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论道 下载本文

这里应该指思想敏锐。圣人知道,知道而能行道。行道能把握时机 ,是德。

仁是核心,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礼节制行为使之合于义,智指导行为,令其成就。仁,则行事必不得不义。义则不能不如礼,知礼者则不能不智,智者之极则至于圣。

在儒家看来,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无非是靠一个学字而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以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有学,有五十五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经历,学而后能立,学而至于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完全掌握了道,适应了道。掌握了道,就是圣。学而有识,能明天人之分,然后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然后 ?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别人因为他本领很多时,他谦虚地自称,年轻时?贫且贱?,所以?多能鄙事?。并且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善于射箭,是贵族的必修课,而驾车,在当时地位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我们从《左传》和《晏子》中可以知道。孔子认为自己的能耐仅仅是一个好御者。他不去射取天下,而宁肯选择驾驭人心,匡救世道。 庄子讲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与中国禅宗的禅一样,都是圣人境界。老子讲?人法天,天

- 29 -

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都提倡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者。

儒家主张尽人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印度《博迦梵歌》的主张相似。表面上似乎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主张矛盾,但从《庄子》、《列子》的寓言中,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实是掌握了道,行事与道合一,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一种超越。如果单从词句认为二者完全对立,实是一种皮相之见。

但是,儒家与道家确实存在对立。这就是,儒家表现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更深的关切,是对现世,对生活的关怀;道家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超越人生,与宇宙合一的意向,是一种终极的关怀。事实上,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朝的儒家和在野的道家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文化,其实一直是互补的。儒家的严谨与道家的旷达,儒家的世俗伦理与道家的形而上学、儒家的人道与道家的天道,始终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

圣人不是不作为,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主张任用自然的老庄一派的道家是一致的。而与主张利用自然的黄老一派不同。黄老派的《阴符经》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 黄老派认为,圣人完全掌握了道,不是被动的适应道,而是主动的利用道,回避道,甚

- 30 -

至也可以逆道而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将宇宙运用于股掌之中,才算是圣人。战国、西汉的黄老之术,主要用在政治目的上,后来的道教继承了黄老之术,却用在了长生不老术的修习上。儒家之道,虽不可违,但是人却有违道的能力,违道是一种恶行。老庄之道,独立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人在根本上是无可逃避的,更谈不上违背了。黄老之道,人可以认识,可以掌握,可以主动地去运用,也可以有意识地去规避、逆行。这是儒家、道家和黄老以及后世道教之间的区别。

圣人就是那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就是那个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孔子和老子实际上是相当一致的。但是儒道两家一直在互相批判。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是仁。仁,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解释为:守敬笃,就是敬事,敬业,真诚的对待自己和一切人。忠实,真诚,是忠的表现。恕包括两重解释: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处事原则是中庸: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黄金法则,多一份太长,少一分太短。但这个分寸缺乏技术支持,周易提供的技术同样模糊,难以定量。

五行:仁、义、礼、智、圣,是儒家原则的不同层次和境界的

- 31 -

界定。五行相并列,从今人的角度看,逻辑有些混乱,但在古人则次序井然。仁统率五行,表现于行为,就是义。行为需要用礼来节制;行为需要智慧和见识,这是智;最高的智慧是 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最高境界,是五行的终极。

?贵贵,其等尊贤,义。?是对等级制度的强调。

?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远而庄之,敬也。敬而不懈,严。严而威之,尊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这是对礼的阐发。

?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君子道,这是儒家对圣智的表述。

?圣人知而道也。知而行之,圣也。行之而时,德也。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圣,智礼乐所由生也。五音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文王之见也如此。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谓也。?这是五行关系的进一步发挥。

?四行之所和,和则同,同则善。不简,不行。不匿,不辩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弗诛,不行。有小罪而弗赦,不辩于道。简之为言也犹加,大而罕者。匿之为言也犹匿,匿小而轸者。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刚,义之方也。柔,仁之方也。?义,需要的是果断刚直;仁,需要有慈爱之心。没有义,道就不能施行;没有仁,就不能懂得道。仁与义,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