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塞尔的同事曾向父母们提出忠告,要求教育应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提请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树立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观点,是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一大功绩,也是格塞尔对儿童发展的一大贡献。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
(一)心理的本质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凡是能引起反应的因素称为刺激。华生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公式表述为:S—R。华生断言,一切行为的发生和变化都可以用S—R
这个公式来解释。
(二)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造成的,成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华生曾明确地指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遗传只是决定人的身体结构,而不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无论多么复杂,都不过是一系列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在他看来,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预测刺激。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
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华生虽然承认机体构造上的差异取决于遗传,但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形式如何,要决定于环境。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夸大环境的作用,认为环境是儿童行为塑造和发展过程中最大影响的因素。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中学习而得,环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
华生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其中任何一个,不论他的
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父母的职业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于乞丐、小偷!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29
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家。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构建过程。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
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儿童心理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但单凭神经系统的成熟,一个5岁的儿童有可能无法形成计算“2+2=4”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他认为成熟仅仅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推动儿童心理发展还需要其他因素的作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指的是“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认识物体大小、轻重、凉热、软硬、形状等特征;数理逻辑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时,从自己的动作中概括出来的经验,这种经验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身,皮亚杰十分重视这类经验。如儿童把石头逐颗排列,时而等距,时而距离放大或缩小,时而改变计数方向,最终发现总数不变。儿童在计数的动作中发现物体的总数与计数的次序无关。这项知识是儿童在操作石子的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对儿童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数理逻辑经验。皮亚杰认为,数理逻辑经验,对于儿童来说是新的知识、新的构成的结果。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社会传递。它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信息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产生的作用,要比物理环境更大,因为语言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环境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起决定性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已。如不管儿童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甚至是没有语言的聋哑儿童,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同时,皮亚杰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以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前提,通过社会互动作用而实现的。
4.平衡化。平衡化指的是个体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依据皮亚杰的观点,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并认为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恒定不变的。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30
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和思维,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知觉和简单的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特征。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逐渐形成一些客体永久性意识,有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并出现了因果关系认识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6、7岁)学前期。这个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的方面有了新的飞跃。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可以用表象符号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语言来描述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出现了一系列以表象为工具的思维活动,即“表象性思维”。能进行“延期模仿”,即能模仿出早先观察到的动作。能进行“象征性游戏”,即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或自己假装成另一个角色等。但此时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现象比较突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他们还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有人与4岁儿童进行对话。问:“你有兄弟吗?”答:“有。”问:“他叫什么名字?”答:“吉姆。”问:“吉姆有兄弟吗?”答:“没有。”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知道A=B,B=C,但不能得出A=C,思维具有表象性和具体性,从4—7岁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小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守恒性包括质量守恒、重量守恒、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获得不同守恒形式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 —7岁),接着是质量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另外,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但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缺乏抽象性,对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感到十分困难。
4.形式运算思维(11、12—14、15岁)初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够通过假设、演绎、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对材料进行运算。此时儿童的认知已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东西,他们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符号运算,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形成独立的形式运算体系,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同成熟成年人的思维相当。简言之,这时的儿童能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及命题运算,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它属于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
四、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1902—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赣马人,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专长发展心理学,1962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
31
《儿童心理学》。他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体系。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朱智贤运用唯物辩证法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等。
1.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朱智贤认为,环境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朱智贤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如何,以及向哪里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即使是适合的教育,也不是直接决定着儿童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心理发展,要想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难度问题。朱智贤提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
3.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朱智贤指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就是年龄特征的变化。年龄特征是与年龄相适应的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特征,既有普遍性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在心理学界、教育界争论已久,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朱智贤认为,先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发展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朱智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
在中外发展心理学史上,朱智贤第一次对上述重大问题进行了统一的、系统的、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它为建设中国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朱智贤在分析心理学史上不同学术流派的贡献和局限后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我们则要强调儿童心理整体发展的研究。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