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精简word版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成本会计总论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内涵

一、 成本的经济内涵

一般理解:成本是一种耗费,遍及各行各业的各项活动

(一) 理论成本

1. 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商品价值)w = c + v + m

产品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产品成本是前两个部分价值之和。

c — 物化劳动价值,即已耗费的劳动力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价值;

v — 活劳动价值,即以工资等形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

m — 剩余价值÷以税金、利息和利润等形式上交国家和分配给企业投资者。

公式中,c+v是制造商自身耗费的东西,需要从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这部分就构成了理论成本。 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已经耗费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相当于工资的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种成

本,可以称为“理论成本”。

(二)实际成本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确定纯粹的 c+v 这种理论成本。成本具有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杠杆的作用,使成本在c+v和m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界限比较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管理的要求,对某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部分也列入产品成本(如:废品、停工损失,财产保险费等),从而导致实际补偿值和已消耗的c+v不一致,形成了现实成本(即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

完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包括制造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及期间费用。

制造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包括制造产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不包括期间费用。产品成本是生产费用的对象化。

注:实际工作中,为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将难于按产品归集的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记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因此,产品成本仅指生产成本,也即制造成本。

(三)管理成本

耗费和补偿的对立统一(耗费是生产者个人的事情,

而补偿则是个社会过程),就迫使生产经营者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者应该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进行衡量。

为预测、决策需要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为控制考核需要的可控成本、责任成本都作为“管理成本”列入成本范畴

(四)财务成本

是管理成本的对称,对外报送的成本概念,也称账面成本

二、支出、费用、成本的关系

费用是支出的构成部分,在支出中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部分即可表现或转化为费用,否则不能列为费用。

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为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而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为产品的成本。

企业生产费用通常与一定期间相联系,而产品成本与特定产品相联系。生产费用是形成产品成本的基础,产品成本则是生产费用的对象化。

两者的区别:生产费用是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费用是一定时期(月、季、年)因为生产而发生

的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而不论用于哪种产品的生产;产品成本是为生产一定品种、一定数量的产品而消耗的生产费用,而不管它是发生在哪一个时期。生产费用着重于按会计期间归集所发生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则着重于按产品品种归集所发生的费用,一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往往几个会计期间的生产费用。

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演进

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1) 萌芽于14世纪后期——停留于普通会计学之中;

(2) 奠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本计算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计算成本方法和理论,但成本会计仍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录型成本会计)

(3) 独立于20世纪初,成本会计从普通会计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 发展于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成本会计的内容,由核算扩展到预算和控制,形成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展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实行目标成本计算、实施责任成本计算、实行变动成本计算法、推行质量成本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