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份试卷合集)河北省沧州沧县高中联考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24.1965年,山西侯马市出土了春秋时期晋国官方文字记载的《侯马盟书》,出现了要求宣誓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的宗盟类约信文书。据统计,出土的文物有500件之多,其中人事方面的内容大大超过诅咒、卜筮;参盟人有152人之众,且有许多“寻盟”(反复举盟)的现象。这种现象

A.推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出现 B.体现了“重民轻天”观念开始产生 C.晋国分封制的瓦解 D.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历史趋势

25.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游侠,继承了儒、墨两家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侠义精神。西汉初期,游侠对乡里秩序的稳定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受到平民的欢迎。汉武帝之后,游侠精神逐渐衰弱。游侠精神衰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稳定 C.儒墨思想的没落 D.大一统政府体制的影响

26.据《汉书·薛宜传》载:博士申威官拜给事中,多次诋毁薛宜。薛宣儿子薛况收买刺客杨明,在宫门外削断了申咸的鼻子嘴唇。御史中丞等人拟议奏明皇上,将薛况和杨明判死刑。但是廷尉为薛况辩护说:“……原(薛)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加诋欺,辑小过,成大辟,陷死刑,违明诏,恐非法意,不可施行。”最后的判决是:“(薛)况竞减死一等,徙敦煌。”材料体现出

A.廷尉可以改变法律判决的结果 B.需家伦理对司法判决的影响 C.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汉代法律体现了官僚的特权

27.《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答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

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28.清末庚子之变,慈禧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影响中央的决策 B.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 C.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 D.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

29.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0.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31.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32.《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他人的侵辱,处以25阿斯的罚金。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采用固定的罚金数额,而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价款作出不同的判断。材料表明

A.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B.罗马法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 C.罗马法有保护人格权的传统 D.商品经济推动罗马法体系完备

33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曾这样描述:“墨黑色的外套,礼俗上的丧服、……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情绪。……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反映出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特点是

A.注重讴歌人性本能的伟大 B.重点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C.侧重宣传自由平等的人文思想 D.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

34.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波尔:“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一评论表明

A.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正在形成 B.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C.英国议会在这一时期成为摆设 D.英国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35.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20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A.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B.确立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C.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 D.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戊戍变法失败后,粱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

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遺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深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10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7世纪上半叶,荼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荼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

18世纪,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社会底层的人民娱乐活动主要是看斗鸡、斗牛,去小酒店喝劣质的烈性酒。上层人士的消遣有打猎、赛马,赌博是各个阶层都普遍参加的活动。

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各种体育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垒球、足球、田径运动纷纷诞生,特別是足球和田径比赛,不但吸引了许多参加者,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成了各阶层人士喜爱的消遣。

20世纪以后医生和律师是备受欢迎和尊重的职业。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简要的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实与所提取信息一致)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英国济贫法自1601年颁布至1948年废除,历经300多年,几乎貫穿了英国自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全过程。16世紀的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失业现象日益严重,迫使政府考虑救济贫民问题。1572年开始征收济贫税,1576年设立教养院,收容流液者,并强迫其劳动。1601年颁布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授权治安法官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賣。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662年《住所法》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1782年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扩大了济贫面,对教区收容院以外的贫困者给予救济。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该院被称为劳动者的\已士底狱\,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访者。穷人除了万不得已,不会中请救济,很多人不得已走上工作岗位。1911年放宽救济条件,1913年又改善了济贫机构的环境。194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