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习题集(新)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复习思考题

一、 解释以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奥氏体化、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屈氏体、索氏体、粒状珠光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魏氏体、惯习面、K-S关系、西山关系、马氏体、TTT曲线、CCT曲线、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退火、正火、完全退火、球化退火、淬火、等温淬火、分级淬火、调质处理、淬透性、淬硬性、回火、回火脆性、二次淬火、二次硬化、集肤效应、化学热处理、表面淬火

二、填空题

1、固态相变与液态金属结晶都需要遵循形核与长大规律,但因固态相变时新相形核阻力不仅有表面能,还有( ),为减少形核功要求新、旧相之间在晶体学上有( )。

2、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包含下列基本过程:奥氏体的( )、奥氏体( )、残余渗碳体( )和奥氏体成分( )。 3、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温度时,珠光体将转变为( ),这时不仅有( )改组,还有( )扩散,首先在渗碳体与铁素体( )形成奥氏体晶核,这是因为在该处容易获得形核所需的( )起伏和( )起伏。

4、亚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温度时,由( )两相组成,只有加热到Ac3以上温度时,才能获得单相( );过共析钢加热到( )以上温度时,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当加热到( )以上温度时,得到单相奥氏体。

5、为反映奥氏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长大倾向性而提出( )概念,一般钢在930℃保温3—8小时后,晶粒度在5—8级称为( ),若晶粒迅速长大的称为( )。

6、钢中不溶于奥氏体的碳化物,对奥氏体晶粒长大有( )作用,向钢中添加( )等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利于( )奥氏体晶粒。

25

7、珠光体转变一般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属于( )型相变,马氏体转变是在很大过冷度的低温下发生属于( )型相变,贝氏体转变属于( )型相变。

8、“C”曲线上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是以( )长短来说明的,过冷奥氏体越稳定,其( )越长,转变速度( )。 9、亚、过共析钢的“C”曲线同共析钢的“C”曲线相比,(1)在“C”曲线上部多出一条( );(2)其位置都居于共析钢“C”曲线的( );(3)马氏体转变点的高低,与( )有明显的关系,以过共析钢Ms最低。

10、除( )外,所有合金元素当溶入奥氏体中时,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 ),使“C”曲线( ),因此使钢的淬透性增大。除( )外,所有合金元素当溶入奥氏体中时,使Ms点降低,使淬火后( )增加。

11、珠光体片间距大小与形成温度有关,一般在A1--650℃范围形成的珠光体较粗,称为( ),在650--600℃范围形成的较细珠光体称为( ),在600--550℃范围形成的极细珠光体称为( )。 12、粒状珠光体是通过( )球化退火而获得的,粒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呈( )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13、非共析钢的的先共析相数量与奥氏体的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先共析相的数量( ),伪共析组织数量( )。 14、欲想获得马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必须大于( )冷却速度,使奥氏体必须过冷到( )温度以下。

15、马氏体是碳在(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由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与( )相同,使晶格严重畸变,因此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 )。我们把C/a>1称为( )。

16、低碳钢中马氏体的形态是( ),其亚结构为高密度的( )。

17、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貌为( ),其亚结构为高密度的( )。

26

18、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一般C<0.2% 时会得( ),C>1.0%时会得到( ),而含碳量在0.2—1.0%之间会得到( )。

19、Ms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奥氏体的成分,一般含碳量越高,Ms点( ),Co、Al含量越多,Ms点( ),而Mn、Ni等含量越多,则Ms点( )。

20、亚共析钢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淬火后马氏体的含碳量与钢的含碳量( ),如果淬火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则淬火后有部分( )组织,使钢的强度降低。

21、过共析钢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1+30-50℃, 淬火后马氏体的含碳量( )钢的含碳量,这样可防止( )。

22、随钢中含碳量增高,Ms、Mf点( ),当钢的含碳量大于0.5%时,淬火后组织中会含有部分残余( ),钢的含碳量越高,淬火后( )量越多。

23、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取决于( ),位错马氏体的韧性比孪晶马氏体( ),这是因为孪晶马氏体中滑移系少,含碳量高,晶格畸变大,内应力大,并存在较多的( )。

24、如果过冷奥氏体冷至Ms-Mf之间停留,并保温一段时间,则会使继续冷却时奥氏体变得( ),奥氏体需要在( )温度下才会转变,且转变量比连续冷却至相同温度时的转变量( )。 25、残余奥氏体多少与奥氏体的( )有关,Ms与Mf点越低,残余奥氏体量( ),一般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 )。 26、贝氏体也是由( )和( )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过程中既有( )的扩散,又有( )方式实现晶格改组。

27、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与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形态( ),呈( )状,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含碳量( ),而且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保持一定的( )。

28、在碳钢中,一般在550--350℃形成的贝氏体称为( ),呈( )状,而在350—Ms之间形成的贝氏体称为( ),呈( )状,贝氏体中的亚结构为( )。

27

29、影响TTT曲线形状和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 )、( )以及( )。

30、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上我们可以得到真实的钢的临界淬火速度,该速度表示出钢的( )能力,反映淬火时获得( )的难易程度,是研究钢的( )的重要依据。

31、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淬火时获得( )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 )深度表示,与钢的( )速度无关。

32、淬火钢重新加热至( )温度,保温后的冷却过程称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 ),稳定工件( ),防止变形开裂,并获得( )组织。

33、钢在回火过程中随回火温度升高,相继发生如下转变:马氏体中碳的偏聚,( )分解,( )分解,碳化物类型转变及( )。 34、淬火钢经回火其Ak值并不随温度升高而持续增大,而是在两段温度范围内出现降低现象,在低温段出现的称为( )回火脆性,也叫( )回火脆性,在高温段出现的称为( )回火脆性,也叫( )回火脆性。前者是不可逆的,而后者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回火时( )冷却加以消除。

35、淬火钢回火后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强度、硬度( ),塑性、韧性( )。

36、一般刃具材料为保持高硬度和耐磨性,经淬火后应进行( )回火,弹簧为保证其高的弹性极限采用( )回火,而轴类零件淬火后一般进行( )回火,以保证具有良好的( )力学性能。通常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 )处理。

37、为防止和减弱高温回火脆性,常采用下列两种措施:其一是采用回火时快速( )方法;其二是向钢中添加( )元素。 38、碳钢淬火经低温回火后会得到( )组织,中温回火后会得到( )组织,高温回火后得到( )组织。

39、退火常常是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后( )冷却,以获得接近( )组织的工艺操作,其目的是( )、( )、( )硬度、改善( )加工性。

2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