mg2+ (C) NH+4 (D) H+

7. 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可以看作是正负离子的摩尔电导之和,这一规律只适用于:

(A) 强电解质 (B) 弱电解质 (C) 无限稀溶液 (D) m=1的溶液 答案:C 8. 科尔劳施定律认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为?m???m(1??c)。

这一规律适用于:答案:B

(A) 弱电解质 (B) 强电解质的稀溶液 (C) 无限稀溶液 (D)m=1的溶液 9. 0.1m的CaCl2水溶液其平均活度系数??=0.219,则离子平均活度为:答案:B (A) 3.476×103 (B) 3.476×102 (C) 6.964×10

-2

?1R2c2??5:1 ?2R1c1 (D) 1.385×102

10. 在HAc电离常数测定的实验中,直接测定的物理量是不同浓度的HAc溶液的: (A) 电导率 (B) 电阻 (C) 摩尔电导 (D) 电离度 答案:B 11. 对于0.002m的Na2SO4溶液,其平均质量摩尔浓度m?是:m???34m?3.175?10?3。

12. 已知25℃时,NH4Cl、NaOH、NaCl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m分别为:1.499×102、

2.487×102、1.265×102(S.m2mol1),则NH4OH的?m(S.m2mol1)为:答案:B

? (A) 0.277×102 (B) 2.721×102 (C) 2.253×102 (D) 5.25×102

c?213. Ostwald稀释定律表示为 Kc???m,它适用于:答案:C

?m(?m??m)(A) 非电解质溶液 (B) 强电解质溶液 (C) 电离度很小的1—1型弱电解质溶液 (D) 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

第 33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4. 在25℃时,0.002 mol.Kg-1的CaCl2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1与0.002 mol.Kg-1的CaSO4

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2的关系为:答案:A

(A) (??)1>(??)2 (B) (??)1<(??)2 (C) (??)1=(??)2 (D) 无法比较 15. 在25℃时,一电导池中盛以 0.01mKCl溶液,电阻为150Ω;盛以0.01mHCl溶液,电阻

为51.4Ω。已知25℃时,0.01m KCl溶液的电导率?为0.140877S.m1,则电导池常数

1ll()=?R?21.13m?1;0.01 mHCl的电导率?=?()?0.411112S.m?1,摩尔电ARA导?m=

?c?0.0411112mol.S.m?2。

16. 在18℃时,已知Ba(OH)2、BaCl2和NH4Cl溶液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分别为

0.04576、0.02406和0.01298 S.m2.mol1,试计算该温度时NH4OH溶液的无限稀释时的

摩尔电导?m= 0.02383 S.m2.mol1。

?17. 25℃时,测出AgCl饱和溶液及配制此溶液的高纯水的电导率?分别为3.41×104 S.m

-1

和1.60×104S.m1,已知AgCl的相对分子量为143.4,则在25℃时AgCl的电导率为

?=???H2O?1.84?10?4S.m-1,查表得25℃时AgCl的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为??m=0.01383 S.m2mol1,AgCl饱和溶液的浓度c =

?AgCl-3?5?1.309?10moldm,饱和??m.AgCl?3溶解度S=Mc=1.877?10g.dm3,AgCl的溶度积KSP=1.71?10mol2dm-6。

?3

第八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1. 可逆电池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电池反应互为可逆(2)通过电池的电流无限小。 2. 在25℃时,电池反应H2(g)?10,则O2(g)?H2O(l)所对应的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E120反应2H2O(l)=2H2(g)?O2(g)所对应的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2是:答案:C (A)E2=-2E1 (B) E2=2E1 (C)E2=-E1 (D)E2=E1 3. 已知25℃时,?Zn2?/Zn=-0.7628 V、?Cd2?/Cd=-0.4029V、?I000200000000/I?=0.5355 V、

?0=0.7991V。则当以Zn / Zn2+为阳极组成电池时,标准电动势最大的电池是: Ag?/Ag第 34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Zn | Zn2+ || Cd2+ | Cd (B) Zn | Zn2+ || H+ | H2 , Pt

(C) Zn | Zn2+ || I | I2 , Pt (D) Zn | Zn2+ || Ag+ | Ag 答案:D

4. 在25℃时,若要使电池Pb(Hg)(a1)|Pb(NO3)2(aq)|Pb(Hg)(a2)的电池电动势E为

正值,则Pb在汞齐中的活度:答案:A

(A)一定是a1> a2 (B)一定是a1=a2

(C)一定是a1 < a2 (D)a1 和a2都可以任意取值

5. 电池在恒定温度、恒定压力的可逆情况下放电,则其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为:答案:C

(A) 一定为零 (B) ?H (C) T?S (D) 与?H和T?S均无关 6. 已知反应 Tl?e?Tl 的?1=-0.34V ;反应Tl0是:1.25 V。 Tl3??2e?Tl? 的?3?03??3e?Tl的?02= 0.72V; 则反应

7. 已知298K时,反应Hg2Cl2+2e =2Hg +2Cl的?为 0.2676V ,反应AgCl +e =Ag +Cl

0-

0-

的?为0.2224 V,则当电池反应为 Hg2Cl2 +2Ag =2AgCl +2Hg 时,其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0.0452 V 。

8. 已知25℃时,?(Fe3+/Fe2+)=0.77 V;?(Sn4+/Sn2+)=0.15 V,今若利用反应

2 Fe3+ + Sn2+ = Sn4+ + 2Fe2+ 组成电池,则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0为:答案:B (A) 1.39V (B) 0.62 V (C) 0.92 V (D) 1.07 V

9. 298K时电池Pt,H2|H2SO4(m)|Ag2SO4,Ag的E01为0.627 V,而 Ag+ +e =Ag 的?2为0.799 V,则Ag2SO4的活度积KSP为:答案:D (A) 3.8×10

-17

000 (B) 1.2×10

-3

(C) 2.98×10

-3

(D) 1.53×106

010. 电池Pt,H2(p)|HCl(aq)|O2(p),Pt的电池反应为 :H2(p)?001O2(p0)?H2O(l)2其 25℃时的E为1.229 V,则电池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为:答案:C (A) 1.44×1083 (B) 6.15×1020 (C) 3.79×1041 (D) 1.13×1018 11. 25℃时,电池反应Ag +

001Hg2Cl2 =AgCl +Hg 的电池电动势为0.0193 V,反应所对应的2?rSm为32.9 JK-1,则该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E)P为:答案:D ?T-

(A) 1.70×104 (B) 1.1×106 (C) 1.01×101 (D) 3.4×104

第 35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12. 在25℃时,电池(Pt)H2(p0)| 溶液 | 甘汞电极,当溶液为磷酸缓冲溶液(已知pH=

6.86)时,E1=0.7409 V。当为待测时,E2=0.6097 V。则待测溶液的的pH x= 4.64. 13. 25℃时,电池Ag?AgCl(s)|KCl(m)|Hg2Cl2(s)?Hg(l)的电动势E?0.0455V,

(?E)p?3.38?10?4V.K?1。该电池的电池反应为:?T1Ag(s)?Hg2Cl2(s)?AgCl(s)?Hg(l)。该温度下的?rGm=??4391Jmol-1;

2?rSm?32.62JK-1mol-1;?rHm?5329Jmol-1 ;QR?9720 Jmol-1。

14. 某一电池反应,如果计算得出其电池电动势为负值,表示此电池反应是:答案:B

(A)正向进行 (B)逆向进行 (C)不可能进行 (D)反应方向不确定 15.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活度都等于1时,要使该反应能在电池中自发进行,则:

答案:D (电池发应自发条件E大于0)

(A)E为负值 (B)E0为负值 (C)E为零 (D)上述都不结论均不是 16. 盐桥的作用是 。答案:A

(A)将液接界电势完全消除 (B) 将不可逆电池变成可逆电池

(C)使双液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用能斯特(Nemst)方程进行计算。

17. 已知在25℃下,有反应2AgBr(s)?H2(p0)?2Ag(s)?2HBr(0.11m,???0.910)。

已知?AgBr?Ag|Br?=0.0711V (1) 将上述反应设计成一电池,写出电池表示式、电极反应、电池反应。(2) 求上述电池的E、?rGm、K0,并判断此反应能否自发?(3) 将上述反应写成AgBr(s)?01H2(P0)?Ag(s)?HBr(0.11m,???0.910),求算E、2?rGm、K0,并与(2)求出的E、?rGm、K0进行比较,说明其原因。

解:设计电池: (Pt)H2(p)|HBr(m?0.1、???0.910)|AgBr(s)?Ag(s)

负极:H2(p)?2e?2H(mH?)

0?0 正极:2AgBr(s)?2e?2Ag(s)?2Br(mBr?)

电池发应: 2AgBr(s)?H2(p0)?2Ag(s)?2HBr(0.11m,???0.910)

?第 36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aaRTRTAgHBr000ln?(?AgBr??)?lnaHBr E?E??/AgH/H2(g)pnFFH2aAgBr(02)p?(0.0711?0)?8.314?298ln(0.11?0.910)2?0.1893V

96500 ?rGm??nEF??2?0.1893?96500??36535J

0?rGmnE0F2?0.0711?96500 K?exp(?)?exp()?exp()?254.3

RTRT8.314?2980 由于?rGm??36535J?0,电池反应能够自发。 (2)如果反应为:AgBr(s)? 则:E?E?01H2(p0)?Ag(s)?HBr(0.11m,???0.910) 2RTaRT00lnHBr1?(?AgBr??)?lnaHBr /AgH?/H2(g)pFFH(02)2p?(0.0711?0)?8.314?298ln(0.11?0.910)2?0.1893V

96500?rGm??nEF??0.1893?96500??18267.5J

0?rGmnE0F0.0711?96500K?exp(?)?exp()?exp()?15.95

RTRT8.314?2980 (3)电池电动势E是强度性质的物理量,和方程式写法无关,不变;?rGm是容量性质的物理量,和反应进度有关,是原来的一半;标准平衡常数是和方程式写法有关的物理量。

18. 在压力为101.325kPa下,反应2Ca(l)?ThO2(s)?2CaO(s)?Th(s)在电池中进行

时,在1375K和1275K的?rGm分别是—20.92和—28.48kJ.mol-1。(1)计算电池反应在1375K的K0、?rGm、?rHm和?rSm,并计算电池在该温度恒温可逆操作时的

000Q可逆和W电功。(2)计算在101.325kPa时Ca(l)还原ThO2(s)所需的最低温度。

解:(1)1375K时: ?rGm??rGm?RTlnQa??rGm??20.92kJ

00第 37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0??rGm(?20.92?103)?(?28.48?103)?rS??()????75.6J.K?1

?T1375?12750m ?rHm??rGm?T?rSm??20.92?10?1375?(?75.6)??124.87kJ

0?rGm(?20.92?103) K?exp(?)?exp(?)?6.234

RT8.314?137500003 (2)?rGm??rHm?T?rSm ?rGm??rHm?T?rSm?0

0?rHm?124.87?103??1652K T?0?rSm?75.600000

第九章 不可逆电极过程

1. 当电流通过电池或电解池时,电极将因偏离平衡而发生极化。下列图形描述了这一极化

现象。请指出下列图中的四条曲线哪一条曲线表示了原电池的负极?

第 38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答案:(1)是负极极化曲线;(2)是正极极化曲线;

(3)是阴极极化曲线;(4)是阳极极化曲线;

2. 如上题所述,哪一条曲线表示了电解池的阳极?(4)是阳极极化曲线; 3. 通电于含有Fe2+、Ca2+、Zn2+、Cu2+的电解质溶液且活度均为1时,已知:

?0(Fe2?/Fe)?-0.4402 V;?0(Ca2?/Ca)?-2.866 V;?0(Zn2?/Zn)?-0.7628

V;?(Cu02?/Cu)?0.337 V;当不考虑过电位时,在惰性电极上金属析出的次序是:

(A) Cu → Fe → Zn → Ca (B) Ca → Zn → Fe → Cu

(C) Ca → Fe → Zn → Cu (D) Ca → Cu → Zn → Fe 答案:A 4. 实际电解时,在阴极上首先发生还原作用而放电的是: 答案:C

(A)标准还原电极电位最大者 (B) 标准还原电极电位最小者

(C)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位最大者 (D)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位最小者

5. 实际电解时,在阳极上首先发生氧化作用而放电的是:答案:D

(A)标准还原电极电位最大者 (B)标准还原电极电位最小者

(C)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位最大者 (D)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位最小者 6.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滴汞电极的:答案:B

(A) 电阻 (B) 浓差极化的形成 (C) 汞齐的形成 (D) 活化过电位 7. 在25℃时,电解 0.5 mol .kg -1CuSO4中性溶液。若H2在Cu上的过电位为0.230 V,则在

阴极上:Cu的析出电位 ?Cu=?Cu?0RTlnaCu2???Cu?0.3281V;H2(g)的析出电nF第 39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0位?H2=?H?2RTlnaH???H2??0.6441V ;当在阴极上开始析出H2时,残留的nF?34Cu2+的浓度为:6.48?10mol.kg-1。

8. 在25℃时,一溶液含有a = 1的Fe2+。已知电解时H2在Fe上的析出过电位为0.4 V,则

溶液的pH值最低为 0.676 时Fe方可以析出。

9. 当发生极化现象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势将发生如下变化:答案:A

(A)?阳变大,?阴变小 (B)?阳变小,?阴变大 (C)两者都变大 (D)两者都变小 10. 用铜电极电解CuCl2的水溶液,若不考虑超电势,在阳极上将会发生什么反应?已知:

?0(Cu2+/Cu)=0.34V;?0(O2,H2O)=1.23V;?0(Cl2,Cl-)=1.36V。

(A)析出氧气 (B) 析出氯气 (C) 析出铜 (D) 铜电极溶解 答案:D 11. 当电流通过原电池或电解池时,电极电势将偏离平衡电极电势而发生极化。当电流密度

增大时,通常将发生:答案:B

(A)原电池的正极电势增高 (B)原电池的负极电势增高 (C)电解池的阳极电势减小 (D)无法判断

12. 某溶液含有Ag(a=0.05),Fe(a=0.01),Cd(a=0.001),Ni?2?2?2?(a=0.1)和

H?(a=0.001)。假定H?的活度不随电解的进行而变化,又知H2在Ag、Ni、Fe和

Cd上的超电势分别为0.20、0.24、0.18和0.3V。当外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时,在阴极上发生什么变化?

(已知?Ag?/Ag=0.799V、?Fe2?/Fe=—0.440V、?Cd2?/Cd=—0.403V、?Ni2?/Ni=—0.250V) 解:?M??Mn??0?Ag??Ag??00000RTlnaMn???M nFRTlnaAg???Ag?0.799?0.05915lg0.05?0?0.7220V FRT1lnaFe2???Fe??0.440??0.05915lg0.01?0??0.4992V 2F2RT1lnaCd2???Cd??0.403??0.05915lg0.001?0??0.4917V 2F2RT1lnaNi2???Ni??0.250??0.05915lg0.1?0??0.2796V 2F20?Fe??Fe?2?2?0?Cd??Cd?2?2?0?Ni??Ni?2?2?第 40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H2在金属上的电极电位为:

0 Ag电极:?H2??H??RTlnaH???H2?0?0.05915lg0.001?0.20??0.3775V FRTlnaH???H2?0?0.05915lg0.001?0.24??0.4175V F0 Ni电极:?H2??H??0Fe电极:?H2??H??RTlnaH???H2?0?0.05915lg0.001?0.18??0.3575V FRTlnaH???H2?0?0.05915lg0.001?0.30??0.4775V F0Cd电极:?H2??H??按照阴极上金属的析出次序为考虑了极化以后电位从大到小的原则,析出次序为:

Ag、Ni、H2、Cd、Fe。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

1. 反应2O3?3O2,其反应速度方程式为?速度常数k1和k2的关系是: 答案:C

dCO3dCO22?12?1 或者,?k1COC?kCCO2OO3232dtdt第 41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 2k1?3k2 (B) k1?k2 (C) 3k1?2k2 (D) ?k1?-

121k 322. 某反应其速度常数k=2.31×102 S1.dm3.mol1,对初始浓度为 1.0 mol.dm3的反应

物,则反应的半衰期为:答案:A

(A) 43.29 S (B) 15.0 S (C) 30.0 S (D) 21.65 S 3. 某化学反应其反应物消耗

为:答案:B

(A)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4. 某反应的速度常数k为5.0×105 S1dm3.mol1,若浓度单位改变为 mol.cm1,时间单位

31所需的时间是它消耗掉所需时间的2倍,则反应的级数42改变为 min,则k的数值为:答案:A (A)3 (B) 8.33×10

2-10

(C) 8.33×104 (D) 3×103

5. 零级反应A?B的半衰期t1与 A的起始浓度 C0及速度常数k的关系为:答案:C

?1(A)t1 = 2kC0 (B) t1 = 2 kC0 (C) t1 =

222C01 (D) t1 =

22kC02k6. 反应 CO(g)?Cl2(g)?COCl2(g),实验测得其速度方程式为:

d[COCl2]?k[Cl2]n[CO]。当温度及CO 浓度维持不变而使Cl2的浓度增至3倍时,反应dt速度加快到原来的5.2倍,则相应于Cl2的n值是:答案:D (A)1 (B) 2 (C) 3 (D) 1.5

7. 某反应的速度常数为 4.62×102 min-1,若其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 0.1mol.dm-3,则反应

的半衰期t1为:答案:B

2 (A) 216 min (B) 15 min (C) 30 min (D) 1.08 min

8. 对于反应A?B,当实验测得反应物A的浓度CA 与时间t成线性关系时,则该反应

为:答案:D

(A)一级反应 (B)二级反应 (C)分数级反应 (D) 零级反应 9. 在下列各速度方程式所描述的反应中,哪一个无法定义其反应级数:答案:C

dCdC2 (A) HI?kCH2CI2 (B) HCl?kCH2CCl2dtdt1第 42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dC (C) HBr?dt12kCH2CBr2C1?k'HBrCBr2 (D)

dCCH4dt?12kCH2CC2H2

10. 在基元反应中:答案:D

(A)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总是一致的(B)反应级数总是大于反应分子数

(C)反应级数总是小于反应分子数 (D)反应级数不一定与反应分子数总是相一致 (E) 速度常数的单位是(时间)1

11. 对于任意给定的化学反应A?B?2D,则在动力学研究中:答案:C

(A)表明它为二级反应 (B) 表明它是双分子反应 (C)表示了反应物与产物分子间的计量关系 (D) 表明它为基元反应 12. 下列基元反应中,哪一个反应的活化能为零:答案:D

(A)A2?B2?2AB (B)A??BC?AB?C? (C)A2?M?2A??M (D) A??A??M?A2?M 13. 反应 A?|1???2B???D,已知反应1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2的活化能E2,以下措施中哪

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C的比例?答案:B

(A)提高反应温度 (B)延长反应时间 (C)加入适当的催化剂(D)降低反应温度 14. 若某反应的活化能为 80 kJ mol-1,则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30℃时,其反应 速度常数

约为原来的:答案:B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 倍

12???B???D(产物)15. 已知反应:A?|3 ,且E1?E3,为有利于产物D的生成,原则

G???上选择:答案:A

(A)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维持温度 (D) 及时移走副产物G

2(产物)???D?B?|316. 已知反应 :A??,且E2?E3,为有利于产物D的生成,原

???G1则上选择:答案:B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维持温度不变 (D) 及时移走副产物G

第 43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k1???B17. 描述平行反应A?|k的特点时,哪一点是不正确的?答案:A

2???D(A) k1和 k2的比值不随温度变化

(B)反应的总速度等于两个平行的反应速度之和

(C) 反应产物B和D 的量之比等于两个平行反应的速度比 (D) 反应物消耗的速度主要决定于反应速度较大的哪一个反应

1????18. 对峙反应A????B,当温度一定时由纯A开始,下列说法中哪一点是不正确的? k2k(A)起始时A的消耗速度最快

(B)反应进行的净速度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之差 (C) k1 / k2的比值是恒定的

(D)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常数相等 答案:D

-1

19. 若某反应的反应热?rH0m为 100 kJmol,则该反应的活化能:答案:B

(A) 必定等于或小于100 kJmol-1 (B) 必定等于或大于100 kJmol-1 (C)可能大于或小于100 kJmol-1 (D) 只能小于100 kJmol-1 20. 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答案:D

(A)对峙反应 (B)平行反应 (C)连串反应 (D)基元反应

1???B21. 平行反应A?|2,其反应1和反应2的频率因子相同而活化能不同,E1 为 120

???DkJ.mol-1,E2为80 kJ.mol-1,则当在1000 K 进行时,两个反应速度常数之比是:答案:A (A) 8.138×10

-3

(B) 1.228×102 (C) 1.55×105 (D) 6.47×104

22. 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变化的Arrhenius经验式是适用于:答案:B

(A)基元反应 (B) 基元反应和大部分非基元反应 (C) 对峙反应 (D) 所有化学反应

23. 一个复杂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平衡浓度法近似处理的条件是:答案:B

(A)反应速度快,迅速达到化学平衡

(B)包含可逆反应且很快达到平衡,其后的基元步骤速率慢 (C)中间产物的浓度小,第二步反应慢 (D)第一步反应快,第二步反应慢

24.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很大,温度变化主要改变:答案:D

第 44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A)活化能 (B)指数前因子 (C)物质浓度或分压 (D)速度常数

k21????B、 B?D??25. 已知某复杂反应的反应历程为A??J 。 则B的浓度随时间的???k?1k变化率

d[B]是:答案:B dt(A) k1[A]?k2[D][B] (B)k1[A]?k?1[B]?k2[D][B] (C) k1[A]?k?1[B]?k2[D][B] (D)?k1[A]?k?1[B]?k2[D][B]

26. 反应CH3CHO → CH4 +CO 其活化能为 190 KJmol-1,当加入催化剂碘蒸气后,活化能

降为 136 KJmol-1;若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频率因子不变,则在500℃时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度增大多少倍?答案:C

(A)2.3×106 (B) 4.38×105 (C) 4.46×103 (D) 2.24×104

27. 对一般化学反应,温度升高时应该是:答案:C

(A)活化能明显降低 (B)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C)正、逆反应的速度常数成比例变化 (D)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 2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的要点是:答案:D

(A)气体分子可看成刚球,故一经碰撞就能引起化学反应 (B)反应分子必须互相碰撞且限于一定方向才能引起化学反应 (C)反应物分子只要互相迎面碰撞才引起化学反应

(D)一对反应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的迎面碰撞才引起化学反应 29. 化学反应的过渡状态理论的要点是:答案:B

(A)反应物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产物

(B)反应物首先要形成活化络合物,反应速度决定于活化络合物分解为产物的分解速

(C)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引人了方位因子的概念,并认为它与熵变化有关 30. 过渡状态理论的速度常数的计算式是:答案:B

(A)k?Ae?ERTRT (B) k?N0hEE?S0?Ree?ERT

???ZeRT?Z0eRT (D) k?PZ0eRT (C) k?nAnBE第 45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31. 气相反应H2(g)?I2(g)?2HI(g)的速度公式为:

1????2I?M , 其反应机理为:I2?M????k?1d[HI]?k[H2][I2]。 dtkk2H2?2I???2HI

经处理后得:

d[HI]kk?k[H2][I2]?12[H2][I2],则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与E1、 dtk?1E-1、E2之间的关系为:答案:A

(A) E?E1?E2?E?1 (B) E?E?1?E2?E1 (C) E?E1?E2/E?1 (D) 无法表达

1232. 在连串反应 A ??? B ??? C 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B(中间产物),可利用哪

kk一组式子来计算:答案:A

k1k2)k1k2?k1k2 cB.max?a() ?k2k1?k2ln(k1)k2k1k2?k1 (A) tB.max (B) tB.max?a( cB.maxk1)k2 ?k1?k2ln((C) tB.maxk1k1)k1k2?k1k2 cB.max?a() ?k2k1?k2ln(33. NO的氧化反应的计量式为 2NO?O2?2NO2 ,实验确定为三级反应,其速度公式

dCNO2dt??1???kC2??N2O2 (快) NOCO2 反应机理如下:2NO??k2kk3N2O2?O2???2NO2(慢)

(1)用“稳态”假设求证

dCNO2dt?kC2NOCO2

解:

d[NO2]?2k3[N2O2][O2] dtd[N2O2]?k1[NO]2?k2[N2O2]?k3[N2O2][O2]?0 dt

第 46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k1[NO]2 [N2O2]?

k2?k3[O2]2k1k3[NO]2[O2]d[NO2]?2k3[N2O2][O2]? dtk2?k3[O2]由于k2?k3[O2]

d[NO2]2k1k3[NO]2[O2]2k1k3??[NO]2[O2]?k[NO]2[O2] dtk2?k3[O2]k2(2)用“平衡”假设求出

dCNO2dt的表达式?

解:对于平衡态假设:由于反应(1)达到快速平衡,K?k1[N2O2]? 2k2[NO] [N2O2]?k1[NO]2 k22kkd[NO2]?2k3[N2O2][O2]?13[NO]2[O2]?k[NO]2[O2] dtk2(3)若相对于k1、k2、k3 有E1、E2、E3,则总反应2NO?O2?2NO2所对应的表观

活化能E是多少?(即E与E1、E2、E3的关系式)

解:

2k1k3dlnkEk? E?E1?E2?E3 ?2kdTRT234. 某物质按一级反应进行分解。已知25℃时反应完成40%需要时间为50分钟。如果反应

在50℃时完成40%需要时间为10分钟试求:(1)25℃时反应的半衰期;(2)25℃时以秒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3)该反应的活化能。(4)50℃时完成80%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解:一级反应进行分解:25℃时:

1111k298K?ln?ln?0.01022min?1?1.703?10?4s?1

t1?y501?40% t1(298K)?2ln2ln2??4070s?67.84min ?4k2981.703?10 k323K?ln1t111?ln?0.05108min?1?8.514?10?4s?1 1?y101?40%第 47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8.514?10?4E11k2E11dlnkE ln?(?)ln?(?) ??42k1RT1T21.703?108.314298323dTRT E?51518J?51.52kJ

t?1k323Kln111?ln?1890s?31.5min 1?y8.514?10?41?805. 某一均相催化反应机理可以表示为:

k1k2????S?K?X???R?K ???k?1(中间络合物)(产物)(催化剂)(反应物)(催化剂)设反应物和催化剂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S0和CK0,而且CS0??CK0,假设

k?1dCRk2k1CK0CS0?。并讨论两种极端情形??k2,试证明反应有下列表达式:dtk1CS0?k?1(1)k1CS0??k?1;(2)k1CS0??k?1时速率表达式将具有何种形式? 解:

dCR?k2[X] dtd[X]?k1[S][K]?k?1[X]?k2[X]?k1[S0?X][K0?X]?k?1[X]?k2[X] dtd[X]?k1[S0][K0?X]?k?1[X]?k2[X]?0 dt

由于[S0]?[K0],根据稳态假定, [X]?k1[S0][K0]k[S][K0] 由于:k?1?k2 [X]?10

k1[S0]?k?1?k2k1[S0]?k?1kk[S][K0]dCR?k2[X]?120 dtk1[S0]?k?1(1)k1CS0?k?1 (2)k1CS0?k?1

dCRk1k2[S0][K0]k1k2??[K0]?k[K0]为零级反应; dtk1[S0]?k?1k1dCRk1k2[S0][K0]k1k2??[S0][K0]?k[S0][K0]为一级反应; dtk1[S0]?k?1k?136. 有一个涉及一种反应物(A)的二级反应,此反应的速率常数表达式为

k?4.0?1010?1.45?105Texp() mol-1.dm3.s-1。

RT-

(1)求在600K,当反应物A的初始浓度为0.1mol·dm3时,此反应的半衰期;

第 48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2)求此反应在300K时的阿累尼乌斯(Arrhenius)活化能;

1????(3)如果上面的反应是通过下述历程进行的:A????B k2kk3B?A???C k4C???P

其中B、C为活性中间产物,P为最终产物,试推导出此反应的速率方程,并讨论在什么条件下,该反应历程能给出二级速率方程。

1.45?105 解:(1)600K时,k?4.0?10?600exp(?)?0.2330mol?1.dm3.s?1

8.314?60010 t1?211??42.9s kc00.2330?0.12dlnk1.45?1051215?RT(?)?RT?1.45?10 (2)Ea?RT 2dT2TRT2 ?1.4625?10J?146.25kJ (3)

5d[P]?k4[C] dtk1[A]d[B] ?k1[A]?k2[B]?k3[A][B]?0 [B]?k2?k3[A]dt 根据稳态假定:

k3k1k3[A]2d[C] ?k3[A][B]?k4[C]?0 [C]?[A][B]?k4k2?k3[A]dtk1k3k4[A]2d[P]?k4[C]? dtk2?k3[A]当k2?k3[A]时,

第十一章 表面现象

1. 半径为r的球形肥皂泡内的附加压力是:?p?d[P]k1k3k4?[A]2?k[A]2为二级反应 dtk24?。 r2. 液滴的半径越小,饱和蒸气压越 大 ,液体中的气泡半径越小,气泡内液体的饱和蒸气

压越 小 。

第 49 页 共 54 页

物 理 化 学 课 内 练 习 标 准 答 案

3. 已知20℃时,水-空气的表面张力为7.275×102Nm-1,当20℃和p0下可逆地增大水的

表面积4cm2时,物系的?G将是:答案:A (A) 2.91×10

-5

J (B) 2.91×10

-1

J (C) -2.91×10

-5

J (D) -2.91×101J

4. 在相同的温度下,同一液体被分散成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分散物系时,将具有不同的饱

和蒸气压。以p平、p凹、p凸分别表示平面、凹面和凸面液体上的饱和蒸气压,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答案:C

(A)p平>p凹>p凸 (B) p凹>p平>p凸 (C) p凸>p平>p凹 (D) p凸>p凹>p平 5. 通常称为表面活性物质的就是指其加入液体中后:答案:D

(A)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 (B) 能增大液体表面张力 (C)不影响液体表面张力 (D) 能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

6. 讨论固体对气体的等温吸附的Langmuir理论,其最重要的基本假设为:答案:C

(A)气体是处在低气压 (B) 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C)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D) 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7. 憎液固体其表面不能为液体所润湿,其相应的接触角? 是:答案:B

(A)? = 900 (B) ? > 900 (C) ? < 900 (D)? 可以是任意角度 8. 液体在能被它完全润湿的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反比于:答案:B

(A)空气的压力 (B) 毛细管半径 (C) 液体的表面张力 (D) 液体的粘度 9. 当表面活性物质加入溶剂后,所产生的结果是:答案:A (A)

d?d?d?d? < 0 正吸附(B) > 0 负吸附 (C) > 0 正吸附 (D) < 0 负吸附 dcdcdcdc10. 描述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的BET公式,是在Langmuir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得到的,它与

Langmuir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是:答案:A

(A)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B)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C)吸附作用是动态平衡 (D)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11. BET公式的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在于:答案:D

(A)获得高压下的吸附机理 (B) 获得吸附等量线 (C)获得吸附等压线 (D) 测定固体的比表面 12. 对大多数液体其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率

d?是:答案:A dT第 50 页 共 54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