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0春季语文五下册全册名师推荐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

原文: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板书: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一、课文品读(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为王右丞。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多遍后.朋友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不到来,似乎脱口而出的这两句劝酒辞却使强烈的、真挚的惜别之情达到高潮。诗意看似不难,但劝酒中蕴涵的深情对没有离别经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来说却不易体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生把握诗句大概意思后,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获得情感共振。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并背诵古诗。

2.初步学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用“仿佛”“好像”“似乎”词语表达想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曲入诗

课前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写一首诗谱曲

而成。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歌曲《阳关三叠》是当代作曲家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歌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诗知意

(1)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①共同书写诗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②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齐读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补充。(强调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

(3)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读诗,在此项活动中重点指导“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和“舍”的读音。

(4)读懂诗意

①学生结合幻灯片的注释,自读自讲诗意。 ②学生试说诗意,教师点评、补充。 ③出示译文,男女生合作读。 ④趣译诗句,学生齐读。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这首诗的诗意不难理解,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