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专题训练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下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作者将 比作 。现在人们常用这一句诗来形容 。 2、“半卷红旗临易水”中“易水”一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3、“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4、诗的尾联刻画了守边将士 形象。

《乡愁》(节选)----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乙 后来啊 枯藤老树昏鸦,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小桥流水人家, 我在外头 古道西风瘦马。 母亲在里头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太坪中学:任昌敏老师整理 第 25 页 共 46 页 2013-4-13

最欣赏的句子是: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心理活动: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刊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诗人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与“入”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太坪中学:任昌敏老师整理 第 26 页 共 46 页 2013-4-13

现代文阅读

甲、记叙文(散文、小说)

1、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通过对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环境变化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绘,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观点。

2、分类

写人的记叙文(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作、心理、语言、

外貌和神态等)

叙事的记叙文(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的记叙文(描写景物为主,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写景抒情 状物的记叙文(写物为主,抒发感情,寄托志向)------托物言志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顺序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插叙(文章内容更充实、周密;结构紧凑) 补叙 5、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叙述:述说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陈述过程)-----事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人物性格准确。

描写:把写作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文章生动、形象和感人。

抒情:是在具体叙述、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直

太坪中学:任昌敏老师整理

第 27 页 共 46 页

2013-4-13

接抒发和表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就是作者对所记事件、人物或问题发表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主要是对所记事件和人物的感想和评价。(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深化主题。

说明:在记叙文中,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6、表现手法

悬念(吸引读者)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情节波澜起伏,文章曲折多变) 白描(简练、质朴、轻捷和传神) 对比(突出事物本质,加强作品艺术感染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衬托(映衬和反衬: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2、有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意义;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渲染(反复和烘托:加重气氛,突出人物、主题) 象征(将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托物言志(将“志”表达更巧妙、完美、充分而富于感染力) 借景抒情(含蓄、巧妙)

7、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比喻(生动、形象) 比拟(鲜明、把事的写得栩栩如生) 夸张(鲜明、突出) 排比(使内容和语势增强)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突出、强调)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确定语气) 借代 对比(鲜明突出) 双关(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引用(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8、结构

开篇:点题、设悬、总括内容、总起下文(引出下文)、铺垫等 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有利于吸引读者。

结尾:总结全文、提示中心(深化主题)、呼应(首尾呼应) 作用:收束全篇,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令人回味。 篇中:过渡(词语、过渡句、过渡段---承上启下) 照应(内容相互照;照应标题)

太坪中学:任昌敏老师整理 第 28 页 共 46 页 2013-4-1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