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及数据库建设技术细则

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及数

据库建设技术细则

(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 录

1 总 则 .................................................................................................................................................. 1 1.1 目的和任务 .................................................................................................................................... 1 1.2 依 据 ........................................................................................................................................ 2 1.2.1 法律法规 ...................................................................................................................................... 2 1.2.2 技术规范 ...................................................................................................................................... 2 1.3 工作范围和比例尺 ........................................................................................................................ 4 1.4 组织实施和管理 .............................................................................................................................. 4 1.5 调查单元 .......................................................................................................................................... 5 1.6 数学基础 ........................................................................................................................................ 5 1.7 基本精度 ........................................................................................................................................ 5 1.8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 6 1.9

调查及确权登记程序 ............................................................................................................... 7

2 土地分类 ............................................................................................................................................ 7 2.1 分类依据 ........................................................................................................................................ 7 2.2 分类体系 ........................................................................................................................................ 8 3 准备工作 .............................................................................................................................................. 8 3.1 制定调查计划 ................................................................................................................................ 8 3.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8 3.3 编写技术设计书 ............................................................................................................................ 9 3.4 表册及器材准备 ........................................................................................................................ 10 3.5 人员培训 ...................................................................................................................................... 11 3.6 宣传、动员 .................................................................................................................................. 11 4 权属调查 ............................................................................................................................................ 12 4.1 权属调查内容 ................................................................................................................................ 12 4.2 调查底图及要求 .......................................................................................................................... 12 4.3 划分街坊及宗地 .......................................................................................................................... 12 4.4地籍编号 ......................................................................................................................................... 13 4.5界址调查 ......................................................................................................................................... 15 4.6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 16 4.7 土地权属调查 .............................................................................................................................. 17 4.8 宗地草图绘制 .............................................................................................................................. 26

I

4.9 地籍调查表及填写要求 .............................................................................................................. 28 5 地籍控制测量 .................................................................................................................................... 30 5.1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 30 5.2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 30 5.3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 34 6 地籍要素测量 .................................................................................................................................... 35 6.1 地籍要素内容 ................................................................................................................................ 35 6.2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 35 6.3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 35 7 村庄地籍图测绘 ................................................................................................................................ 36 7.1地籍图的内容 ................................................................................................................................... 36 7.2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 39 7.3地籍图精度要求 ............................................................................................................................. 39 7.4数字法测图 ..................................................................................................................................... 40 7.5 宗地图制作 .................................................................................................................................... 40 8 面积量算汇总 .................................................................................................................................... 42 8.1 面积量算内容 .............................................................................................................................. 42 8.2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 42 8.3 面积汇总 ...................................................................................................................................... 43 8.4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 43 9登记注册与发证 ................................................................................................................................... 44 9.1权属审核 ........................................................................................................................................... 44 9.2公告 ................................................................................................................................................... 44 9.3审批 ................................................................................................................................................... 45 9.4登记注册 ........................................................................................................................................... 45 9.5颁发土地证 ....................................................................................................................................... 45 9.6归档管理 ........................................................................................................................................... 46 10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 46 10.1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 46 10.2基本要求 ....................................................................................................................................... 46 10.3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 46 10.4数据库的更新 ............................................................................................................................... 51

II

10.5 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 51 11 文字报告编写 .................................................................................................................................. 52 11.1 工作总结报告 ............................................................................................................................ 52 11.2 技术总结报告 ............................................................................................................................ 52 11.3 村庄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 53 12.1 调查成果资料整理 .................................................................................................................... 53 12.2 成果资料上交 ............................................................................................................................ 54 13 检查验收 .......................................................................................................................................... 56 13.1 检查验收制度 ............................................................................................................................ 56 13.2 检查验收程序 ............................................................................................................................ 56 14 附 则 ............................................................................................................................................ 57 14.1 地方补充规定 ............................................................................................................................ 57 14.2 解释权 ........................................................................................................................................ 57

III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文件精神,为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细则。 1 总 则

1.1 目的和任务

按照土地总登记的模式,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1.1.1 完成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完成

村庄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法律程序组织农民集体及农村居民进行登记发证。

1.1.2 完成全省村庄的地籍调查工作。按法律程序核定每

宗农村宅基地的权属界线,填写地籍调查表,量算面积,测绘宗地图与地籍图。

1.1.3 建立全省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面开展农村

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所形成的图、表、卡、册和有关法律文书纳入数字化管理,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

1

网的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2 依 据

1.2.1 法律法规

l.《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土地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 40 号) 6.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7.《山东省土地登记条例》(省人大常委会2002年11月22日)

8.《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令第 17 号)

9.《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土籍字[1995]

第26号)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1.2.2 技术规范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2

3.《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土籍字[1998]第36号)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6.《山东省城镇变更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7.《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

8.《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8号)

9.《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

10.《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

11《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若干问的指导意见》.(征

求意见稿)

12.《全国土地登记信息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13.《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 1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1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17、《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 2008—2005

3

1.3 工作范围和比例尺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确权登记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全部农村集体土地,不能遗漏。在城镇建成区范围外的国有土地应一并确权登记发证。

村庄地籍调查宜采用1:500或1:1000比例尺。

1.4 组织实施和管理

1.4.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4.2市(县)政府是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法定主体,市(县)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部门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编制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进度,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1.4.3全省的农村集体所有权登记必须于2012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省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市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国家部署任务。

4

1.4.4到2012年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发证率不得低于50%;到2013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4.5凡是到2012年底未按时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农转用、土地征收审批暂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予立项。

1.5 调查单元

土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要实现发证范围内的宗地全覆盖。

1.6 数学基础

1.6.1平面坐标系统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1.6.2高程系统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6.3投影方式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7 精度要求

1.7.1地籍平面控制网的精度

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 cm;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5

1.7.2界址点精度

各级界址点精度指标如表 1-1

表1-1 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类别 点位误差(cm) 中误差 一 ±5 允许误差 ±10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 适用范围 ±10 ±10 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 二 ±7.5 ±15 ±15 ±15 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1.7.3地籍原图的精度

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依勘丈数据转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临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

1.8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村庄地籍测量宜采用解析法。

6

1.9 调查及确权登记程序

制定计划

准 备 工 作 资料收集与分析 编写技术设计书 表格、器材准备 人员培训、宣传动员

界址调查

权 属 调 查 所有权状况调查 使用权状况调查 绘制宗地草图 成果整理及小结

地籍控制测量

地 籍 测 量 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图绘制 制作宗地图 登记注册与发证 面积量算汇总

建立数据库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 2 土地分类

2.1 分类依据

7

土地分类以土地用途为主要依据。

2.2 分类体系

城镇土地分类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7级类57个;同时《地籍调查规程》分类及《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分类也要求同时调查。

3 准备工作

3.1 制定调查计划

凡开展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市(县),应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制定周密计划。计划应将调查的任务、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技术要求、人员组织等全面统筹安排。

3.2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1开展确权登记调查前应收集以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

(l)以二次调查成果为基础,广泛收集一切可以作为确定

农村集体土地权利依据的文件资料: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人民法院生

8

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等。

(2)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3)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包括山东省连续运行参考站成果、辖区内D、E级GPS点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

(4)第二次土地调查航摄及影像图件、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5)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

(6)土地出让、划拨、处臵等用地文件资料; (7)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 (8)标准地名资料; (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3.2.2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应分析其精度,确定能否满足村庄地籍测量的需要。对原有的地形图和航摄成果资料应检查其精度及现势性。

3.3 编写技术设计书

技术设计书应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实地踏勘情况编写。技术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位臵、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用地特点;

(2)技术依据;

9

(3)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4)坐标系统的选择;

(5)地籍图规格、比例尺和分幅;

(6)地籍调查要求和技术标准,包括调查的范围,确权规定,采用的工作用图,街坊、宗地的划分和编号要求,地籍调查工作内容,调查方法和要求,界标设臵要求等;

(7)地籍测量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对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测量布设方案、技术规格、精度指标、计算方法及控制点的埋设要求;地籍要素测量方法、精度要求;地籍图成图方法、精度要求;面积量算方法和精度、面积统计汇总等;

(8)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9)数据库建设;

(10)成果资料的检验要求; (11)成果资料的上交;

3.4 表册及器材准备

3.4.1表册印制,主要有:

(1)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2)指界委托书; (3)地籍调查表; (4)宗地面积量算表; (5)共有土地分摊面积统计表;

10

(6)宗地面积汇总表;

(7)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 (8)检查记录表; (9)边界协议书;

(10)各种土地登记用表(见《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登记表格》(试行)的通知》)。 3.4.2仪器工具

(1)测绘仪器;

(2)面积量测仪器及工具,计算机; (3)绘图工具和材料。

3.4.3生活、交通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等。

3.5 人员培训

工作开展前必须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有关地籍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

3.6 宣传、动员

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开展调查工作时,应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全面动员,面向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11

4 权属调查

4.1 权属调查内容

4.1.1本次权属调查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权利所涉及的位臵、界址、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是针对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申请,对申请人、宗地位臵、界址、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定、调查和记录的过程。

4.2 调查底图及要求

调查底图应采用已有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或第二次土地调查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在调查时,按街坊或社区现状绘制宗地关系位臵图,也可以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图件,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在调查底图上标绘调查范围界线、行政界线,统一进行街坊划分。

4.3 划分街坊及宗地

根据调查范围的大小,为了便于开展调查工作,可将整个调查区逐级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即采用:街坊—宗地二级划分。 4.3.2街坊的划分

农村的街坊划分一般应保持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属范围的完整性,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范围(或一个较大村庄)可以划分为若干个街坊。

12

4.3.3宗地的划分

宗地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村庄内部宗地的划分应依据权属调查结果。现将一般情况的宗地划分说明如下:

(1)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应按共用宗地处理。当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幢建筑物时,可按各自使用的建筑面积分摊宗地面积。 宗地内,几个建筑物分别属于不同的使用者,除建筑占地外,其他用地难以划分的,应视为一宗地。这时应确定每个使用者独自使用的面积及每个使用者分摊的共用面积,共用面积一般按各自的建筑面积分摊,也可按建筑物占地面积分摊。

(2)对只有一个法人代表的特大宗地,有明显不同的用途,且面积较大,应用地类界线(或线状地物)划分为若干宗地。

(3)对大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特大宗地,如被公用道路、河流分割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

4.4地籍编号

4.4.1地籍编号方法

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原则上一个村划为一宗地,地籍编号以行政代码代替。一个村内土地属于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 可以以行政代码加支号处理。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开展村庄地籍调查时地籍编号分为二级,即:街坊--宗地。县级行政区编号可以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六位,但不反映在图面上,仅反映在地籍

13

簿上。街道编号、街坊编号均以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宗地编号以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宗地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例如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第4街道第12街坊第115宗地,其地籍编号为0040120115,其中,04表示第4街道,12表示第12街坊,115表示第115宗地。该宗地的地籍编号也可以表示为4-12-115。 4.4.2界址点编号方法

界址点编号是宗地界址管理的基础,根据各地区的图件资料及测量方法差异,界址点可按宗地编号和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两种方法编号。

(1)按宗地编号

调查区内无近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其他能清楚地反映宗地之间关系的图件,可按宗地进行界址点编号,即每宗地的界址点独立编号,界址点编号统一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由“1”开始顺序编号。界址点按宗地编号法编号时,两宗以上共用界址点有多个编号,可以在界址点编号前加上宗地号区别。

(2)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

调查范围内有现势性好、能反映宗地相互关系的图件做工作底图时,可依据权属调查时勘丈的宗地草图,将一个地籍街坊的每宗地都勾绘到工作底图上,然后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界址点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

14

4.5界址调查

界址调查是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经邻界双方认可和各有关部门审核后,作为土地登记的依据。经过审核验收的地籍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4.5.1界址调查的程序步骤

(1)本宗地、相邻宗地权利人及调查人员共同到现场,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认定界址点及界址线。

(2)界址认定后,调查人员会同双方指界人,对认定的界址点现场设界标,绘制宗地草图,勘丈界址边长及关系边长,并将界标种类、现场界址调查勘丈成果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签字盖章。

4.5.2界址认定的要求

(1)单位使用的土地,必须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个人使用的土地,须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户口簿及其身份证明。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2)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可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3)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共同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的,本宗地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即可。如果户主不识字,可由调查人员代签,户主按手印或

15

盖章并按手印。

(4)土地使用者已有批准文件,对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对批多用少的,原则上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

(5)宗地界址有争议的,调查人员应在现场调解处理。现场调解不了时,在调查记事栏上写明双方争议的原因,并标出有争议的地段,暂不确权。

(6)一宗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时,能查清各自的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的,要查清。

(7)所有宗地界址点,都要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设臵界标。

4.5.4界址标志的设定

界址认定后,双方指界人均在场的情况下,调查人员应对所认定的界址点在实地现场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设臵界标。

4.6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6.1土地利用类别按宗地的实际使用用途,依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调查至二级分类,并将调查情况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地类要求填写新旧三种地类。

4.6.2申请书填写的土地类别或批准用途与实地调查不一致时,调查人员须注明原因,并将调查的实际使用用途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如果宗地的建设用地批准用途(如综合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6

规定的土地分类不对应,调查人员可将批准用途和实际使用用途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在说明栏内按《土地利用分类》规定的末级地类说明该宗地的主要使用用途、其他使用用途。

4.7 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要查清宗地的土地权属性质、来源及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基本情况等。

4.7.1 集体土地所有权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

按照“主体平等”的原则确定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村内有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的,所有权确权给村内各农民集体。凡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中未打破村民小组(原生产队)界线,不论是以村的名义还是以组的名义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土地应确认给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发证到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对于已经打破了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界线的,应本着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原则,对这部分土地承认现状,明确由村农民集体所有;能够证明土地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应依法确认登记给乡(镇)农民集体。

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发生土地所有权争议,不能依法证明争议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确定为国家所有;同级农民集体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不能依法证明土地归属的,按照土地使用现状确认所有权主体;乡(镇)农民集体与村农民集体发生土地所有权争议,不能

17

依法证明争议土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确定为村农民集体所有;村农民集体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发生土地所有权争议,不能依法证明争议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确定为村民小组所有;不能证明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或村农民集体所有的集体土地,应依法确认给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以“хх村(组、乡)农民集体”表示。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村民小组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实际,在对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进行登记发证时,可以将《集体土地所有证》发放到村,暂由村委会代管,待村民小组成立组织机构后,再由村委会返还。

涉及依法“合村并组”的,“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保持不变的,所有权仍然确权给原农民集体,并在土地证书上备注;“合村并组”后土地所有权主体发生变化的,按照变化后的主体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因移民安臵、土地整治等情形,涉及依法调整土地的,按照调整协议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4.7.2 依法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没有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乡(镇)政府代管。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合作社、经济联社、经济联合总社、农工商公司等

18

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章程、协议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等,代表农民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

4.7.3 严格规范确认宅基地使用权主体

宅基地使用权应该按照地方规定的面积标准,依法确认给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因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高山移民等集中迁建,在符合当地规划的前提下,经有权机关批准异地建房的,可按规定确权登记发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或城镇居民,因继承或司法判决方式取得农村住宅的,可按规定登记发证。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经该集体经济组织出具证明公告后可依法确定其宅基地使用权,在《集体土地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非农业户口居民”。房屋拆除后没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对于权属来源合法、有据可查的宅基地,可依法登记发证;对于权属证明文件遗失或者无法找到的宅基地,应以查明的土地历史使用情况和使用现状,由村委出具证明并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后,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权利主体。

4.7.4 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超面积的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

19

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可以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登记;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规定的面积标准的,按照实际批准面积进行确权登记。其面积超过各地规定标准的,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按照各地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进行确权登记。农村村民建房占用宅基地的时间,采取村民申报—村委会核实—调查人员核查—公示征求意见—乡(镇)政府监督盖章的方式确认。

4.7.5 做好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乡镇企业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村委会办公室、医疗教育卫生、道路、水利设施等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及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依法纳入本次登记范围。将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确认到每个权利主体。凡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单位或企业法人应依法申请确权登记;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用地由其所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分别依法申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对于有权

20

源资料、事实清楚的集体建设用地,应该及时办理确权登记;对于没有权属资料、事实不清或者存在争议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维持现状,造册备案,暂不确权登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的乡(镇)企业因破产、兼并、改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

4.7.6分类妥善处理农村违法宅基地和建设用地问题

严禁通过土地登记将违法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合法化,违法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必须依法依规处理后方可登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经补办用地批准手续后可以进行登记发证;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零星宅基地、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宅基地、除继承外,农村村民一户申请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以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以租代征”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项目建设的,只统计备案,不予登记。

4.7.7 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争议。

21

4.7.8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具体要求

(1)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集体土地所有证发给上述村农民集体。

(2)村内有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应当由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集体土地所有证发给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如确因特殊情况无法查清村内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界线、用途和面积的,则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申请土地登记,集体土地所有证发给上述村农民集体土地申请者,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证中注明几个集体经济组织名称。

(3)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包括乡(镇)农民集体兴办的农、林、牧、渔场使用的集体土地,由上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登记,发给其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在没有明确全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之前,暂不发给乡农民集体土地所有证。

(4) 所有权现场指界。由县级国土资源局集体负责,组织各乡镇、国土所开展权属调查工作,组织相关村集体及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指界并实地签署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土地所有权边界协议书。

(5) 所有权界线实地测量。由县级国土资源局组织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各主要拐点埋设界桩,实地测量所有权界线。

(6) 所有权权属审核。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审核所有权土地权属来

22

源证明及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包括原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单位法人证明、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法人代表身份证,属委托办理的,需提交委托人身份证明、土地登记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不符合确权发证规定的,国土资源部门应注明欠缺的材料或不符合登记的依据,退回给申请人。

(7)合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原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所有权边界协议书等成果符合现状且无权属争议的可以直接利用。

(8)妥善处理原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本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后,原有证书应及时收回注销,原证书丢失的应当公告注销。

(9)土地证书附图应完整规范。集体土地所有证应附土地权属界线图。

4.7.9 使用权调查具体要求

(1)调查的任务

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的任务是按照权利人申请,根据权源资料对宅基地范围、界线、界址、权属性质、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并经相邻各方认定,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打下基础,为发放证书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文件和凭证。

(2)现状登记的原则

宅基地确权登记采取现状登记的原则,即对地上有房屋的宅基地才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对空闲的宅基地暂不予以登记。

(3)界线调查

23

宅基地的界线范围按居民实际建造房屋及附属生活设施的现状范围调查。对少批多用的,多用部分在调查表中注明,该部分暂不确权,待后处理。对批多用少的,按实际使用范围确权。

(4)共用宅基地的确认

两户或两户以上共同使用一处宅基地的,由各户先自行协商确定各自使用范围,其中:

a.经过协商能够确定各户准确使用界线的,按协商确定的界线单独确权登记。

b.经过协商不能确定各户准确使用界线,但能够确定各自分摊面积的,按协商确定的分摊面积办理共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

c.经过协商不能确定各户准确使用界线,也不能确定各自分摊面积的,按共同共有办理确权登记。

(5)村庄公共设施用地

a.现状通道、道路、排水沟等属公共设施用地,不划入各户宅基地范围;规划道路、排水沟等公共设施拟占用地,也不划入各户宅基地范围。

b.村集体办公用房、文化室等公共设施用地,按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给村集体。

(6)关于“户”的界定

宅基地以户为单位申请登记,户的确定,原则上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为准。

(7)因婚嫁关系的宅基地登记

24

因婚嫁关系居住在外村,但户籍仍在本村的,夫妻双方只能选择在其中一方拥有宅基地,并按规定申请确权登记。

(8)非农业户口居民在农村宅基地的登记

非农业户口居民原有或者合法继承的农村房屋,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可以依法确定其房屋宅基地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予以办理宅基地确权登记。

(9)对违法用地的调查

对违法用地只进行调查并做记录,但不予确权登记,国土所及村(居)委会必须做好调查、记录工作。

(10)宅基地权源证明材料

宅基地权源证明是指合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证明材料。没有合法宅基地权源证明的,由土地所有权人按户出具宅基地权属来源证明,并经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确认。

(11)宅基地权属调查的程序

a.接受申请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及权源证明文件是进行权属调查的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应组织对申请文件核对检查。

b.预编地籍号: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或二次调查航片制做的宗地关系图作为调查工作图,划分调查范围,预编地籍号和宗地号。

c.发放指界通知:调查人员按照调查计划、工作进度、时间安排,填制指界通知书,通知户主(单位)准时到现场指界。送达通知应准确可靠,并有签名备查,收取回执。

d.权属调查:应由本宗地土地使用者和相邻宗地土地使用者现场

25

共同指界,并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其结果受法律保护,指界须由户主或法人代表出席,也可委托代理人指界。指界人应现场出示身份证明,委托书等证明其资格,经界址调查后认定的宗地权属界址点须按规定标定或埋设界址标志物。有争议时,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调查内容包括街坊及宗地编号,户主(单位)名称,界址点位臵、编号及权属界线,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相邻单位。对涉及多户共用的宗地,还要调查各户共用面积和各户独自使用面积。

权属调查要求:A.法律程序完备:调查单元(宗地)应是已提交登记申请书且其权属证明材料经过初审合格。B.表图填制齐全:地籍调查的成果主要由表册和图件组成,表册的填写,图件的绘制须按统一表格和图例填制,内容应齐全、清楚。C.调查记录清楚整齐:地籍调查的资料是带有法律性的土地档案,必须做到事实记述清楚,记录内容不得随意涂改,划改处须加盖划改人印意,在事实记录或结论意见的文字中结论明确,不得出现推断性词语。D.数据准确可靠:调查记录及成果中抄录的各项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4.8 宗地草图绘制

4.8.1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臵、界址点、界址线、本宗地与邻宗地相关关系的原始图件,必须在实地绘制。 4.8.2宗地草图的内容

(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相邻宗地的宗地号和门牌号;

26

(2)本宗地使用者名称、相邻宗地使用者名称; (3)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及界址线;

(4)宗地内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5)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

(6)界址点、界址线的几何条件; (7)指北线、丈量者、丈量日期等。

注:本宗地相邻界址点间距数据注记在界址线外,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 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内或相应的位置上。1、2、3为宗 地号,(1)、(2)、(3)为门牌号。①、②、③为界址点号。

图4-1宗地草图样图

4.8.3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

27

(1)应选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绘制,规格大小可根据宗地情况采用32开、16开(A4)或8开,特大宗地可分幅绘制。

(2)宗地草图以概略比例尺,用2H-4H的铅笔绘制,线条、字迹要清楚,数字、注记、字头要向北、向西书写,斜线字头垂直斜线书写。

(3)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字头一律向北书写,本宗地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及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等所有勘丈数据、几何条件都要进行注记。界址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外,建筑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内,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注记在相应的位臵。注记过密的部位可移位放大绘出;

(4)宗地草图必须实地绘制,一切注记应实地丈量记录,不得涂改,不得复制。

4.9 地籍调查表及填写要求

4.9.1地籍调查表是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结果及审批意见的真实记录,是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填写,不得事后追忆补填。 4.9.2地籍调查表的主要内容

(1)本宗地的土地编号和宗地所在图幅号。 (2)土地座落及宗地四至。 (3)土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情况。 (4)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的情况说明。

28

(5)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及主管部门。

(6)法人代表或户主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7)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和使用期限。 (8)宗地共有使用权情况及他项权利状况。

(9)界址点号、界标的种类、界址间距、界址线类别及位臵。 (10)宗地草图。

(11)本宗地和邻宗地指界人对其指定的界址线签字盖章。 (12)地籍调查记事及调查人员签名。 4.9.3地籍调查表的填写要求

(1)地籍调查表采用统一格式。 (2)表中内容填写处原则上不得空项。

(3)表中填写项目不得涂改,每一处只允许划改一次,并在划改处盖章,以示负责;全表划改超过两处时,整个表作废。

(4)填写时,需使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字迹工整、清晰、整洁。

(5)不得使用谐音字、国家未批准的简化字或缩写名称。 (6)地籍调查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按共有土地使用者的个数逐户填写。界址调查表可以续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续页或附贴的,必须加盖管理机关的印章。

29

5 地籍控制测量

5.1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5.1.1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也可根据测区实际越级布网。

5.1.2控制测量可选用连续运行参考战系统、GPS定位测量等方法。 5.1.3地籍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建筑物的稀密程度和通观条件而定,以满足地籍要素测绘需要为原则。一般每隔100~200m应有一点。

5.1.4四等以上基本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标石。一二级导线点在埋石确有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1cm、边长为15cm*15cm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等级及点号。标石钢桩规格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5.1.5控制测量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 5.1.6各级控制点应参照《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要求测量其高程。

5.2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5.2.1采用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

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SDCORS)已经正式

30

开通运营,可以为本次调查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实时定位和授时服务应用网络。

5.2.2采用GPS控制网作首级控制

(1)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布测方案能满足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和相应精度分级的要求,精度指标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公式:

??(a)2?(b?d)2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10-) d-相邻点的距离(km)

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各等GPS首级控制网宜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测定。

(2)GPS各等级GPS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图形结构良好, 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点必须保证有2个以上方向通视。

(3)设计GPS布网方案时,应根据测区已有控制网的情况,尽量使其与原有控制点的点位重合,以便对原有控制网成果改算;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点,当重合点数少于3点时,应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与联测的点总数不得少于3

31

6

点。

(4)点位选择合理,周围应便于安臵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一般小于15度;远离大功率无线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米;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以及大面积水域;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选点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5)点位命名规范,点之记填写规范、正确,点位周围有高于10°的障碍物时应绘制环视图。

(6)标石的类型、规格、外部整饰以及埋石作业的方法和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7)接收设备选用、检验方法和结果符合规定。 (8)操作方法规范正确、观测条件掌握良好。

(9)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其值宜小于10%;补测和重测以及数据删除合理,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要求。

(10)野外检核计算正确。

(11)数据处理的软件符合要求、处理的项目齐全、起算数据正确。

(12)GPS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包括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等数据处理过程,各项精度指标达到以下规定限差的1/3~2/3。

32

a.各等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两两比较应满足:ds≤22σ,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b.GPS网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

三边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Wx≤3/5σ, Wy≤3/5σ,Wz≤3/5σ,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对于四站以上同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c.GPS控制网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

Wx? Wy? WzWx≤3nσ, Wy≤3nσ,Wz≤3nσ, Ws≤33nσ,Ws= ,

222n为闭合环边数,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d.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x、V△y、V△z)7

应满足:V△x≤3σ,V△y≤3σ,V△z≤3σ,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e.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与经过粗差剔除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dV△x 、dV△y 、dV△z)应满足:dV△x≤2σ、dV△y≤2σ、dV△z≤2σ,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的精度。

(13)上交资料包括观测记录的存储介质和备份、以及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等,内容和数量齐全、各项注记和整饰符合要求。

33

5.3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5.3.1图根控制点是地籍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5.3.2图根控制可采用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或选用常规测量方法。

5.3.3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一般每幅1:500图不少于8点。

5.3.4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5.3.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在一级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石,使每幅图内理石点数量1:500图不少于4点,每个理石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 5.3.6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按表5-2规定执行。

表5-2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平均线长度边长(km) (m) DJ2 DJ6 一级 1.2 120 1 2 18 ±24n 二级 0.7 70 1 40n 1/3000 0.22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全相闭差 线长对合 1/5000 0.22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电磁波测距导线可按需要自行设计,但精度不得低于表5-2的规定。

34

6 地籍要素测量

6.1 地籍要素内容

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

6.2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界址点测量精度、地籍原图基本精度按本细则第1.7.3条执行。

6.3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地籍要素测量采用解析法或航片图解法

6.3.1解析法是利用实地观测数据或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按公式计算被测点坐标的方法。利用所测点的坐标可随时根据需要展绘不同比例尺的地籍图,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地籍图,并为建立地籍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服务。

6.3.2解析法应采用RTK或全站仪。对于街坊外围的所有界址点,应尽可能在野外直接测定坐标:对宗地内部无法直接观测的界址点和建筑物主要特征点,可按解析几何方法求得解析坐标,但必须进行检核。

6.3.3野外观测时应注意防止出现粗差。仪器安臵后应进行方向和距离检核,并在观测中经常检查定向方向以确认仪器没有移动。电子

35

手薄的数据处理程序应经过严格试算检验。应注意棱镜中心与被测点实际位臵的偏差,并加以改正。

6.3.4航片图解法是指选用第二次土地调查0.3米分辨率航片或部分最新航摄成果对村庄内部居民点等建设用地进行刺点勾绘,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常规测量方法进行检核,确保符合规程要求。

7 村庄地籍图测绘

7.1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是专题图,它首先要反映地籍要素以及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其次在图面荷载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反映其它内容。地籍图内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及地物要素。 7.1.1地籍要素

在村庄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现分述如下:

(1)行政界线要素有:乡、镇、国营农、林、牧、渔场界及城市内街道界。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表示高级界线,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拐角处绘出点或线。

(2)界址要素有: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直径0.8mm的

36

红色小圆圈表示,界址线用0.3mm的红线表示;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它界线,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注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内。

(3)地籍号:地籍号由区县编号、街道号、街坊号及宗地号组成。在地籍图上只注记街坊号及宗地号。街坊号注在图幅内有关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宗地号注在宗地内。在地籍图上宗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地类号。对于跨越图幅的宗地,宗地在不同图幅的各部分都须注记宗地号。如果某街道或街坊或宗地只有一小区域在本图幅内,相应的编号可以注记在本图幅内图廊线外。如果宗地面积太小,在地籍图上可以用标识线移在宗地外空白处注记宗地号,也可以不注记宗地号。

(4)地类:在地籍图上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地类,地籍图上应注记地类的二级分类。对于宗地较小的住宅用地,可以省略不注记,其它各类用地码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内的道、巷、通道的宗地,都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规定要求注记其相应的地类代码。

(5)座落:宗地的座落由行政区名、道路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地籍图上应适当注记行政区名及道路名,宗地门牌号可以选择性注记。

(6)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在地籍图上可选择性注记单位名称和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因单位宗地较小,可以不在地籍图上注记单位名称。在地籍图上不需要注记个人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名称。

37

(7)土地等级:对于已完成土地定级估价的城镇,在地籍图上绘出土地分级界线及相应的土地等级注记。 7.1.2数学要素

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数学要素包括:大地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索引图、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及图幅整饰等内容。 7.1.3地物要素

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物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注记等。现分述如下:

(1)建筑物:在地籍图上要绘出固定建筑物的占地状况。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简易房可舍去;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但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应表示;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应在建筑物右上角注上建筑物层次。大型或线型构筑物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2)道路:在地籍图上要绘出道路的路牙石线。道路的附属物、里程碑和指路牌等可舍去。桥梁、大的涵洞及隧道要在地籍图上绘出。

(3)水系: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必须测量并在地籍图上绘出其边界。

(4)地貌:在平坦地区,地籍图上一般不表示地貌。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为了用图方便起见,宜表示出大面积的斜坡、陡坎、路堤、台阶路等。在地籍图上应注记控制点的高程,散点高程可以选择性的注记。

38

(5) 土壤植被:在地籍图上,大面积绿化土地、街心花园、城乡结合部的农田、园地、河滩等,可以用土壤及植被符号表示。道路内小绿地、单位内绿地、零星植被在地籍图上可以不表示。

(6)注记:在地籍图上,除地籍要素注记外,还可以选择性注记一些地名、有特色的地物名称等。

(7)其他:电力线、通讯线、架空管线可以不在地籍图上表示,但高压线的塔位及与土地他项权利有关的管线应在地籍图上表示。

7.2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7.2.1地籍图比例尺

城镇土地调查地籍图比例尺采用1:500或1:1000。 7.2.2地籍图分幅、编号

基本地籍图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7.3地籍图精度要求

地籍图基本精度按本细则第1.7.3条执行。

39

7.4数字法测图

数字法测绘地籍图的特征在于:由全站仪直接测量界址点和地物点的坐标和高程,并给以地图符号、界址点及地物点之间连接等信息码,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数字地籍图和宗地图。地籍图测图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 (2)野外数据采集 (3)数据组织 (4)地籍图生成与编辑

7.5 宗地图制作

7.5.1宗地图的主要内容

包括图幅号、地籍号;本宗地号、地类号、门牌号、面积及单位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含与邻宗地共用的界址点)、界址线及界址边长;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邻宗地界址线(示意);相邻宗地、道路、街巷及其名字;比例尺、指北方向、图廓线、制图单位、制图员、审核员及日期等。

40

图7-1

注:50.75-01.50为图幅号,1-75-4为地籍号,(74)、(75)为街坊号,

分子4为宗地号,分母081为地类号,1368.17为宗地面积, 1、2、3为界址点号,5为建筑物层数。

7.5.2宗地图的要求

宗地图的要求是:宗地图一般用32K、16K(A4)、8K纸,宗地过大时,原则上可按分幅图整饰;宗地图必须依比例尺真实蒙绘;宗地图上界址边长必须注记齐全,界址边长注记采用实丈边长和解析反算

41

边长均可;宗地图指北方向必须与相应的地籍图指北方向一致;宗地图的整饰、注记规格同地籍图。

8 面积量算汇总

8.1 面积量算内容

面积量算系指水平面积量算,面积量算的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地类面积、宗地内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量算与面积汇总统计。

8.2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8.2.1宗地面积量算方法

村庄地籍调查面积量算方法采用解析法,即根据实测的坐标计算宗地面积,这是城镇地籍测量普遍采取的方法。

坐标法面积计算公式是:

1n P??xi(yi?1?yi?1)2i?1

n1或 P??yi(xi?1?xi?1)2i?1式中:P--宗地面积;

Xi,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 n--宗地界址点个数。 8.2.2面积量算的要求

面积量算应有检核,以防止粗差的产生并对面积量算成果进行控

42

制与平差。一宗地分割成数宗地,其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应与原宗地面积相符。如存在不符值时,其误差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

8.3 面积汇总

8.3.1面积汇总包括宗地面积汇总和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

8.3.2宗地面积汇总以街道为单位,按街坊的次序进行;同一街坊内按先宗地后块地的方式,依其编号的次序进行编列汇总,形成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

8.3.3土地分类面积汇总以街坊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由街坊开始,逐级汇总统计街道、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形成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

8.4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地籍测量前已经登记发证的地方,应做好地籍测量宗地面积与登记发证的宗地面积复核工作。对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因宗地界址位臵不一致造成面积不合的,应到实地进行复核,确属地籍测量的错误,应及时对界址和面积进行修正;因测量精度引起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以高精度的测量成果为准;图解数据解算的面积与实量数据解算的面积不一致的,以实量面积为准;因登记发证或地籍测量前已发生变更造成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登记造册,适当时候通知土地使用者统一办理变更手续。

43

宗地面积经复校无误后,补填地籍调查表中的宗地面积栏。

9登记注册与发证

宅基地的登记注册与发证是在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成果的基础上,按以下步骤进行:

9.1权属审核

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交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权属审核,包括初审意见、地籍管理部门意见、领导意见、发证机关批准意见。

9.2公告

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对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进行公告,公告可采取在公共场所张榜公告、公告书送达、收回回执单相结合方式或在当地有效报刊上公告的方式进行,公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地址;

(2)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座落、四至范围; (3)土地使用者、土地所有者、他项权利拥有者及其他有关土地权益者,提出异议的期限、方式和受理机关;

(4)其他事项。

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土地权利者及其他土地权益有关者可以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复查,并按规定交纳复查费。经复查无误的,复查

44

费不予退还;经复查确有差错的,复查费由造成差错者承担。

9.3审批

公告期满,土地权利者及其他土地权益有关者对土地登记审核结果未提出异议的,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审批表上签署同意登记发证的意见,由市(县)人民政府领导签章,并加盖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

9.4登记注册

根据土地登记审批表结果,以宗地(宅基地)为单位逐项填写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及土地证书,并由登记人员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分别在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的经办人栏、审核人栏签字。

9.5颁发土地证

根据宅基地的性质,向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及他项权利者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并保留已颁发各类证书的复印件,《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和《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式样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由国土资源部或其授权的单位统一印刷,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厅有关规定购买。

45

9.6归档管理

(1)将宅基地登记材料按地籍区及地籍编号整理立卷归档; (2)确定专人管理;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10 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0.1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村庄地籍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

10.2基本要求

系统以GIS平台为基础,满足土地登记需要。同时,系统满足矢量、栅格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更新等功能。

10.3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0.3.1主要步骤

(1)数据库方案设计; (2)资料收集整理及处理; (3)地籍图数字化;

4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