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生长 变化过程 24.热情 平等 尊重 25.科学探索活动
26.科学经验 敏感 关注 27.代替 参与
28.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29.活动课题 活动目标 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30.学习结果
31.开放性 固定 唯一
32.知识 情感 材料 空间环境 33.机会 探索
34.科学精神和品质 科学探究能力
35.幼儿所获得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 36.自评 互评 他评 三、名词解释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学前儿童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3.是指幼儿在感知和经验的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它既区别于具体的经验,也区别于真正的抽象概念。
4.科学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经验。它可以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认识,如对植物的形态认识,也可以是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5.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具有普通性,模糊性,规范性。
6.强调以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7.指的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8.指的是每个有而在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象。
9.科学性和启蒙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的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同时科学性又应和启蒙性相结合,即提供给幼儿学习的科学内容应是一种粗浅的科学知识,以此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启示儿童的科学学习,而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10.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以反映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多变性,和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广泛性;同时又应是有选择地、能代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为儿童今后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11.地方性和季节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
12.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既应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又应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发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
13.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张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14.幼儿科学游戏就是能够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
15.先由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演示,然后让幼儿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进一步观察,获得发现。
16.教师通过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可以先进行自由的探究,然后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
17.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是要求全体儿童都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
18.活动课题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材料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19.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科学活动的设备和丰富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自
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决定活动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20.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在儿童的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情景,激起儿童的好奇,导致儿童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21.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