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颜色:一般参照年龄、肤色选择。
5、后牙牙合面宽度:一般选牙尖斜度为20o的人工牙。根据患者牙槽嵴的吸收程度及髁道斜度选择。
6、后牙的近远中宽度:将下颌牙尖远中面到磨牙后垫前缘作为人工牙上颌7—4|4—7近远中径的总宽度。下颌7—4|4—7的近远中总宽度与上颌7—4|4—7相匹配。 (二)排牙要求:
1、牙列弧度要与颌弓形一致。
2、上前牙的位置要衬托出上唇丰满度。1|1的邻接线与面部中线一致。
3、上前牙的盖嵴部紧贴牙槽嵴顶的唇侧,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一般以8~10mm为宜。 4、上尖牙的唇面通常与腭皱的侧面相距10.5±1mm。
5、上颌前牙切缘位于唇下2mm左右,下颌前牙高度超过牙合平面约1mm。上下颌前牙呈
浅覆牙合,浅覆盖关系。
6、牙排列要体现患者的个性。上前牙的排列要参考患者的意见。 7、人工牙的排列要不妨碍舌、唇、颊的活动,处于肌平衡位置。
8、后牙的牙合平面应尽量等分颌间距离,下牙槽嵴很差者可略降低牙合平面。 9、后牙要有适当的补偿曲线和横牙合曲线。 10、后牙功能尖要尽量排在牙槽嵴顶上。
11、在上下牙尖自由滑动时,要有平衡牙合接触。 12、上下后牙要有最广泛的牙尖接触。 (三)方法:
1、在排牙前要将中线、口角线的延长线画在模型唇面,并将后牙区牙槽嵴顶连线的两端连线延长画到模型上。 2、前牙的排列:
(1)排上前牙时,应以上颌堤唇侧突度为上前牙唇面的定位。以中线为1|1的定位点,
按顺序排列。
(2)1|1位于中线两侧,切缘落在牙合平面上,颈部微向远中倾斜。
(3)2|2近中邻面接触1|1的远中邻面,切缘离开平面约1mm,颈部的舌向和远中向倾
斜皆大于中切牙,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4)3|3 近中邻面接触2|2的远中邻面,牙尖顶接触牙合平面,颈部向唇侧突出,且向远
中倾斜,冠的旋转度与牙合堤唇面弧度一致。 (5)、排下前牙时,以中线为1|1定位点,下颌前牙切缘或牙尖高度超过牙合平面约1mm。
与上颌前牙呈1mm浅覆牙合、浅覆盖的关系。 3、后牙的排列:
(1)排列时可先排好上后牙,再排下后牙;也可先排好一侧牙,再排另一侧牙。
(2)在下颌模型牙槽嵴上相当于尖牙至磨牙后垫前缘的位置上用红笔作标记,连接两点并向前、向后延伸到模型的前后边缘上,再将下牙合托戴在模型上根据模型上的延伸线,在下颌牙合堤平面上划出一条代表下颌牙槽嵴顶的位置的标记线,排上颌后牙时,其中央窝正对此线。
(3)可用平面板衡量人工牙位置的高低。
(4)用小刀斜向颊侧削去一侧牙合堤,烫软排牙处的蜡,按后牙的排牙原则及各牙的正确
位置排牙。要求上颌后牙中央窝或舌尖正对下颌的牙嵴顶线。 (5)4|4近中邻面与3|3远中邻面接触,舌尖对向下后牙牙槽嵴顶连线,离开牙合平面1mm,
颊尖与牙合平面接触,颈部微向远中和颊侧倾斜。
(6)5|5近中邻面与4|4远中邻面接触,舌尖对向下后牙牙槽嵴顶连线,舌尖、颊尖均
24
与牙合平面接触,牙长轴垂直。
(7)6|6近中邻面与5|5远中邻面接触,两个舌尖均对向下后牙牙槽嵴顶连线,近舌尖
接触牙合平面,远舌尖、近颊尖离开牙合平面1mm,远颊尖离开牙合平面1.5mm,颈部微向近中和腭侧倾斜。
(8)7|7近中邻面与6|6远中邻面接触,舌尖离开牙合平面1mm,近颊尖离开牙合平面2mm,
远颊尖离开牙合平面2.5mm,颈部微向近中和腭侧倾斜。 (9)7—4|4—7下后牙排列与上后牙呈最广泛接触的牙合关系 (四)调整平衡牙合
1、排好后牙以后,放松两侧固定髁球的螺钉,推上颌体沿髁槽向后滑动直至上下前牙切缘相对为止。要求上下前牙一直保持至少有一点接触,两侧后牙至少保持一点接触,即达到前身牙合的三点平衡。
2、同法推上颌体向左(向右)滑动,要求切针一直保持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