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财政与税收》课程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容财政、税收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财政部分充分论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如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如何通过财政活动本身的特殊机制来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运行规律;税收部分,侧重于论述与财政相关的税收理论及其实务。该课程共设置十四章,前七章主要介绍财政的概念、职能、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规模结构、财政投资性支出,转移支出以及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八——十章主要介绍税收原理、国家税收实务、国际税收;第十一章介绍国债和国债市场;第十二章——十四章介绍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理论、财政政策平等内容。该学科对财政学专业是属于专业理论课,起着衔接经济与财政专业课的中介作用,对经济学专业、各财经类专业及工商管理专业,财政学则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学科,即公共经济学,也就是将财政与税收问题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专门研究财政在政府配置资源中的特殊作用其运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将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公共经济相结合,并运用于实践,可为国家培养宏观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本课程属于经济类专业及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知识要求: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及相关税收基础知识。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是本课程主要理论基础,因此该课程是属于宏观经济学在公共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此外具备一定的税收实务知识能更好地学习本课程。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政专业课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引向深化,另一方面对财政业务进行理论性分析。
(三)能力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管理技能;能开阔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思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以便为学生分析财政问题,以及未来从事财政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教材应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等,并提供了一定的统计资料,供学习和研究时参考。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并紧密结合实际,结合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财政税收体制实践。
(四)本科程计划:54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陈共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侯瑞山,焦东瑞主编《税法与纳税会计》(科学出版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1-2 3-4 5 6 7 8 9 10 11-13 14 15 16 17 18 合计
学时 6 6 3 3 3 3 3 3 9 3 3 3 3 3 54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和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六章 转移性能支出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九章 国家税收 第十章 国际税收 第十一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教学环节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讲授与讨论 备 注 补充税收实务
1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和职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干预失效;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需要等一些概念;了解财政一词的产生、演变、财政概念及其特征;掌握财政职能的深刻内涵。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