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七、设问

(一)设问的概念: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叫做设问。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二)设问的作用: 1.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3.便于更加细致、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4.使行文有波澜、不呆板。 八、反问

(一)反问的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反诘)。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二)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反问与设问的关系

1.共同点:二者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2.不同点:形式上,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上,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九、顶真(见前文) 十、反复(见前文) 十一、复沓(见前文) 十二、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修辞手法叫做通感(移觉)。

(二)通感的作用:

1.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增强艺术表现力。

3.使读者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三)通感的两种基本类型

1.形容通感: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相沟通。如: 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视觉与触觉相沟通。)

9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听觉与触觉相沟通。) 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相沟通。)

江南的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听觉与触觉相沟通。)

2.比喻通感:借助比喻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相沟通。如: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听觉与视觉相沟通。)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视觉与听觉相沟通。)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相沟通。)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相沟通。)

(四)通感与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的关系 1.通感与比喻

通感有时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比喻。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并不是没有用比喻的地方就一定没有通感。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和听觉相沟通。) 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相沟通。)

通感与比喻的一般区别:

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而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

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作者的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③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2.移就:甲乙两项关联,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移就。如: 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形容人含情的样子,这里用来修饰“流水”。)

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金色”原是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