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 下载本文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1. 被美国心理学界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

A.梅奥 B.勒温 C.闵斯脱博格 D.马斯洛 2. 管理的核心是( )

A.人 B.事 C.任务 D.目标 3. “团体力学理论”的创始者是( )

A.麦格雷戈 B.勒温 C.巴纳德 D.德鲁克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14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16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D)2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2.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管理心理学应坚持的( C)11 A.联系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具体性原则 3.谈话法和问卷法应属于( C)14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1.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 C)6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德国

2.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之为( D)14

A.案例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4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7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 D)2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组织心理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五类,它们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和( C)12 A.谈话法 B.判断法 C.测验法 D.分析法 1.美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7

A.斯腾 B.梅奥 C.闵斯脱博格 D.勒温

第1页/共37页

2.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把研究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称为( B)3 A.行为心理 B.组织心理 C.个体心理 D.群体心理 3.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被称为( A)7

A.“场”理论 B.“人群关系”理论 C.“需要”理论 D.“人—机”理论 1.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称之为( C)2

A.组织心理 B.行为心理 C.群体心理 D.个体心理 第二章

4.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的人性假设理论是(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5.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个性类型论 D.心理分析论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C)22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C)24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D)27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决策理论 D.权变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28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 C)36

A.“复杂人”假设理论 B.“经济人”假设理论 C.“社会人”假设理论 D.“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31.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A)28

A.意志过程 B.意向过程 C.思维过程 D.理性过程 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B)22 A.韦伯 B.法约尔 C.泰罗 D.古利克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D)37 A.“经济人”假设 B.“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C)29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第2页/共37页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C)36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4.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主要代表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管理理论是( A)20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 2.不是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即不是高级情感的是( D)29

A.社交 B.尊重 C.承担更多的责任 D.快乐 3.下列属于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即高级情感的是( B)29

A.爱好 B.尊重 C.恐惧 D.快乐 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的人是( D)22

A.法约尔 B.泰罗 C.古利克 D.厄威克 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得出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的人是( D)23 A.韦伯 B.泰罗 C.古利克 D.厄威克 第三章

6.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人格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B)49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10.“早熟”与“晚熟”是( C)72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类型差别;二是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即( C)71

A.质的差别 B.性的差别 C.量的差别 D.数的差别 7.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A)58

A.行为方式 B.生活方式 C.学习方式 D.交往方式 4.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C)60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 5.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A)61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意志特征 31.个性倾向性不包括( A)44

A.能力 B.动机 C.兴趣 D.信念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总和,称之为( A)44 A.个性 B.精神 C.素质 D.品德 6.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性格可分为( C)62

第3页/共37页

A.理智型、情绪型 B.内倾型、外倾型 C.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D.顺从型、独立型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B)44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D)54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6.我们把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称为( A)52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心理

8.在有关个性的理论中,由弗洛伊德及其学生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C)50 A.社会学习论 B.个性类型论 C.心理分析论 D.特质论

9.有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愉快欢乐之中,有人经常处于精神萎靡、抑郁消沉、闷闷不乐之中,这是性格的( D)61

A.意志特征 B.态度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

5.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孤僻胆小、行动迟缓的气质类型是( B)54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5.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的气质类型是( A)53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第四章

7.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区别的根本点是( ) A.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身体姿态 B.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面部表情 C.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外部行为 D.对人的知觉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8.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活动状态的认识是( ) A.自我管理 B.社会知觉 C.自我意识 D.自我知觉 9.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是( ) A.兴趣爱好 B.价值观 C.态度 D.人生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92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和( A)78

第4页/共37页

A.接近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7.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可以划分为( A)83

A.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B.对个人的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C.人际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D.对个人知觉、群体知觉、人际知觉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75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归因偏差中的( D)93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5.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它们依次是: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 C)77 A.分析 B.研究 C.反应 D.判断

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三个主要客观因素,指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知觉对象的( B)77

A.信息量 B.组合 C.差异 D.相同 7.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 B)99 A.交往管理 B.行为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

10.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牢靠,并在见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偏见中的( B)88

A.第一印象效应 B.定型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11.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是指( B)99 A.自我知觉 B.自我管理 C.自我感觉 D.自我意识 7.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 C)79

A.联系原则 B.具体原则 C.连续原则 D.客观原则 第五章

10.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离不开的是( ) A.学习 B. 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C.沟通 D. 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识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116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117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6.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C)109 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动机

第5页/共37页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是( B)110

A.认知要素和评价要素 B.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 C.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 D.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110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120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8.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即( D)102 A.态度 B.动机 C.社会知觉 D.价值观 9.勒温的参与改变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 B)118 A.信息 B.价值 C.人际关系 D.情境 5.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 B)106

A.动力作用 B.标准作用 C.调节作用 D.定向作用 7.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110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2.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是指( C)109 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动机 1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B)121

A.失调、协调、和谐 B.服从、同化、内化 C.不一致、基本一致、一致 D.失调、学习、协调 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归因模式是( C)90

A.两因归因模式 B.成败归因模式 C.三度归因模式 D.内外归因模式 10.态度的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的观点,即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社会学习的观点和( B)121 A.无条件反射的观点 B.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C.个体学习的观点 D.模仿学习的观点 第六章

11.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的是( )

A.沙赫特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罗宾斯 12.认为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达到调节人的行为之目的的激励理论是( ) A.期望理论 B.强化理论 C.公平理论 D.挫折理论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137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145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动机,但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 C)127

第6页/共37页

A.次要 B.更次要 C.更重要 D.更无足轻重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良好的政策与管理、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因素归为( B)135

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

16.强化理论认为,对人类行为调节与控制只能依靠外部的强化作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144

A.斯金纳 B.马斯洛 C.洛克 D.麦克利兰 7.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 A)125

A.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D.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 8.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C)135

A.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 C.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32.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和( D)130

A.需要层次论 B.期望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挫折理论 9.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 B)126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信念 11.下列理论中,不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130

A.挫折理论 B.期望理论 C.目标理论 D.强化理论 12.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 A)150

A.挫折 B.公平 C.期望 D.强化 1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挫折的行为表现的是( D)151

A.攻击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C.妥协性行为 D.主观性行为 12.根据成就需要理论,人的主要需要不包括( A)137

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社会交往需要 D.权力需要

10.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 D)124 A.生理状态 B.现实状态 C.客观状态 D.主观状态 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 B)127

A.效价 B.动机 C.期望 D.智力

12.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 D )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129 A.本能 B.生理 C.情境 D.需要 1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A)130

A.马斯洛 B.弗鲁姆 C.洛克 D.斯金纳

第7页/共37页

14.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 B)135 A.情境因素 B.激励因素 C.群体因素 D.领导因素 1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 C)140 A.需要 B.目标 C.效价 D.能力

16.洛克在他的目标理论中,用三大指标来评价目标的合适程度,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 D)143

A.现实性 B.客观性 C.超前性 D.可接受性 17.按强化程序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 A) 强化.146 A.可变比率 B.固定比例 C.固定时间 D.可变时间 18.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妥协和( C) 151

A.气愤 B.发怒 C.退化 D.激动 14.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激励理论是( A)129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 D.目标理论 15.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D)133

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1.“龟兔赛跑”的寓言中,兔子输给乌龟的结局反映出( A)127 A.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重要 B.能力因素比动机因素重要

C.动机因素与能力因素同等重要 D.无法比较动机因素和能力因素哪个重要 第七章

13.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 ) A.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 B.相同或相似的群体规范 C.相似的外部群体行为表现 D.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认识 14.研究新产品开发或售后服务的小组是( ) A.长久性正式群体 B.暂时性正式群体 C.长久性非正式群体 D.暂时性非正式群体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159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B)160

A.大型群体 B.小型群体 C.参照群体 D.实属群体 18.群体的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 A)155 A.信念 B.情感 C.要求 D.利益 19.心理学中把组织中实际存在的群体称为( C)159

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实际群体 D.活动群体 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破坏型、消极型和 ( D)165

第8页/共37页

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中间型 10.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B)162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参照群体 D.实属群众 11.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 D)167

A.文化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环境因素 13.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就是( B)157 A.组织行为 B.群体行为 C.个人行为 D.群体工作 14.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发展起( C)165

A.促进作用 B.阻碍作用 C.促进或阻碍作用 D.无促进或阻碍作用 13.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 B)155

A.信念和兴趣 B.信念和群体意识 C.价值观念和性格 D.利害关系和生活方式 14.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与组织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群体称为( B)165 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19.以群体是否客观存在为依据,可以把群体分为实际群体与( A)159

A.假设群体 B.结构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

20.凡不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因感情、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为( C)162

A.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小型群体 16.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称为( C)161

A.正式群体 B.参照群体 C.实属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7.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塞利士对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如果群体行为有良好的计划性,群体成员大多数从事判断性工作,而且是单独操作,那么该群体的类型是( D)163 A.冷淡型 B.乖僻型 C.保守型 D.策略型

13.工厂要组织对产品质量的评估并将检查结果跟工资和晋级挂起钩来,少数工作不过硬的人联合起来进行抵制而形成的群体叫做( D)164

A.自卫型非正式群体 B.进取型非正式群体 C.随意型非正式群体 D.防卫型非正式群体 14.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是( B)166

A.工作方式因素 B.心理因素 C.环境因素 D.组织规范因素 第八章

15.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是( )

A.从众 B.顺从 C.盲从 D.个性 16.如果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低,但是群体的凝聚力弱,那么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是( )

第9页/共37页

A.降低 B.提高 C.不明显 D.显著降低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189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B)190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D)201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信仰上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 B)180

A.组织行为 B.顺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规范行为 23.群体凝聚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 A)187

A.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B.组织之间的吸引力 C.群体之间的吸引力 D.组织与群体之间的吸引力 15.“口服心不服”的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出于( B)181

A.知觉的歪曲 B.行为的歪曲 C.判断的歪曲 D.情感的歪曲 16.成功地激发了功能正常冲突的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C)206 A.奖励持异议者 B.惩罚冲突回避者

C.奖励持异议者而惩罚冲突回避者 D.奖励冲突回避者而惩罚持异议者 15.“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工具的优点是( C)179

A.对人不对事 B.对人又对事 C.对事不对人 D.既不对人也不对事 16.行为科学对冲突的看法是( B)193

A.冲突等同于暴力、破坏、无理取闹 B.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 C.冲突是一件好事 D.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3.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 D)187

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力 D.内聚力

25.冲突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对立阶段、认知与个性化阶段、行为意向阶段、行为阶段和( B)195

A.人际交往阶段 B.结果阶段 C.行为冲突阶段 D.行为矛盾阶段 18.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叫( A)175

第10页/共37页

A.群体规范 B.工作制度 C.群体纪律 D.群体压力

19.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的做法是( C)185

A.反从众 B.独立 C.集体主义自决 D.顺从

16.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B)201

A.协作 B.折衷 C.迁就 D.回避 第九章

17.在沟通的过程中,把信息源的想法、意图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是( ) A.沟通 B.解码 C.反馈 D.编码 18.美国的组织行为学家戴尔通过实验比较研究,认为效果最好的沟通方式是( ) A.口头与书面沟通的混合方式 B.口头沟通的方式 C.书面沟通的方式 D.书面直接沟通的方式

19.下级对某个上级领导有好感,这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就很容易为下属接受和执行;反之,如果下级对某个上级领导有反感,这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建议等等,往往会打折扣。这种沟通障碍是( )

A.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B.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C.语义上的障碍 D.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A)214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单向沟通 D.双向沟通 25.导致冲突的潜在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个人因素和不良的( C)196 A.交往 B.行为 C.沟通 D.组织 14.信息从接受者返回信息源的过程称为( D)211

A.编码 B.传输 C.解码 D.反馈 16.决策的基础是( B)212

A.组织的设置 B.信息的沟通 C.人员的配备 D.财力的保证 17.在下列沟通通道中,通道丰富性得分最高的是( C)221

A.电话 B.备忘录 C.面对面的交谈 D.广告、公告 18.传递信息的媒介物被称为( A)211

A.通道 B.载体 C.信息源 D.信息工具 17.工具式沟通的主要目的是( C)213

A.发布命令 B.满足精神需求 C.传达情报 D.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18.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 D)214 A.间接的 B.直接的 C.平行的 D.垂直的

第11页/共37页

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D)211

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地位转移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 A)215 A.双向沟通 B.交叉沟通 C.多向沟通 D.交互沟通 20.一般说来,传递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时,宜选用的沟通方式是( B)218 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C.语言沟通 D.非语言沟通 21.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叫( C)211

A.通道 B.解码 C.信息 D.编码 17.在群体或组织中,信息的自上而下的沟通叫做( D)214

A.平行沟通 B.垂直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18.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和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被称为( B)210 A.人际交往 B.信息沟通 C.群体交往 D.人际协作 第十章

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B)251

A.人际交往频率 B.人际交往动机 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 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28.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称为( A)228

A.人际关系 B.社会关系 C.行为关系 D.组织关系

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半到四英尺之间,如朋友、邻居、同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C)251

A.社交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

33.改善人际关系的六种常用方法,包括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排难解纷法和( A)255

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 17.管理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之间的( C)228

A.心理关系 B.行为关系 C.交往和联系 D.竞争与合作 18.对对方和自己不同之处进行知觉是( A)242

A.认异现象 B.离异倾向 C.认同现象 D.趋向倾向 19.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是( A)243

A.互需 B.互酬 C.互利 D.互助 19.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是( C)244

A.感情交往 B.礼仪交往 C.思想交往 D.功利交往 19.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吸引的“磁力”核心是( C)240

第12页/共37页

A.互利互惠 B.共同语言 C.真、善、美 D.名、利、权 20.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子女排行和合群之间的关系为( B)254 A.没规律性的关系

B.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强;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差 C.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差;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强 D.排行中间的子女合群倾向最强

22.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是( A)243

A.互需 B.互助 C.互爱 D.互酬 23.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 B)236 A.短期的人际关系易于影响个人的基本态度

B.长期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是持久深入的,并且彼此相互依赖 C.不同的社会角色,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影响

D.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难以结合起来,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19.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最基本的条件是( D)237

A.需求互补 B.良好的第一印象

C.频繁的交往接触 D.在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 20.根据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 C)232 A.稳定不变的 B.相互独立个性化的 C.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D.变幻莫测的 第十一章

22.领导者按照决策及其实施计划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是( )

A.决策能力 B.用人能力 C.组织能力 D.社交能力

23.20世纪60年代以后,影响领导有效性的研究使之转入“情景理论”阶段的理论是( ) A.权变理论 B.行为理论 C.品质理论 D.生命周期论 24.主要特征为领导者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领导决策方式是( ) A.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B.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综合性的领导决策 20.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是( )

A.正式的社会性人际关系 B.自然性人际关系 C.正式的人际关系 D.社会性人际关系 21.“同声相应,同气相投”反映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是( ) A.互需互酬规律 B.吸引接近规律

第13页/共37页

C.趋同离异规律 D.交互中和规律

23.根据布雷克管理方格图,下列管理方式中对工作抓的最紧的是( D)276 A.7.4 B.5.7 C.2.8 D.9.2 24.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 C)295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35.领导者的素质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 C)265

A.管理素质 B.综合素质 C.心理素质 D.技术素质 36.领导的传统品质理论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 A)272 A.天生的 B.学习的 C.培养的 D.社会的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中,被定义为效率最差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B)280

A.PW型 B.pm型 C.P型 D.M型

39.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称为( B)288 A.思维 B.决策 C.判断 D.分析

2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从事科学工作的专家、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有效的领导方式一般是( D)286

A.高工作与低关系 B.高工作与高关系 C.低工作与高关系 D.低工作与低关系 22.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B)281

A.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 B.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C.领导有效性=f(领导作风、成熟度、环境) D.领导有效性=f(领导效率、被领导者成熟度) 2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C)283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23.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最佳的管理方式为( D)278

A.9.1型管理方式 B.1.9型管理方式 C.1.1型管理方式 D.9.9型管理方式 21.在管理方格理论中,(9.1)型管理方式又称为( C)276 A.贫乏型管理 B.俱乐部型管理 C.任务型管理 D.中间道路型管理 22.属于领导者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的心理素质是( B)265

A.善于转换角色 B.较完善的人格 C.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 D.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36.通过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对领导有效性进行研究的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C) 272

A.能力理论 B.气质理论 C.品质理论 D.人格理论 37.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两个方面,即面向职工与( C)275

第14页/共37页

A.面向发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产 D.面向组织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中,把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C)278

A.W型 B.F型 C.P型 D.M型

39.强调领导有效性并非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与行为,而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D)280

A.作风理论 B.组织理论 C.品质理论 D.情境理论 21.领导的本质体现了( D)260

A.一种权力控制力 B.一种权术的运用 C.一种亲和力 D.一种影响力 22.领导有效性的现代品质理论注重( C)273

A.强调领导者的天生品质特征 B.从静态研究领导者的品质 C.后天教育、环境实践的作用 D.外部特征胜于内在品质 第十二章

34.下列不属于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A)313

A.主张集权 B.主张扁平组织结构 C.提倡专业化 D.主张分权 23.组织中书面文件的数量反映的是组织的( A)297 A.规范化 B.专业化 C.标准化 D.职业化

24.根据个人参加组织活动的程度,可以把组织分为疏远的组织、精打细算的组织和( D)302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互益性组织 D.道义上的组织 24.现代组织理论主张( B)313

A.在组织形态上倾向于高耸组织结构 B.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分权 C.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集权 D.在专业分工上提倡群体化 10.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主要有三种,即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 B)309

A.决策职权 B.职能职权 C.协调职权 D.辅助职权 23.最早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303

A.直线式组织结构 B.扁平式组织结构 C.矩阵式组织结构 D.职能式组织结构 24.组织变量由两类因素所组成,一个是结构变量,另一个是( C)297 A.任务变量 B.权力变量 C.因果变量 D.时间变量 40.组织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复杂性、正规性和( C)307

A.分散性 B.层次性 C.集中化 D.社会性 24.组织设计的核心是( A)322

A.结构设计 B.职位设计 C.功能设计 D.目标设计 25.现代组织理论主张( B)313

A.在组织形态上倾向于高耸组织结构 B.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分权

第15页/共37页

C.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于集权 D.在专业分工上提倡群体化 23.组织变量由两类因素所组成,一个是结构变量,另一个是( C)297

A.任务变量 B.权力变量 C.因果变量 D.时间变量 24.从组织目标角度看,俱乐部属于( B)301

A.工商组织 B.互益组织 C.服务组织 D.公益组织 第十三章

25.近年来的目标管理的中心是( )

A.中期规划或战术规划 B.中期规划或战略规划 C.长期规划或战略规划 D.短期规划或战术规划 26.组织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是( )

A.组织文化 B.组织形象 C.组织目标 D.组织规范 27.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乃至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重视资源的有效合理使 B.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C.重视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处理 D.重视技术的改革和发展 26.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的是( A)355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BI的是( B)356

A.理念识别系统 B.行为识别系统 C.视觉识别系统 D.效能识别系统 26.在关于组织文化的各种学说中,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而成”的学说是( B)326

A.二层次说 B.两元说 C.精神文化说 D.三因素学说

26.在关于组织文化的两元说中,认为包括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文化与( C)326 A.硬文化 B.形象文化 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 27.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 B)332

A.参与管理 B.和魂洋才 C.家庭主义 D.以人为中心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作为组织形象战略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对系统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B)355

A.CI B.MI C.BI D.VI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由以物为中心的单纯技术管理与纯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这在组织文化特征上表现为( A)330

A.软硬结合 B.个人能力主义 C.以和为贵 D.追求卓越 25.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属于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的是( C)356 A.CI B.MI C.BI D.VI 26.在组织文化的作用中,对员工行为的约束是( C)343

第16页/共37页

A.通过制度约束 B.通过监督约束 C.无形的思想约束 D.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约束 26.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最形象直观、最具冲击力的部分是( D)357 A.CI B.MI C.BI D.VI 27.在组织文化的三层次说中,居于第二层次的是( C)326

A.精神文化 B.隐形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25.美国组织文化的核心之一是( A)328

A.追求卓越 B.个人能力主义 C.软硬结合 D.家族主义 26.“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这是指( A)327 A.组织文化 B.组织影响力 C.组织形象 D.组织凝聚力 第十四章

28.一个人在某一特性上收到很高或很差的评价时,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的其他所有特征的评价,心理学上称这种影响为( )

A.印象性偏差 B.首因偏差 C.暗示性偏差 D.晕轮效应偏差 27.从按绩效考核的时间来看,年终考核是( C)371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28.考核者在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这种考核中的心理偏差是( B)390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28.下述被考核者对待考核的心态,属于对抗心态的( D)386

A.愿意接受考核 B.感受到心理压力

C.感到紧张和不安 D.认为考核者故意与他们为难 27.绩效考核中,考核者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语言、行为、表现或其他事物,而迅速改变自己对被考核者的评价意见或看法,从而引起的考核误差,叫做( A)389

A.暗示性偏差 B.对照效应偏差 C.近应偏差 D.印象性偏差 28.依据相同的尺度去衡量相同职务的人员的工作绩效,这种方法是( B)371 A.相对标准考核 B.绝对标准考核 C.单项考核 D.综合考核 27.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A)362

A.效果=目标×效率 B.效率=目标×效果 C.效果=目标×效能 D.效率=目标×效益 28.一切绩效考核工作的总原则与总的要求是( B)372 A.以人为中心 B.实事求是 C.公平、公正 D.崇高的目标

28.绩效考核中,考核者处于怕得罪人、老好人等心理,不愿对被考核者做出极端评价,而是使被考核者的成绩集中在同等水平线的分数上,由此产生的偏差是( D)388

A.暗示性偏差 B.对照效应偏差 C.印象性偏差 D.趋中化偏差

第17页/共37页

29.绩效考核诸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 A)379

A.实施方案 B.鉴定决策 C.确定目标 D.制定方案

27.通过了解被考核者的各种数据资料,如档案、论文、设计、问题、产品、工作记录等进行的绩效考核属于( D)370

A.口头考核 B.书面考核 C.直接考核 D.间接考核 28.制定绩效考核方案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绩效考核的( B)378

A.目的 B.评价准则和尺度 C.对象 D.实现途径 第十五章

29.组织发展的目的是( )

A.调整管理结构 B.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C.增强组织的发展潜力 D.提高组织的效能 30.勒温特别组织变革过程中的( )

A.人的心理机制 B.制定组织变革的措施 C.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 D.组织内部的协作效率 2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 A)400 A.再冻结 B.激励 C.管理 D.目标

30.组织变革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是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改变群众的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的方式。这种方式是( B)404

A.组织导向型 B.人员导向型 C.技术导向型 D.系统导向型 29.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个是( C)394 A.使组织得到发展 B.有效地行使组织职能 C.改变成员的行为 D.增加经济效益 30.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很多,树立组织威望的措施属于( C)399

A.进行力场分析 B.让组织成员参与变革 C.利用群体动力 D.奖励变革中的创新者 29.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激发要求变革的动机属于( B)400

A.变革阶段 B.解冻阶段 C.再结冻阶段 D.预备阶段 30.团队建设与过程咨询顾问从事的活动十分相似,即( D)414

A.设置目标 B.诊断和开发一种帮助关系 C.团队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开发 D.分析团队内的关键过程

29.“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是指组织的( B)393

A.变革 B.发展 C.创新 D.建设

30.当组织成员要求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机会,但组织仍然倾向于简单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从而限制了成员的发展机会时,组织就应该进行( C)396 A.思想教育 B.发展 C.变革 D.人员培训

第18页/共37页

30.在组织变革的阻力中,由于变革结果的未知性造成的阻力属于( A)379 A.心理原因造成的阻力 B.经济原因造成的阻力 C.组织本身原因造成的阻力 D.社会群体原因造成的阻力 29.在克服变革阻力的措施中,使领导者真心实意地听取下级意见的措施属于( C)397 A.进行力场分析 B.利用群体动力 C.让组织成员参与变革 D.奖励变革中的创新者 30.过程咨询与敏感性训练有着相似的假设,即( A)412-413 A.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重视参与,可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B.通过重视参与和系统思考,可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C.通过提高员工个人能力,可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D.通过提高组织对其运行过程的监控能力,可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第一章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调查法14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个案法16

1.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关系是基础理论与 的关系。具体应用4 2.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该理论又被称为“场”理论。勒温7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个体心理2 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五类,即 、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观察法12

1.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被称为 。“场”理论7

2.在管理心理学中,把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称为 。群体心理2 第二章

31.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包括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 和领导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24

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的人是 。法约尔22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科学管理理论22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人类需要理论24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权变理论27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情感过程28

3.心理学家麦格雷格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所批判的X理论是对西方人性假设中的

第19页/共37页

假设的概括。经济人35

31.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 和意志过程。情感过程28 31.心理过程可以分为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识过程28 31.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28

3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即早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和 。科学管理理论21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霍桑实验36

29.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人际关系学说23 第三章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胆汁质54 10.“早熟”与“晚熟”是能力发展的 。早晚差异72 32.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 。精神自我97 32.自我意识由物质自我、 和精神自我三部分构成。社会自我97

4.我国学者一般从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再造能力和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三种不同角度对人的能力结构进行分类研究。创造能力71

6.在个性的理论中,认为环境的变动引起人的特殊行为的理论是 。社会学习论50 第四章

5.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它们依次是:观察、 、组织、解释和反应。选择77 6.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知觉对象的 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三个主要客观因素。组合77

7.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思想管理、自我 和自我行为管理三个方面。心理管理99 第五章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改 变。一致性116

13.影响态度改变的 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组织形式等。团体因素117

8.构成任何一种态度的四个基本要素有 、评价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认知要素109

9.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认知,而产生 情绪体验的现象。不愉快119 9.一个人持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现象,即 。认知失调119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是评价要素和 。情感要素110 8.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行为102 9.勒温的参与改变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 。价值118

第20页/共37页

9.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 。标准作用106

32.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团结因素、态度系统特征因素和 。个体人格因素117 第六章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成就需要、社交的需要和 。权力需 要138

15.强化理论认为,强化的类型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和消退。惩罚145 31.激励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 、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状态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129-130

31.激励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内容型激励理论、 和状态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129-130

1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 出发(即需要的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中间过程130

13.马思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人的行为由 决定。优势需要131

15.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强调,要调动、保持人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类关系:努力与成绩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 的关系。满足个人需要141 16.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只能依靠外部的 。强化作用144 17.奖励与 相结合是强化的基本原则。惩罚146

32.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 和挫折理论。公平理论130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为 。自我实现需要132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尊重需要132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 和社交需要是人的低级需要。安全需要132

10.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即 。需要124

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 。动机127

12.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 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需要129

1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130 13.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马斯洛130

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 与激励因素二大类。保健因素135

第21页/共37页

14.美国心理学家 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二大类。赫茨伯格135

1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 ×效价。期望值140 15.弗鲁姆的 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期望理论140

16.洛克在他的目标理论中,用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 作为评价目标的合适程度的三大指标。可接受性143

18.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 和妥协三大类。退化151 12.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称之为 。激励129 第七章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假设群体159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小型群体160

32.正式群体的功能主要有:完成组织任务、满足成员需求、 和改变个人观念和行为。协调人际关系168-169

33.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有满足成员需求、控制成员、改造成员和 。激励成员172

18.群体的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具有共同的 和群体意识。信念155

19.以群体是否客观存在为依据,可以把群体分为 与假设群体两大类。实际群体159 20.凡不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因感情、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为 。非正式群体162 第八章

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折衷201

25.不良的 、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潜在因素。沟通196 26.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语言212

27.按信息沟通的语言表达方式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和 两类。书面沟通217 1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 。从众180

33.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有维持和巩固群体、树立评价标准、群体动力和 。行为导向177

21.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 称为群体规范。行为准则175 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且在 上也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信仰180

23.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 。内聚力187

第22页/共37页

24.冲突是指由于两种 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目标193 25.冲突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对立阶段、认知与个性化阶段、 阶段、行为阶段和结果阶段。行为意向195

15.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的做法是 。集体主义自决185

16.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折衷201 第九章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正式沟通214

15.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 。编码211

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 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类。地位转移215

28.语言障碍、知识经验限制、知觉选择性限制、 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影响和信息过量的影响是导致组织内沟通障碍的六个主要因素。心理因素222

17.在群体或组织中,信息的自上而下的沟通叫做 。下行沟通214 第十章

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人际交往动机251

30.吸引接近规律、趋同离异规律、互需互酬规律、交往深化规律和 规律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五大基本规律。交互中和244

31.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频率、 、层次和空间距离是评价人际关系的四个重要指标。方向250

20.人际交往的最深层次是 。思想交往244

3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亲密区、熟人区、 和公共区。社交区250

31.在人们没有任何觉察的条件下,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 进行客观的观察测量,并寻求人际关系规律性的研究方法称为行为测量法。行为250

32.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交往的范围划为亲密区、 、社交区和公众区等四个不同等级的区域。熟人区250

33.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创立的用于测量人际交往 的方法称为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动机251

33.人际关系的特性具有社会性、 和复杂性。情感性228 第十一章

24.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 的领导决策。放权式295

第23页/共37页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 保持一致的过程。环境260

34.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 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组织目标260

35.一个真正有为的领导者应当同时具有正式领导者和 。非正式领导者261 36.通过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对领导有效性进行研究的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理论。品质272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中,把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P型278

38.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中,把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类型简称为 。M型278

39.强调领导有效性并非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与行为,而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 。情境理论280

39.强调领导有效性并非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与行为,而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与 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领导理论称为领导有效性的情境理论。环境280 第十二章

10.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协调层和操作层。决策层308 10.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主要有三种,即 、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直线职权309 10.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主要有三种,即直线职权、 和职能职权。参谋职权309 40.组织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复杂性、 和集中化。正规性307

23.组织变量由两类因素所组成,一个是结构变量,另一个是 。因果变量297 第十三章

25.美国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个人能力主义329 26.在组织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的是 系统。理念识别355 35.组织文化按活力程度,可以被划分为活力型组织文化、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和 。停滞型组织文化327 第十四章

28.考核者在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那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容易造成 偏差。 相似性390

35.绩效考核的程序包括 、制定考核方案、实施考核方案、做好考核鉴定与决策。确定考核目标377-378

35.在绩效考核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有:激励为主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和严格认真原则。民主公开原则372-376 第十五章

第24页/共37页

2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和 。再冻结400

30.组织变革的方式很多, 是指通过直接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和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改变群众的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的方式。人员导向型404

35.实行组织变革的方式包括人员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和系统导向型。组织导向型40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一章 第二章

36.简述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24 36.简述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26-27 答:(1)社会系统学派; (2)决策理论学派; (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

(5)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第三章

36.简述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47-48 答: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先天遗传因素; (1分) (2)家庭因素; (1分) (3)文化传统因素; (1分) (4)阶级和阶层因素。 (2分)

36.简述气质在管理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56-58 答:气质在管理应用中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1分)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又要注意气质要求的发展性。 第四章

3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79-81 答: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 (4)个人经验;

第25页/共37页

2分) 2分) (((5)知识结构。 第五章 第四章

1.简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79-81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1)观察者的需要与动机;(1分) (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1分) (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1分) (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1分) (5)观察者的知识结构。(1分) 第五章

36.价值观主要有哪些作用?106

答:价值观主要作用有:(1)动力作用;(2分) (2)标准作用;(1分) (3)调节作用;(1分) (4)定向作用。(1分)

37.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116 答: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环境因素; (1分) (2)团体因素; (1分) (3)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1分) (4)个体人格因素。 (2分) 第六章

3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2)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

37.简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46-147 答: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分)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1分) (3)及时强化; (1分) (4)奖人所需。 (1分)

第26页/共37页

第七章

38.简述群体应具备的特征156

38.简述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171-172 答: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包括: (1)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需求; (2)对其成员有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第八章

38.简述从众与顺从行为的区别。

答:从众与顺从的区别在于是否出于内心自愿。放弃原来的意见,以符合群体要求之行为称从众;保留自己的观点,而又不在行动上违背群体意志的现象叫顺从。 33.决定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从众的群体因素有哪些?182 答:决定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从众的群体因素有包括: (1)群体的性质; (1分) (2)群体的成员; (1分) (3)群体的气氛; (1分) (4)群体的凝聚力; (1分) (5)群体的一致性。 (1分) 38.简述群体规范的作用。176-177 答: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有四个: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分)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1分) (3)群体动力(的作用); (1分) (4)行为导向(的作用)。 (1分) 第九章

39.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22-224 答:(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第十章

第27页/共37页

2.简介改善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255

改善人际关系的六种常用方法,包括感情投资法、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排难解纷法。

39.简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234

答: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团结的影响; (1分) (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1分)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1分) (4)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1分) (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分) 3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237-239 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1)相似性和一致性; (1分) (2)距离的远近的交往的频率; (1分) (3)性格与气质; (1分) (4)主观印象和思想品德; (1分) (5)需求互补。 (1分) 第十一章

39.简述领导者素质培养的主要体现267

37.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P262-265 答:成功领导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品质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37.简介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265-266 答: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 (1)较完善的人格; (2)善于转换角色; (3)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 (4)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37.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P263-265 答: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有: (1)组织能力;

第28页/共37页

(2)社交能力; (3)决策能力; (4)创新能力; (5)用人能力。 第十二章

40.传统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传统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和专业化分工; (2)明确的规章制度;

(3)法定的程序系统和程序无情感因素; (4)技术是提升的基础; (5)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40.简述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300

答: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有:(1)系统观念应用; (1分) (2)参与管理应用; (1分) (3)授权管理应用; (1分) (4)整体观念应用; (1分) (5)自评观念应用。 (1分) 36.简介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318

答: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有:(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2)责、权一致原则; (3)等级原则; (4)直线、参谋作用; (5)管理幅度。

34.在确定组织结构时,选择高耸型结构还是扁平型结构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307-308 答:在确定组织结构时,选择高耸型结构还是扁平型结构应考虑的因素有: (1)工作任务的相似程度; (1分) (2)职工的经验和思想水平; (1分) (3)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1分) (4)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 (2分)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40.简述绩效考核的程序。 答:绩效考核的程序包括:

第29页/共37页

(1)确定目标; (2)制定方案; (3)实施方案;

(4)做好考核鉴定与决策。 第十五章

35.简介实行组织变革的方式。404

答:实行组织变革的方式包括:(1)人员导向型; (2分) (2)组织导向型; (1分) (3)技术导向型; (1分) (4)系统导向型。 (1分) 40.简述组织变革和发展应遵循的原则。394 答: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包括:

(1)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这个规划既要适应当前的环境,也要使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1.举例说明气质在管理实践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56-58 答: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1分)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2分)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又要注意气质要求的发展性。(2分) (4)举例说明。(5分)

41.举例说明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63-65 答:性格的应用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要重视领导者自身的性格锻炼;(1分)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1分)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1分)

第30页/共37页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1分) (5)举例说明。(6分)

41.举例说明能力在管理实践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73-74 答:能力的应用必须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1分)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1分)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协作作用;(1分)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1分) (5)举例说明。(6分) 第四章 第五章

41.联系实际谈谈态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13-116 第六章

41.联系实际,论述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46 答: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手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1分)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1分) (3)及时强化; (1分) (4)奖人所需。 (1分)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 (6分) 4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应付挫折。153-154 答:(1)正确对待挫折。 (1分) (2)改变情境。 (1分) (3)适当的精神发泄。 (1分) (4)对受挫折者要有容忍的态度。 (1分) (5)联系实际。 (6分) 第七章 第十章

4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答:(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相似性和一致性;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性格和气质;主观印象;思想品德;需求互补。 (2)联系实际。 第十一章

4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291-293

第31页/共37页

答: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包括: (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1分) (2)情报资料的收集。 (1分) (3)社会发展的需要。 (1分)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1分)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 (6分)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42.试论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答: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1)导向作用。展开分析说明;

(2)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展开分析说明; (3)规范作用。展开分析说明;

(4)创新作用和辐射作用。展开分析说明。 第十四章

40.简述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372-376 第十五章

42.举例说明组织变革的动因395-396 三、论述题(共45分)

1.请分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10分) 2.请阐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10分) 3.请对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10分)

4.请对绩效考核中常见的心理偏差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15分)

41.论述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见,及对做好人的工作的现实意义。85-88 42.在管理实践中应如何处理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186-187 41.论述超Y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管理措施。40-41 答: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变化为复杂的动机模式; (2)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会有出现新的需要和动机; (3)在不同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部门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 (4)无论什么动机,都可导致最高的生产率;

(5)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的管理方式。 2、管理策略

(1)权变管理,以现实的情景为基础,做出可变的灵活的行为。

第32页/共37页

(2)管理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3)管理策略和措施不能简单化和一般化。

42.联系实际谈谈克服绩效考核中的心理偏差的措施。390-392

41.答:为了保证减少和克服绩效考核工作中的种种心理偏差,应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对考核的要素及其等级标准要加以明确的定义,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明了,能定量考核 的,尽可能量化;(2分)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树立端正的态度和立场,明确考核的目标、 意义,了解考核的原则、程序和方法;(2分)

(3)建立考核信息系统,搞好考核的日常工作和基础工作;(2分)

(4)建立和健全考核机构,建立考核申诉制度,设置合理的申诉程序;(2分) (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2分)

2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评价。(10分) 答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其需要层次理论是在《人的动机理论》中阐述了人的基本需要。 其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各种非习得的原始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足够的工资、良好的通风设备、适当的温度和舒适的工作环境都是用来满足这一最基本需要的方法。(1分)

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和丧失财产等威胁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工作合同书、长期雇佣、足够的保险以及良好的退休制度等方法来满足。(1分) 爱的需要(归属需要):是人类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相对满足后,这类需要就突出起来。(1分)

尊重需要:是受人尊重以及自尊的需要。人们不仅需要加入一个群体,而且还需要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和承认,并在其中享有较高的地位。(1分)

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人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所追求的宏大目标,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1分) 评价

优点:(2分)

(1)激励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立论于人的需要。

(2)在我国中,同样存在着由马斯洛所概括的生理、安全、爱、尊敬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企业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向和内容 缺点:(3分)

第33页/共37页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强调的是个人重要,无不以私利为出发点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绝大部分谈的是人的自然需要,尽管某些自然需要也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

(3)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一级的需要层次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要。 37.简介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137-138

答: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主要需要包括对成就、对社会交往(合群)、对权力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对成就的需要。 1、成就需要。

——含义: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 ——成就需要的行为表现。 ——成就感的培养。

2、社会需要。3、权力需要。概念及特征。 38.简述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291-293 答: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包括: (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2分) (2)情报资料的收集。 (1分) (3)社会发展的需要。 (1分)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1分)

37.结合实际,谈谈非正式群体带来的利?并结合自身,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对组织起促进作用的非正式群体(15分) 答案:

(1)非正式群体: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创立,一些而是为了满足某些心理需求而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虽然无一定的组织形态,但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往往对工作和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2分)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9分) 使整个组织更有效 减轻管理者负担 帮助完成工作 鼓励合作

填补管理者能力缺陷 增加满意感和稳定性 改进沟通 消除员工不良情绪 鼓励管理者认真计划与行动

第34页/共37页

(2)结合考生个人的特点来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改造非正式群体。关键要答出以下几点:1.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2.对于非正式群体要加以正确的引导.3.非正式群体做为组织外的自发性的群体,要处理好与正式群体的关系.(4分)

五、案例题(本题15分)

43.甲、乙、丙、丁四人是同一车间的操作工。甲进厂才10天。乙已工作一个多月了,能在师傅指导下进行劳动。丙刚开始独立从事操作。丁则已是老工人了。请运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谈谈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286

答:(1)阐明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2分)

(2)甲是不成熟工人,宜用高工作(或任务)、低关系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2分) (3)乙是初步成熟工作,宜用高工作(或任务)、高关系的说服式的领导方式。(2分) (4)丙是比较成熟工人,宜用低工作(或任务)、高关系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2分) (5)丁是成熟工人,宜用低工作(或任务)、低关系的授权式的领导方式。 (2分)

43.27岁的张华在一定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他能力出众,待人和蔼,乐于助人。可最近一段时间,他情绪非常低落,还经常向家人和朋友大发脾气,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原来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干部考核中,对自己期望甚高的他没有得到高分,当然也没有得到提升。为此,张华感到非常气愤和委屈。150-154

(1)请运用挫折理论解释张华的反常行为。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应付挫折。

43.某著名学府的高才生“硫酸泼熊”的事件被披露后,民众的心理及反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在不知道肇事者是何许人的情况下,民众通过舆论一致呼吁“严惩凶手”,但是,当人们知道肇事者为一著名学府的高才生时,舆论便开始转向,“刀下留人”的呼声日渐,最后,舆论的导向致使肇事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惩罚。 (1)请运用晕轮效应理论解释上述现象。(6分)

(2)谈谈上述现象的后果,以及在绩效考核中如何克服这一效应。(9分)

43.海尔集团公司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企业。然而,十几年前,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青岛电冰箱总厂还是一个只有600名职工的落后小厂。海尔的成功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观念一变天地变,观念不变原地转”。 (1)请运用组织文化理论解释海尔成功的原因。 (2)联系实际,谈谈企业价值观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43.2007年6月,某私营企业的行政部门出台了一份文件,规定上班时间厕所要上锁,有需要的员工要履行请假手续方可如厕。对此,该公司的行政主管解释说,此前,公司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非常严重,经常有员工躲在厕所里抽烟、看报纸、看书,半天都不出来,公司的生产秩序因此受到了影响。所以管理层开会确定了这个办法,老板也同意执行。

第35页/共37页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该私营企业的行政部门领导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性观来对待员工的?请运用此种人性假设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2)联系实际,谈谈如果该企业实施这一措施,会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答:(1)私营企业的行政部门认为员工是“经济人”。(2分) (2)利用“经济人”假设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4分)

(3)联系实际,谈谈如果该企业实施这一措施,会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4分) 43.案例:

20世纪80年代末,Campbell Soup公司被利润下降、市场份额少、领导无方所困扰。自从1990年大卫·约翰逊接任首席执行官后,公司利润大幅度提高,新产品不断问世,销售急剧增加。这些业绩取得不易,因为约翰逊需要出色地领导分布在全球各地的44000多名公司员工。 约翰逊的领导方式是非正式的,他和所有员工打成一片。他定期和员工一起就餐,谈论公司的发展远景,讨论新产品的开发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当员工提出一项开发新产品的建议时,约翰逊就授权该员工组建一个工作团队来开发该项新产品。成功后,约翰逊会和他一起庆祝。 为了让公司成为全球食品行业的领导者,约翰逊让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即利润额比竞争对手如雀巢公司增长得更快。相应地,员工工资的增长是建立在公司利润额增长的基础上的。同时,员工被鼓励以公司股东的身份来工作与思考。例如,约翰逊要求300名高级主管拥有超过一般员工3倍的公司股票,公司董事不拿工资、只分红利。 分析:

(1)约翰逊是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吗?运用领导情景理论说明约翰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践中如何把握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 案例分析 43.案例:

王军是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走之。

要求:(1)请你用公平理论分析该公司的业务骨干为何要走? (2)如果你是王军经理你将如何做? 答:(1)简介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3分)

(2)结合案例分析该公司的业务骨干要走的原因。(3分)

(3)张经理公司的两个业务骨干总是要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作比较。他们可能与本单位员工比较或与同行业的同类员工比较,这种不公平感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使他们另谋高就。张经理应在本公司建立一种较公平的分配制度,力争把职工所作的贡献与他应得报酬挂钩;同时教育职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培养职工主人翁责任感。(4分)

第36页/共37页

29.答:(1)简介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5分)

(2)施科长没有满足小李的基本需求,保健因素没做好,所以造成了小李的不满;小李并不是没有高层次需要,只是他们把奖金的多少看作是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肯定。(5分) (3)施科长应将本厂的奖金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同时教育职工,培养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即引导高层次需求;对小李首先要满足其工资奖金保健因素;同时用工作的挑战性来激励他。防止反激励。(可以举些具体的方法说明。(5分)

第37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