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十五、【与】

(一)介词。

1.译作“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④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赤壁之战》) 2.译作“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译作“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译作“和”“跟”“同”。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三)动词。

1.译作“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3.译作“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①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十七、【者】

(一)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2.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也可不译。 ①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壁之战》)

②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

(二)助词。

1.放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停顿,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与蔺相如》)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3.放在疑问句的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语气。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与蔺相如》)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与蔺相如》)

2.指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此”“这”“这些”。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 ②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与蔺相如》)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 ④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3.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5.衬音助词,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