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第三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堰塞湖:山崩、熔岩流或冰川阻塞河谷可以形成堰塞湖; 风蚀湖:风蚀盆地积水可以形成风蚀湖; 岩溶湖:岩溶作用可以形成岩溶湖;

潟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开来,可以形成潟湖; 牛轭湖:河流曲流裁曲取直后可以形成牛轭湖;

热融湖:多年冻土区地下冰融化后,地表下陷积水,可以形成热融湖; 人工湖:人工筑坝,建造水库,形成人工湖。

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的现象,称为定振波。 沼泽的成因: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水体沼泽化 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的沼泽化。这些都属于水体沼泽化。

2.陆地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嫌气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嫌气细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此外,海滨高低潮位之间反复被海水淹没的平坦海岸地带,也可形成沼泽,高山或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古夷平面、宽广河流阶地、甚至平坦分水岭上,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即使降水量并不丰富,地表仍能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沼泽。

低位沼泽是沼泽发展的初级阶段。沼泽初形成时,土壤中的矿物营养物质还比较丰富,沼泽表面平坦或呈浅凹状,主要生长富营养苔草植被,这就是低位沼泽。随着泥炭的堆积,土壤中的矿物营养愈来愈少,富营养植物逐渐死亡。沼泽中心得不到从四周流来的含矿物营养的水,最先出现寡营养植物。因为残体分解慢,中心区逐渐向上隆起,这样就形成了高位沼泽。高位沼泽代表沼泽发展的寡营养阶段。

总矿化度: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是以水烘干后所得的残渣来确定,单位为g/l。

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 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 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冰川的类型:

陆地上的冰川个体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异,形成时代也不同,性质和地貌作用也有明显差别。通常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及所处地形,把冰川分成如下类型:

(1)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山区,雪线较高,冰的积累区不大。冰川的形态严格受地形限制。依形态又分如下几种:

① 悬冰川:依附在山坡上,面积< 1km2,对气候变化反映十分敏感;

② 冰斗冰川:发于在冰斗(椅状洼地)中,面积可达 10km2,常有一个陡峭的谷壁,那里以常发生雪崩和冰崩。

③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溢出冰斗进入山谷,形成山谷冰川。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候条件,雪线下降所致。

(2)大陆冰川:指极地高纬地区大面积厚度逾千米的冰体。如格陵兰和南极冰川即为大陆冰川。大陆冰川曾经占据广阔的面积,但目前只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和厚度巨大,冰流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自中央向四周流动。冰流之下常掩埋巨大的山脉和洼地。

(3)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与山麓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

(4)山麓冰川:数各山谷延至山麓并铺展或汇合而形成扇形的宽展冰体。如阿拉斯加沿岸的马拉斯冰川,是由12条山谷冰川汇合而成的山麓冰川。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叫做雪线。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能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2)规模较小的冰川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影响; (3)巨大的冰川则对全球气候发生影响;

(4)冰川的扩展,将大大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促使地球变冷,影响气团性质和流动特征; (5)冰川对水循环发生作用,对径流起调节作用; (6)冰川对植物分布、土壤发育、动物分布产生影响; (7)冰川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

第五章 地 貌

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作为内营力,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成地表宏观的地貌形态。 (二)气候因素

气候的水热组合导致外营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三)岩性因素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四)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重新分配,使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貌温度分异:

? 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同

? 高原与平原温度不同,表现出偏向极地的特点 ? 迎风与背风坡温度差异

? 山地与高原形成“冷岛”,山谷、盆地形成“热岛” 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山地迎风坡湿润气候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于迎风坡,背风坡则成为雨影响区。

山地总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高于附近平原,导致山地成为湿润多雨中心和半干旱的“湿岛”而盆地则成为“干岛”。如喜马拉雅山、天山与祁连山则是干旱区内湿岛的典型,吐鲁番盆地可代表河谷的“干岛”。

地貌对热量和降水的影响,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3、地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分带 4、地貌引起自然地域的分异 5、地貌引起土壤类型的分化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是指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的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 指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

3、生物风化 生物释放的CO2、微生物、生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可溶性化合物均促进岩石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如地势起伏和缓,地貌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等。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① 空间分布不连续,厚度差异很大;

② 组成物以粘土、碎屑为主,可能包括少量残留液体; ③ 结构疏松,无层理;

④ 完整的风化壳可进行风化层带划分。

块体运动: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大致可分为崩落、滑动和蠕动,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崩落:陡峭斜坡上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突然、快速的下移运动,称为崩落或崩塌。崩落多发生在岩石破碎的陡坡上。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蠕动:是指坡面上的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蠕动主要出现在15°—30°的坡地上。

泥石流:是在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河漫滩:洪水期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牛扼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自由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决,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被裁去的河湾与河流隔绝,形成牛轭湖。

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深切河曲的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洪积扇: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冲积扇:常年径流形成的类似扇形地貌为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而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袭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