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

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1 / 14

以记言为主。 2.《春秋》:

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 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2 / 14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2.《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 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 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3.墨家学派的主要主张: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4.《孟子》:

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 1.仁政

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庄子》:

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6.《荀子》:

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3 / 14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 强调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

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2.关于《离骚》的解释: 司马迁“离忧”;班固“遭受忧愁”。

3.宋玉的作品有《招魂》、《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

其中《九辨》被后人推崇为“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二编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辞赋 1.关于赋的解释:

《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4 / 1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