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煤、铁资源丰富 C.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工业为主 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矿产资源不足;乌拉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圣彼得堡是重要的重工业中心,故选C。 【点睛】
该题主要考查俄罗斯的工业的分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工业区的部门。 9.下列词语中,表示天气的是( ) A.风雨交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天气是某地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风雨交加属于天气,四季如春、长夏无冬和冬冷夏热属于气候。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理解解答即可。 10.中东大多数居民信奉( ) A.基督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宗教成分复杂,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中东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多讲阿拉伯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佛教
B.长夏无冬
C.冬冷夏热
D.四季如春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中东地区的宗教的分布,牢记即可。
11.在地图上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地图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经常读图、用图的好习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图例表示国界的是 A.
B.
C.
D.
2.某中学(宽150米,长200米)的校园,请你画一张地理课本大小的该校平面图,你认为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A.1/100000 C.1:1000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来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1.据图可知,A表示铁路, B表示国界线, C表示长城, D表示河流湖泊。故选:B。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20000=1/800,距离。校园长200米=20000厘米,中学课本的长约25厘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5÷“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转化成数字式为1/10000000,1/50000000,四个选项中最接近的是1:1000。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地图的图例的认识和比例尺,理解解答即可。 12.下列关于各国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B.印度因软件产业被称为“世界的办公室” C.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D.巴西的咖啡、甘蔗、苹果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答案】D 【解析】
转化成数字式为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D.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赖进口,制成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市场,对外贸易主要面向美国、中国及欧洲各国,故A不符合题意;印度充分利用本国的高科技人才来开发高科技产业,如软件产业的开发,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号称“世界的办公室”,故B不符合题意;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基础产业,故C不符合题意;巴西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大豆、可可、柑橘、玉米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巴西畜牧业发展较快,牛肉大量出口,但不盛产苹果。故答案选D。
13.读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备注:日蒸发总量是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2.若该区域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答案】1.C 2.C 【解析】 【分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面积较大,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1.读题可知,由日蒸发总量是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可得用地面积=日蒸发总量÷日蒸发量;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是草地,其次是未利用地。故选C。
2.根据表中数值,可以计算出水体面积约0.32,说明水体面积很少,该地水源短缺。若该区域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加重水资源短缺问题,导致土地荒漠化,C正确。水源少的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误。种植业发展,建设用地减少不属于环境问题;B错误。不能判断是破坏林地,增
B.建设用地减少
C.荒漠化
D.森林减少
加耕地面积而导致石漠化,D错误。故选C。 【点睛】
依据题目所给信息、土地利用中的问题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4.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夏季节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洪涝灾害,江淮等地多发旱灾 B.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集中在局部地区 C.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D.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故A不正确;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故B不正确;
经常受台风侵袭的是我国东南地区;主要就是福建省,台湾省等;故C正确; 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地区。 1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条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是( ) A.降水、地形
B.气温、地形
C.地形、降水
D.气温、降水
2.能体现M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是( )
①藏民脸上泛着“高原红” ②森林茂密,山青水碧 ③昼夜温差大 ④雪山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