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1.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2.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报告,深入了解文字现状。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了解了汉字的过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研究报告,了解一下汉字的现状吧。
二、学习“阅读材料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自由读一读,结合自己的姓氏谈谈对姓氏的了解。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调查研究报告,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体会研究性报告的写法。
(2)学生自主读,了解报告内容。
(3)学生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步骤。 (4)读了这篇调查研究报告,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点拨总结。 (1)研究报告由几部分组成?
(由四部分组成: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2)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还能学到知识,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研究,学写报告。
1.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2.小组讨论,确定研究课题。
3.按照研究报告的步骤尝试对自己之前研究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4.完善修改,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看到唐朝的边塞哪些景物?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7.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从军行七首 作者: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