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矿床地质
4.1矿床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有10个金矿(化)体,编号为Ⅰ~Ⅹ,其中Ⅰ号矿(化)体规模较大,主矿体1号矿体就产于Ⅰ号矿(化)体中,其余矿(化)体规模小。 4.1.1 矿化带特征
矿(化)体要分布于主体断裂(甘德一玛多深大断裂)F2和次级断裂F1之间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互层组(TB2)中,矿(化)体规模有向东西两侧继续扩展的趋势。地表特征表现为矿化蚀变带总体走向110°—130°,分布于甘德—玛多主断裂北侧,基本呈等间距平行分布,长50-550m不等,地表岀露宽度2-6m左右,最窄处几十厘米,矿化带在地表形成褐黄色,与其他地段形成颜色上的差距,故地表多以褐黄色的石英转石及褐铁矿化砂岩、板岩砖石为判断其存在和规模的依据,部分地段
地表破碎带的宽度是多条破碎带的总体宽度,总体趋势是东宽西窄,沿走向具膨 大缩小舒缓波状形态。含矿破碎带由不同原岩(砂岩、粉砂岩、板岩、石英脉)的碎裂岩及断层泥组成,破碎带与围岩间界线基本清楚,部分地段界线不明显。深部特征表现为岩石肉眼观察比较完整,但是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岩石具有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通常具有毒砂化、黄铁矿化;岩石破碎强烈,呈松散状,未固结,与上下盘岩石间的界线不清楚,通常也具有黄铁矿化、毒砂化,但破碎带中矿化不一,品位变化较大。 Ⅰ号矿化带
控制程度较高,深部有8个钻孔和2个坑道控制,地表有12个有效探槽按35~70米控制,厚3.00~8.70米,矿化带长约980米,总体倾向30~9°,总体倾角48°。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075~194g/T不等。 Ⅱ号矿化带
3个探槽工程按160米控制,控制程度较低,厚0.8一1.2米,长大于600米,体倾向30°一60°,倾角20°~50°。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10~0.36g/T不等。
26
Ⅲ号矿化带
6个探槽工程按160一320米控制,总体倾向30°一50°,倾角20°~45°,厚0.8一1.2米,长约900米,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10~1.77g/T不等。 Ⅳ、Ⅴ、Ⅵ、Ⅶ、Ⅷ、Ⅸ、Ⅹ号矿化带多为单工程控制,规模不大,类型与Ⅰ号矿化带相同。 4.1.2 矿体特征 1 号矿体
是矿床内唯一的工业矿体,为本矿区的主要矿体。由于受地表工程未达到目的和未施工深部工程的影响被分为两段,为了保持矿体的连续性和有秩性,在矿体编号时采用x-a的形式进行编号,其中1-①段主要分布于P3~P20线间, 1-②段主要分布于P38~P44线间。
矿体呈似层状产于Ⅰ号矿化蚀带体中下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含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矿体总长约410米,厚1.08一4.16米,平均厚2.34米,品位1.03一194g/t(ZK2001-2、HZK0401-19、HZK0401-34分别为194、103、116 g/t为特高品位)平均8.60g/t,矿体品位变化系数74.81%;厚度变化系数为50.93%,属稳定型。矿体中部厚度较大(P12一P20),于22线有尖灭的趋势,P20一P38线间覆盖严重,冻土发育,未见基岩,但地表见有矿化形象,东部矿体(12~3线)断续出露,厚度较小。矿体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局部有较明显的折曲。矿体总体产状30°~69°∠20°~60°,地表产状较缓(可能是重力作用所致 ),据钻孔和坑道资料,地下产状变陡,倾角51°左右。 2号矿体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Ⅰ号矿化蚀带中上部的Ⅵ号矿化蚀带中,矿化带长约97m,矿体长约110m,厚1.28m,品位9.67 g/t,由钻孔ZK0301和ZK0001控制,沿钻孔ZK0301以东由于工作程度不够而形态不知,沿钻孔ZK0001以西约20m尖灭,矿体未出露地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3号矿体
27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Ⅰ号矿化蚀变带中上部的Ⅶ号矿(化)带中,矿体长约50m,厚1.40m,品位1.18 g/t,由钻孔ZK0801控制,沿钻孔ZK0801两侧约20m尖灭,矿体未出露地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4号矿体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Ⅷ号矿化蚀变带中,矿体长约42m,厚0.63m,品位3.94 g/t,由钻孔ZK1601控制,沿钻孔ZK1601两侧约20m尖灭,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5号矿体
位于Ⅲ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27m,厚1.08m,品位1.77 g/t,由TC2701控制,在探槽TC2701以东为覆土掩盖。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6号矿体
位于Ⅹ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16m,厚1.00m,品位1.85 g/t,由TC2701控制,在探槽TC2701以东为覆土掩盖。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7号矿体
位于Ⅸ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12m,厚0.78m,品位23.4 g/t,由TC0601和钻孔ZK0401控制,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在TC0601中矿体氧化后呈褐黄色,与地表形成颜色上的区别。
4.2 矿体控制程度
4.2.1、1号矿体
1号矿被分为1—①、1—②两段。1—①号矿体(3~20线)共有7个有效地表槽探、2个浅部有效工程和一个老硐、8个钻孔控制,控矿斜深40~126m控制。矿体主要部位(3~20线),地表沿走向达到40~80m(25~75m ),沿倾向为40~126 m;20线以西(20~38线)地表沿走向40~120 m,但由于覆盖比较严重且冻土发育因而槽探未见底。1—②号矿体(P38~42线)由两个穿(沿)脉控制,其中YM3801沿42
28
线施工了50米,现正沿CM2001坑道施工,见矿效果较好。P7线以东由于覆盖比较严重且冻土发育,矿体走势不明。矿体于P48线以西出矿权范围,但据青海地调院在加给陇洼金矿区的勘查资料显示,矿体连续较好,矿体内部及旁侧未见后期破坏矿体的大型构造。
4.2.2 2、3、4、5、6、7号矿体均为单工程控制。
探矿工程布置较合理,针对性较强,完成情况较好,加之矿体总体产状相对比较稳定,上部缓倾、下部陡倾的趋势比较明显,按Ⅱ类型金矿勘探类型,1号矿体主要部位控制程度能达到估算333资源量要求,矿体其它部位能达到估算334类资源量要求。
4.3 矿石质量
4.3.1 矿石的矿物成分
根据光薄片鉴定结果,构造蚀变岩性金矿石的矿物中见有少量的自然金,金属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另外见有少量的磁铁矿、针铁矿和辉锑矿等。毒砂多为自形或菱柱形,呈星点状或稀疏星点状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黄铁矿多为它形—自形粒状,呈星点状或稀疏星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黄铁矿有被毒砂交代现象。脉石矿物一般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石墨等。 4.3.1.1 矿石矿物
1、自然金:粒状、树枝状、海绵状、金属丝状,粒径为0.02530.025~0.02530.50mm,多数为0.07530.125~0.12530.250mm,金黄色,条痕亮黄色,表面粗糙不平,具强金属光泽,具强延展性,压之易成薄片。
2、黄铁矿:粒状、立方体、棱角状,粒径0.025~0.50mm,多数为0.050~0.250mm,浅黄色,条痕绿黑色,具强金属光泽,硬度较大,晶面晶纹发育。
3、毒砂:柱状、板状,菱面状,粒状,粒径0.025~0.50mm,多数为0.075~0.20mm,钢灰色、铅灰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
4、自然银:金属丝状,扭曲片状,粒径为0.02530.025~0.07530.125mm,黑色,条痕亮银灰色,金属光泽,延展性强,压之易成薄片。
5、辰砂:粒状粒径0.025~0.25mm,红色,条痕鲜红色,金刚光泽,硬度小。 6、黄铜矿:粒状粒径0.025~0.050mm,黄铜色,条痕绿黑色,具金属光泽。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