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每课重点 下载本文

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

4、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5、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6、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7、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一)作者参考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 )家。代表作有《 》、《 》。毛泽东曾称赞他的( ),说他:一身( ),宁可( ),不领( )。

5

(二)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想:表达了作者对( )的感慨和对( )的无奈。

3《桃花心木》

1、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3、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不确定?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2)对词语的理解。

6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4、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5、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6、字词注意联系字义记忆字形。

?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7、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一)作者参考林清玄:( )最高产的一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 》、《 》、《 》等,他的名言有:( )

(二)本文重点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会( )出一颗( )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 )转化为巨大的( ),( )生长。

6《北京的春节》

1.课文内容: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训练点:

7

(1)表达方法:

A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B按不同方面安排材料;(正月十五街上的灯;家里的灯) C对比的写作方法。(除夕、初一对比) D先概括后具体(除夕)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排比、比喻、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3)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

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夸赞腊八蒜。 3、文章结构:

本文时间跨度大,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4.词句解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