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重视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课题组每一次活动、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准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

2、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等。

(三)评价的具体措施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多元评价,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甚至可以以学生为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应灵活、多样,比较常见的有:

1、学习过程档案。这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记录,可以记录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表现;可以包括观察日志、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或结论、收集到的资料、作品;还可以包括自己的感想、别人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档案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展示个人独特的风格。档案材料的积累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和满足感,并为师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反思提供依据。 2、展示与交流。展示和交流可以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它要求学生在别人面前进行演示或生动的表演,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展示和交流可以采用学生的绘画、制作、文章展示,以及口头演说、讨论会等多种方式。

(四)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反映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包括探究计划、活动记载、小型设计、实验观察记录、上课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等。这些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2、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和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要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及配套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必修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之在学校中有效地加以实施。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采取先试点突破,在面上推开的工作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在一两年内做到全面实施。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要着眼于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的有关要求。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项目中增加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落实、制度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的检查内容。

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加强推动的力度。要针对地区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注意扶植、帮助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

(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计算教师工作量、课程档案建设、校内设施设备使用、课程实施情况评价、优秀学生表彰、教师指导经验交流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较快地走向规范化。

3、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4、学校要认真研究并采用有助于本校推进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工作策略,包括宣传、学习、转变观念,点上突破,典型示范,扩大试行,面上铺开等等。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把它放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位置上来。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2、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四)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实施必然要求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

1、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中包括了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技能技艺的居民。学生家庭中也有各种可以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学校要要特别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人才资源库。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外系统的关系,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

地方和学校要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开辟比较稳定的参观、学习和实验基地。要支持和鼓励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共享校内外教育资源。

(五)教研、科研机构对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新设置的一种课程类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缺少实施的经验,加强教学研究既是紧迫的,又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工作。 1、在新的课程计划试行和推广实施中,要重视发挥教研、科研机构的作用。各级教研、教育科研机构具有指导本地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并有效实施的职能,要组织力量开展切实的研究、指导工作,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地方教研、教育科研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要在研究本地社会资源和教育条件的基础上,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IV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一、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一) 总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参与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服务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 5、亲近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6、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领域和目标 1、服务社区

(1)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