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自然过渡到《墨梅》。

过渡:卢纶在《塞下曲》里描绘了众多画面,有月黑雁高飞,大雪满弓刀,轻骑追单于。而王冕的《墨梅》却只写了一株池边的墨梅,但就只是这一株墨梅,诗人都极力夸赞,要使它“清气满乾坤”。

2.读课题,了解作者。

(1)释题: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简介作者:

王冕(1287—1359)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王冕性情孤傲,鄙视权贵。其诗、画皆负盛名,尤以画梅著称。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他作的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自然,寄意深远。主要作品有《竹斋集》。

3.学习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 (3)根据课文资料自由学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解释:

[洗砚池] 传说会稽蕺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称他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奋。

[池头] 池边。

[淡墨痕] 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夸] 夸赞。 [乾坤] 天地间。

②诗的大意:我画的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汁点画而成的。梅花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好看,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4.欣赏诗歌,感悟意境。

(1)诗中写的是哪里的梅?从哪里可以看出? (洗砚池边的梅,从“我家洗砚池头树”可以看出) (2)诗中的梅是什么颜色?从哪里可以看出?

(墨色,从“朵朵花开淡墨痕”可以看出) (3)诗中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清气,从“只留清气满乾坤”可以看出) (4)你认为墨梅具有怎样的品性? (卓尔不群的气节)

(5)讨论:诗人真正赞美的是墨梅卓尔不群的气节吗?

(诗的最后两句是借梅喻人,梅的清气即人的正气。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正是“人与梅花一样清”,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5.背诵《墨梅》。

6.拓展延伸,比一比,背一背有关写梅的诗。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齐读三首古诗。

过渡:同学们,到此我们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在王昌龄看来,友情是那样珍贵,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卢纶的眼里,杀敌将士们的威武形象应是边塞风光的主色调;可在王冕眼中,只是一株墨梅,却成了他卓尔不群、屹立乾坤的代表。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对比三首古诗,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诗名 作者 朝代 唐 类别 送别诗 描写景物 诗人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江、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楚山 月、雁、雪、赞美威武将士们的弓、刀 墨梅 英雄气概 卓尔不群的气节 《塞下曲》 《墨梅》 卢纶 王冕 唐 元 边塞诗 题画诗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抒发和赞美人物的精神品质的。 不同点:三首诗感情的出发点不一样,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 3.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是啊!诗抒情也言志,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诗句中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面对磨难,坚忍不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而无惧牺牲;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高洁傲岸。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带入问题,深入把握古诗意境

师: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你能弄清楚以下问题吗?

(出示课件: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吗?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3.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搞不懂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自己记录下来,提到小组学习中讨论。(学生自学古诗)

师:请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各小组检查、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讨论,记录员作好记录,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学生合作学习)

师:谁来读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有节奏的诗句,指名读、范读、领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 师:谁来汇报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出示课件,抽学生汇报) 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说、小组内说)

师: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生:写到了寒雨、江、楚山这三种景物。

师: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在诗人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哪两个人物?

生:夜里下起了寒雨,江面上烟雨苍茫,楚山孤峙;诗中还暗含着“我”和辛渐两个人物。

师:“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师:“楚山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师: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诗,这一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 生:孤。

师: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官员被贬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读读后两句,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

生: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信念呢?

生: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师: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

师:是呀,《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怎样的?

生:寓情于景。 师:谁来背背诗句? (生背诵诗句)

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说送别诗)

师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悲伤。

赏析:这首送别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此教学片段,教师注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发挥其主动性。在诵读中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更好地理解了古诗,体味了古诗的意境。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古诗很好理

解,把重点的关键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有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要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

从这两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就变得轻松自然。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得不一样,课标中提倡的个性读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达到不同程度的读。最后,在诵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读说结合,来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品质,使古诗教学达到高潮。拓展训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申到课外,始终保持学生的乐学状态。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过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今天所犯的错误,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博大精深的古诗的海洋中,继承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古典精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