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教程

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过程。(×)

6.统计调查是对经济统计整理而成的统计报表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是实现统计目的的重要环节。(×) 四、选择题

1.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表现为(ABCD)。

A.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协调配合B.有利于扩大中央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C.有利于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确保国库资金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D.可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优势,提高国库经营管理效率

2.设有单独的国库机构的国家有(ABD)。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3.中央银行会计的特点有(C)。

A.会计核算形式的大众性B.不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C.会计核算内容、科目、报表、凭证的特殊性D.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般性 4.中央银行的会计报表,按编制的时期划分为(ABCD)。 A.日计表B.月计表C.决算表D.全国银行统一报表

5.金融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D)。 A.主观性B.差别性C.公开性D.科学性 6.(B)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

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3.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是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产生直接作用,为此,银行需要选定一些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变量作为观测指标,这些变量就称为中介指标。

4.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或利率 。

10.单一目标论11.双重目标论12.多重目标论 单一目标论-担心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双重目标论-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 多重目标论-兼顾,不同时期以不同目标为相应重点.

二、填空题

1.—(古典)—学派认为不管货币如何变动,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凯恩斯)—学派,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说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无效的观点;以一(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

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一(操作目标)—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有机组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3.在实际的应用中,衡量物价的指标主要有三个:—(GNP),(CPI)和(批发物价指数) 4.经济增长的速度通常用—(GNP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表示。 5.社会就业充分与否是针对—(所有资源)—而言的,并不包括—(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这里所说的充分就业,并不是社会劳动力100N的就业,而是把通常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排斥在外。

6.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制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7.五大货币政策目标是指—(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8.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同时实现数项目标是不可能的,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矛盾的方法主要有—(相机抉择法)—、“逆经济风向”抉择法、—(简单规则抉择法)—和—(临界点抉择法)—。

9.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即当失业率越低时,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

10.趋同的理论分析认为,采用利率水平还是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主要取决于这些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11.货币政策决策权的配置及其权威性依赖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的高低。 12.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三、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 2.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的是总需求,而非总供给。(√)

3.调整经济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

4.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5.内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所以货币供给量首先应该是一个内生变量。(×)

6.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显著。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银根紧缩,产出减少,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较低;反之,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银根较松,社会产出增加,相应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也会跟着上升。(×)

7.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即便是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实际产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

9.货币政策应该不断调整最终目标和灵活选择政策工具。(×) 10.货币政策是国家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1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12.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间性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 13.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等。(×)

14.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与宏观经济受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从弱到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程度也是从弱到强,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5.在各类物价指数中,物价平减总值指数范围最广,因而成为经济形势变化的先行指标。(×)

16.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17.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18.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19.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取一般要满足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和互补性的基本原则。(√)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1.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会影响到(C)。

A.最终目标 B.中介目标 C.操作目标 D.中间目标 2.反映经济形式变化先行指标的物价指数是(B)。

A.物价平减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零售物价指数 D.消费物价指数

3.认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这一观点属于(A)。

A.古典学派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主义 D.理性预期学派 4.货币政策目标中所讲的充分就业指的是(B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自愿性失业 D.非自愿性失业 5.我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D)。

A。经济增长 B.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币值稳定

C.稳定物价 D.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6.依据经济发展状况来协调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属于下列方法中的(A)。

A.相机抉择法B.“逆经济风向”抉择法C.“简单规则”抉择法D.“临界点”抉择法 7.下列选项中不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是(D)。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银行信贷规模D.基础货币 8.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ABC)。

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D.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9.下列选项中关于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有(ACD)。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B.商品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10.下列关于货币政策的命题正确的有(AC)。

A.它是以总量调节为主的政策 B.它是以结构调节为主的政策

C.它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D.它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而间接影响总需求

11.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速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ABC)。 A.最终目标B.中介目标C.操作目标D.中间目标 12.下列选项中可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ABCD)。

A.币值稳定 B.经济增长,金融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3.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币值稳定的含义是:(ABC)。

A.其中的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变动 B.币值稳定不是绝对静止的,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不能过大 C.稳定币值包含一定程度的物价变动

D.当物价波动过大时,可以通过抑制物价上升来解决

14.金融稳定是指(ABCD)。

A.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一种状态

B.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C.缘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能有效提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会而不会产生大的动荡的金融体系

D.包括金融体系中关键性的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和关键性的市场保持稳定

15.货币政策要兼顾两个目标存在困难,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有(D)。 A.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 B.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16.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理论主要有(ABD)。 A.单一目标论B.双重目标论C.三重目标论D.多重目标论 17.货币政策决策主要依据有(BCD)。

A.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和预测 B.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C.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D.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

五、问答题

2.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4.简述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同观点。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认为,假如货币当局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则会使利率降低,从而使价格上升,但价格上升后,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会减少,直至利率回升到初始水平,投资不会受到刺激,从而总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货币必然是中性的。

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非危机时期的有效论”

凯恩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 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在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黏性价格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5.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新凯恩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