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级第三届学习部
对临床诊断有帮助。大便粘液涂片可见多数脓球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 真菌性肠炎有何临床特点?
真菌性肠炎 多并发于其他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久治不愈者。多数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在便每日3~4次或稍多,黄色稀水样,偶呈豆腐渣样,有的发绿,泡沫较多,带粘液。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及菌丝。
3. 侵袭性肠炎的致病菌包括哪些?
属于侵袭性的病原菌有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肠炎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这些细菌均可直接侵入肠粘膜引起炎症反应,如充血、水肿、渗出和溃疡。有些菌株可产生肠毒素。这种侵袭性肠炎病人的大便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多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由于这些细菌对肠道分泌功能影响不大,所以脱水程度较轻。
4. 小儿腹泻脱水第1个24小时补液总量包括哪几部分?轻、中、重度脱水补液量各为多少?
补液总量:治疗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依脱水程度补充总量120~200ml/kg,轻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重度脱水180~200ml/kg
5. 如何确定脱水程度、脱水性质?
脱水:患儿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粘膜干燥,腹部凹陷,脉细数,血压降低和尿量减少。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②中度脱水: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燥、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口周发青,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唇及粘膜干燥,心音钝,腹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③重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前囟与眼窝深陷,眼不闭,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口唇发绀,粘膜干燥、不清、心率速,血压不易测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
估计脱水程度时,应重视眼窝、前囟凹陷程度。低渗性脱水易出现皮肤弹性减低,而营养不良儿平时平时弹性就差,应予注意。 不同脱水类型临床症状差异:低渗性脱水时因细胞外液丢失多,患儿脱水症状出现早且较重,但口渴较轻,而萎靡较重;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外移,细胞外液相对丢失较少。患儿口渴明显、发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偶有惊厥。眼窝、前囟凹陷较轻,手足较温,脉搏可及。
单选1-10CECEDECCCE 11-20DACDDCDCCD 21-30CEDEBEDACA
曾定科 邹天辉
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
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on,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知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一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
17
07级第三届学习部
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临床分型:
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 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消瘦—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 病因
1. 摄入不足 2. 消化吸收不良 3. 需要量增加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异常: 1)蛋白质 2)脂肪 3)糖类 4)水电解质代谢 5)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2.各系统的消化功能低下:1)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3)泌尿系统 4)神经系统 5)免疫功能
临床表现
1.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2.皮下脂肪减少甚至消失
脂肪层消耗的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常见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为常见 2.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