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论道 下载本文

五 ?五行?的第四项是智。 ?君子亡中心之忧则亡中心之智,亡中心之智则亡中心之悦,亡中心之悦则亡中心之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亡德(《楚简》)。? ?善弗为无近,德弗之(志)不成,知(智)弗思不得(帛书)。??知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刑(形),刑(形)则知(智)(帛书)。? 智就是智慧,知识。古代?知?和?智?经常是通用的。智慧源自忧患意识,智慧使人喜悦、快乐、平静。智慧来自思想,来自审思细想。通过自己思想获得的智慧是长久的,不会被忘失。这样的人是明白人,他会成为贤人,我们可以从他的容貌看到这一点。 孔子多能鄙事,却还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一开始就讲?学而时习之?,孔子自己就特别注意学习,?子入太庙,每事问?,?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他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用知识对事物做出判断叫做识,见识。荀子作《劝学》,收进了《礼记》。儒家尊贤,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谓贤,就是有智慧、有才干的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无知而无耻,加上懒惰,孔子是深恶痛绝的。 春秋以前贤者是指精于各种技术,或者有智慧、有本领、善于办事的人,后来才指道德高尚的人。古今中外对知识和智慧的论述太多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子》说?大智若愚?,并非是说愚

- 25 -

蠢无知的人就是智者,而是说,具有大智慧的人,其行为顺乎自然,与事物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无为而为,表面上看,就像是一个愚人一样。?不尚贤?,是为了?使民不争?,并非有意要贬抑贤者,事实上,老子自己就是一个贤者。如果错会了老子的意思,恐怕就是?大愚若智?了。

儒家的智侧重于对人的了解。《论语〃颜渊》篇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存仁爱之心,了解人性,就能够用正确的道德去教化世人。

《老子》也同意这一点,其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强调人对自己的认识,这与道家强调自然任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郭店楚简上说:?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尊德义》)认识人性从自我的反省开始,这样可以了知天命,也就是明德(了解人类的本性),明德,就可以明了道,了解了道,然后行为才可以合乎道。这可能是战国时期儒家在于各派哲学争鸣中对智与道的关系的进一步阐发。在我们看来,它与道家立场很接近。差别在于,道家任道,儒家先知道而后行。后来的黄老学派在这一点上与《尊德义》接近。 郭店楚简《语丛一》说:?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在知命和知道的先后上与前相反。可知儒家在这个问题上并不一致,但实践中应该没有多少差别。这个命题源于孔子,在后来有所发展。

- 26 -

《论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 《中庸》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这是后来宋代明理学格物致知而致良知的渊源。

?五行?的最后一项是圣。

?圣人知而道也。知而行之,圣也。行之而时,德也。??圣,智礼乐所由生也。?

前面说过,贤者是有智慧、有本领、善于办事的人。贤者用事若能合于道,就是圣。

圣是智慧的一种,左安民《汉字例话》以为是?听?,实际上这个字的本义应该是?声?。

圣字从字源上看,与听觉有关,指的是声音。听到声音,并能通达了解声音的含义,或许就是圣的本意。《说文》中说:?圣,通也。?《洪范》中说:?五曰思……思曰睿……睿作圣。?孔颖达传曰:?于事无不通谓之圣。?《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圣是智慧的一个方面,按简帛《五行》篇说,另外的两个方面是聪和明,但是圣智高于聪明。 ?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不聪不明,不圣不智。?圣与智经常对举,《六德》说:?圣与智戚矣。?

《管子〃内业》说:?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不遇人

- 27 -

害谓之圣人。??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不移。?

圣既然与声音有关,可以引伸为通达和智慧。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人成了某一个方面的行家,把某一行弄得精熟了,在那一行就算是成圣了。书法家手中的笔,仿佛长在了手上,汽车司机手里的方向盘,脚下的油门和刹车,飞行员的操纵杆,工人手里的车床,仿佛成了肢体的延伸,能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似乎不由自主地完成操作。这种境界就是圣。

圣人其实就是?万事通?,或者进一步说,是?万事精?。并没有后来的那种神圣的意思。从战国中期起,圣人被逐渐放大,逐渐道德化,最后被神圣化和超人化了。在《庄子》中,圣人变成了神仙,但却不是神,具有人格,而不是神格。《白虎通德论〃圣人》中说:?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其吉凶。?说的就是这种超人化的圣人。而一旦圣人变成了超人,儒家中庸的思想就被打了折扣。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的境界极高明,成为圣人则要道中庸。理想太高,到了无法达到的境地,又没有宗教支持,其末流很难不流于虚伪。不过早期的儒家并不是这样。 《五行》云:?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帛书)。??圣人知而道也。知而行之,圣也。行之而时,德也。?

竹简和帛书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不同的。帛书认为轻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竹简解释轻是尚。思是对天的思考。形是对所思的形象思维。思想获得了形象认识,就不会遗忘。聪本来是听觉好的意思,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