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IgA,即可求
出α和A。
3.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
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模型的判别应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①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
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
能属于多室模型。②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③选
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④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
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4.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①吸收相,给
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②分布相,
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同时还有药物的消除,
药物浓度下降较快:③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
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下降较慢。 5.血管外给药三室模型示意图如下:
吸收部位及各隔室药物的转运速率方程为:
三、计算题
1.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A=4.6mg/L,B=0.6mg/L,α=1.2h-l, β= 0.05h-l,因此
-αt-βt
(2)当t=5时,C= 4.6 *e +0.6 *e= 0.48 (mg/L)
2.解: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迸行处理,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
(1)求α,β,A,B。
1)利用8~16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
C= 1.177-0.09lt,根据斜率可求得β=(-0.091)×(-2.303)=0.21 (h-1),根据截距可求得
B= 15.03 (mg/L)。
2)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C’。将0.25~4.0h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
度C如表中所示。
3)求残数浓度Cr。将0.25~4.0h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C’,,即得残数浓 度Cr。
4)利用0.25~2.0h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残数直线
方程为:Cr=1.671- 0.800t,根据斜率可求得α=(-0.800)×(-2.303):1.84 (h-l),根据截
距可求得A=46.88 (mg/L)。 (2)求k12,k21,k10,Vc。
第十章【习题】1.C 2.D 3.C 4.B 5.A 6.B 7.B 一、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2.负荷剂量;3.维持剂量;4.坪幅;5.达坪分数; 10平蚜稳态血药浓度;7.蓄积系数;8.波动度;9.波动百分数: 10.血药浓度变化率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2.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D.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
3.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最小稳态血药浓度
D.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
4.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
5.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
6.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
7.以近似生物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应将首次剂量
A.增加0.5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二)多项选择题 8.多剂量函数式是
9.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以下因素有关 A.半衰期 B.给药次数 C.生物利用度 D.负荷剂量 E.维持剂量
10.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体内药量随给药次数的增加,累积持续发生 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
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注射维持剂量 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11.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 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