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处理项目
技术部分 目 录
一、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本项目工程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2项目总体概况
1.1.2.1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概况 1.1.2.2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概况 1.1.2.3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概况 1.2 岩溶处理原则与方法
1.2.1岩溶处理的目的 1.2.2岩溶处理的原则
1.2.3溶洞、异常区处理的方法 1.2.4隐伏岩溶稳定性分析评价 1.2.5红粘土处理方法
第二章 工程总体部署及施工方案 2.1总体工程目标
2.1.1工程质量目标 2.1.2工程进度目标 2.1.3安全生产目标 2.1.4文明施工目标 2.1.5环境保护目标
2.1.6内外关系协调的目标 2.1.7内业管理目标 2.2施工组织机构及工区安排
2.2.1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2.2.2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2.2.3总体施工组织安排及流程
2.2.4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和保证措施 2.3 施工期间的管线搬迁和保护方案 第三章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3.1 工程特点
3.2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3.2.1工程量大,工期紧张 3.2.2管线复杂,迁移导改难度大 3.2.3多工序交叉施工 3.2.3接口界面协调 3.2.4城区道路管线复杂 3.2.5岩溶塌陷
第四章 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及工艺 4.1 岩溶处理主要施工方法
4.1.1施工准备 4.1.2现场踏勘 4.1.3测量准备 4.1.4施工用水用电 4.1.5施工队伍的调遣
4.1.6溶洞处理原则
4.1.7溶洞、异常区处理的方法 4.2 钻孔注浆施工技术要求
4.2.1总则
4.2.2注浆材料及设备 4.2.3钻孔技术要求 4.2.4注浆工艺 4.3 高压旋喷桩施工
4.3.1工艺流程 4.3.2 施工准备 4.3.3 参数确定 4.3.4 操作要点 4.3.5 施工要点 4.4 钻孔灌注桩施工
4.4.1施工准备 4.4.2主要施工方法 4.4.3施工技术管理 4.5 道路恢复施工方法及工艺
4.5.1 施工准备
4.5.2 施工测量放样和试验 4.5.3 路基土石方施工
4.5.4自粘型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的施工方法 4.5.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 4.5.6沥青路面施工 第五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说明
5.1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5.2 施工总工期
5.2.1总工期要求 5.2.2总工期计划 第六章 主要材料使用计划 6.1材料供应计划
6.2节日期间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6.3施工材料的供应与管理 6.4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第七章 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第八章 劳动力安排计划 第九章 接口界面协调配合措施 9.1 接口管理组织机构 9.2 接口协调的主要内容
9.2.1与本合同段相邻标段的协调配合 9.2.2与本合同段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 9.3 接口协调遵循的原则 9.4 协调配合的主要措施
9.4.1与业主的协调
9.4.2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 9.5 预防接口部位安全质量问题的措施 第十章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10.1质量保证体系
10.1.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10.1.2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 10.2 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
10.3 主要部位及主要工序的质量控制
10.3.1钻孔注浆的质量控制 10.3.2高压旋喷桩的质量控制 10.3.3桩基工程的质量控制
10.3.4临时混凝土路面结构施工的质量控制 10.4 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10.4.1原则
10.4.2质量管理措施 10.4.3质量保证措施
10.5 为确保质量所采取的检测试验手段和措施
10.5.1检测试验组织机构 10.5.2职责
10.5.3试验和检测设备 10.5.4检验和试验手段及措施
第十一章 确保施工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 11.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1.1.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框图 11.1.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1.1.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 11.2安全防范重点 11.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1.3.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防护措施 11.3.2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
11.3.3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措施 11.3.4施工现场料具管理措施 11.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1.5 其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1.5.1照明 11.5.2排水 11.5.3防止噪音 11.5.4预防灾害的措施 11.6 事故处理
11.6.1安全防护 11.6.2机械及运输安全 11.7 危险源统计
第十二章 确保文明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2.1文明施工创建目标
12.2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2.3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和职业健康的管理措施
12.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保障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健康 12.3.2推进农民工作业、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12.3.3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 12.3.4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12.3.5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 12.3.6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第十三章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3.1 健全组织机构、实施项目法管理
13.2 配备充足的施工资源 13.3 加强技术管理 13.4实行工期动态管理 13.5 主要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3.5.1管线专项工作工期保证措施 13.5.2降、排水工程工期保证措施 13.5.3各工序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3.5.3区间的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13.6 确保关键工序工期 13.7 特殊情况下的赶工措施
第十四章 确保公共环境安全(地面、地下建(构)物,地下管线,公共道路)的技术组织措施
14.1建(构)筑物保护及措施
14.1.1信息化施工
14.1.2区间沿线建(构)筑物的保护 14.2 管线保护
14.2.1管线调查、复核 14.2.2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14.3 临时用地征用措施
第十五章 消防、防洪组织措施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 15.1 现场消防、防洪的管理综合措施 15.2 现场消防组织措施 15.3 现场防洪组织措施 15.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
15.4.1编制突发事件预案的目的 15.4.2 编制依据 15.4.3适用范围
15.4.4 应急领导机构和职责
15.4.5 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及应急措施 第十六章 施工总平面布置 16.1 临时设施安排
16.1.1基本要求 16.1.2施工临设
16.1.3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布置 16.1.4场地硬化 16.1.5挡水墙设置 16.1.6现场照明 16.1.7冲洗槽
16.2施工期间排水和防洪措施
16.2.1现场排水 16.2.2现场防洪措施
16.2.3预防施工及生活用水污染的措施 16.3 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 16.4具体的现场施工的平面布置 第十七章 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17.1 临时用地计划 17.2 施工用电、用水计划 17.3雨季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17.3.1雨期施工技术措施 17.3.2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要求 17.3.3材料、构件储存及保管 17.3.4机械设备 17.3.5电气设备
17.4 降低造价的合理化建议 17.5 支付保障措施
17.5.1资金管理
17.5.2资金使用流动计划 17.6 做好廉政工作
17.7 项目风险源统计及风险源的管理方案
附图表
(1)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主要材料使用计划表 (3)劳动力安排计划表
(4)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横道图 (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6)交通疏解方案和场地交通疏解图 (7)临时用地表
二、拟分包项目情况一览表
一、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本项目工程概况 1.1.1编制依据
(1)《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7号线南延线)工程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招标设计》(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3月);
(2)《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7号线南延线)工程大花岭街~江夏客厅站区间招标设计》(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3月);
(3)《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7号线南延线)工程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招标设计》(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4月);
(4)《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处理项目招标文件》(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16年);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0)《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2003年版) (1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 (1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湖北省标准DB42/242-2012) (13)《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1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 5148-2012) (15)其他有关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地方规范、规程和规定 1.1.2项目总体概况
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是一条自北向南,由7号线野芷湖站引出,下穿南三环,之后折向文化大道,沿道路南行,在新路村委会北侧规划道路路口设新路村站;之后沿文化大道东侧走行,线路沿汤逊湖桥东侧下穿汤逊湖后,折回文化大道,自北向南布设,先后在大花岭街路口设大花岭街站、于文华佳园东侧设置江夏客厅站,在谭鑫培路路口设谭鑫培公园站;之后线路沿文华路自北向南走行,途径北华街在北华街路口设北华街站,在纸坊大街路口设纸坊大街站,之后线路穿青龙山,至规划地铁小镇地块,沿规划路至线路终点,在地铁小镇地块中部设地铁小镇站。
武汉市轨道27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16.97km,设站7座,均为地下线。最大站间距为3463m,为新路村站至大花岭街站区间;最小站间距为1431m,为北华街站~纸坊大街站,平均站间距为2382m。
本标段含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隧道右线全长3071.550m,左线全长3083.835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左线长度为2314.855m,右线长度为2318.900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右线全长1503.297m,左线全长1502.298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 1.1.2.1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概况 1.1.2.1.1区间范围
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隧道里程范围为右CK33+109.050~右CK36+180.600(左CK33+109.050~左CK36+180.600,在左CK35+912.285处设长链12.285m,左CK35+912.285=左CK35+900.000),右线全长3071.550m,左线全长3083.835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 1.1.2.1.2周边道路条件
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自三环线野芷湖立交向南沿文化大道向
南敷设,文化大道宽45m,双向六车道,绿化带宽3m,辅道宽4m。 1.1.2.1.3与既有建构筑物关系
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自三环线野芷湖立交向南沿文化大道向南敷设,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多为荒地、水域和正在建设的商业小区。 1.1.2.1.4地下管线
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涉及电力、电信、上水、雨污水等,管线埋深浅。现场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图,对施工范围内的管线进行复核和确认,确保管线的安全。 1.1.2.1.5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场地沿线地势平坦,地表水体发育,野芷湖、汤逊湖、巡司河以及现状的鱼塘、菱角塘。沿线地貌形态:湖泊湖积、河流冲积堆积区(隐伏II级阶地)及剥蚀堆积垅岗区(相当于长江冲洪积III级阶地)二种类型。新路村站~汤逊湖大桥段地貌属湖泊湖积、河流冲积堆积区(隐伏II级阶地),汤逊湖大桥段~大花岭街站地段属剥堆积垅岗区(III级阶地)。线路通过区域总体表现为自北向南(起点往大里程方向)由低到高,地面坡度约0.9‰,地面高程范围19.90~27.40m。 1.1.2.1.6工程地质条件
(1)覆盖层
场区覆盖层以填土层(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粘性土(黏土、淤泥质黏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层(粉质黏土、黏土夹碎石、含砾中粗砂)、第四系残坡积物(次生红黏土、黏性土、中粗砂夹灰岩碎块互层)为主。
(2)基岩
本区段基岩以三叠系地层(中风化灰岩)、二叠系地层(中风化灰岩)为主,岩面起伏总体较小。
1.1.2.1.7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场地沿线地表水主要有野芷湖、汤逊湖、巡司河及沿线鱼塘、菱角塘等,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水位与季节性及人为活动关系密切。勘察期间测得水位标高17.50~19.00m。
勘察场地沿线地下水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碎屑岩裂隙水和灰岩岩溶水等,上述几类地下水中,以上层滞水及岩溶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最为突出。 1.1.2.1.7.1上层滞水
分布于沿线人工填土层中或浅部暗埋原沟塘处,主要接受地表排水与大气降水的补给,上层滞水因其含水层物质成份、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不均一性而导致水量大小不一,水位不连续,无统一自由水面等特征,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标高17.50~25.00m。 1.1.2.1.7.2 孔隙承压水
轨道27号沿线松散层中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Ⅱ级阶地上更新统砂土、含泥砂卵石层中承压水,含水层厚度一般2.00~6.00m,承压水位标高一般为14.00~18.00m,接受侧向补给与排泄,地下水水位年变幅一般小于I级阶地中承压水,本次勘察测得其承压水位标高为14.52m。 1.1.2.1.7.3 碎屑岩裂隙水
勘察场地沿线分布有自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下第三系多种基岩,基岩裂隙水多赋存于基岩裂隙中,补给方式主要由上覆含水层下渗补给,其次为有裂隙连通性较好之基岩直接出露于周边地表水体接受地表水补给,总体而言砂岩等硬质岩呈脆性,多具张性裂隙而含少量裂隙水,而黏土岩等软岩节理、裂隙多被泥质充填而水量极贫乏。 1.1.2.1.7.4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二叠、三叠系灰岩裂隙或溶洞中,本初勘勘察中部分钻孔
揭露的灰岩有一定的溶蚀现象,局部地段发现溶洞,洞内多被可~软塑状黏性土混碎石全充填或部分充填,溶洞、大型溶沟、溶槽发育程度较本区间大里程相邻区间(江夏客厅站附近AK38+200~AK38+380)较弱,其钻探中存在掉钻现象,因石灰岩顶部一般有较厚的黏土隔水层,大气降水不易渗入补给地下水,以接受相邻的碎屑岩类裂隙水补给为主,钻探过程中,漏浆现象严重,由此初步判定岩溶水水量较小。因岩溶发育受诸多因素控制,覆盖型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很复杂,因此不排除部分地段有较好的储水构造和入渗补给条件,岩溶裂水量大小及赋存运动特征有待后步详勘或岩溶专项勘察时进一步分析研究。 1.1.2.1.8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历史记载表明,武汉市区主要是遭受外围中强震的波及影响,影响烈度多在Ⅴ度以下,最大影响烈度也小于Ⅵ度。根据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武建设字[2002]311号)文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拟建建筑物应按6度设防并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1.1.2.1.9岩溶发育特征
通过彩色电视录像及物探电磁波CT探测,本区溶洞多以顺层面和沿竖向溶蚀裂隙发育的竖向溶洞为主。
据钻探揭露,场地区岩溶发育类型主要有溶隙和溶洞,另外,钻探揭露及物探探测表明,岩层表面与覆盖层接触部位起伏大,推测可能为灰岩表面溶沟和溶槽较发育,多被老黏土及红黏土充填。
场地内溶隙主要发育在灰岩的上部,发育方向和强度受层面和裂隙控制,强溶蚀带一般发育深度在基岩面以下1~12m,一般为黏性土充填。
1)钻探揭露溶洞
场地灰岩钻孔数量、揭露溶洞数量、钻孔遇洞率、线岩溶率统计成果见下表。
钻孔遇洞率、线岩溶统计表
地层 P1g P1q 区段 新大区间 新大区间 分布里程桩号 右DK36+160~右DK36+185 右DK35+915~右DK36+160 右DK35+700~右DK35+915 钻孔总遇洞钻孔溶洞数量钻孔遇线岩溶数(孔)数(孔) (个) 洞率% 率% 5 44 33 0 23 19 0 38 38 0.00 52.27 0.00 9.20 C2h+c 新大区间 57.58 10.89 1.1.2.1.10 岩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
1)岩溶发育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钻孔揭露的895个溶洞铅直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钻孔揭露溶洞铅直高度情况统计表
二叠系下统石炭系上统黄三叠系下统观三叠系下统二叠系下统全部灰岩 孤峰组龙和船山组音山组(T1g) 大冶组(T1d) 栖霞组(P1q) (P1g) (C2h+c)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1m 222 24.8 100 10.17 38 4.25 (0.17倍洞径) 1~3m (0.17~0.5倍418 46.7 205 22.91 41 4.58 洞径) 3~6m (0.5~1倍洞161 18 89 9.94 13 1.45 径) 6~10m >10m 溶洞总数 72 8.04 41 4.58 22 2.46 6 0.67 3 0.34 0 0 溶洞高度 (m) 0 0 69 7.71 15 1.68 1 0.11 141 15.75 30 3.35 0 0 0 0 0 0 49 5.47 10 25 2.79 14 1.56 3 2 1.12 0.34 0.22 6.7 895 100 441 49.27 95 10.61 1 0.11 298 33.3 60 从上表可知,溶洞洞高小于0.5倍隧道洞径(隧道洞径为6m)的有640个,占总数的71.50%;洞高在0.5倍洞径与1倍洞径之间的有161个,占总数的18.00%;洞高在6~10m之间的有72个,占总数的8.04%;洞高大于10m的有22个,占总数的2.46%,洞高大于10m的溶洞新大区间揭示有3个,分别位于钻孔XD-K14、XD-K62、XD-K65钻孔。 2)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高度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高度情况统计表
石炭系上统黄三叠系下统观三叠系下统二叠系下统全部灰岩 龙和船山组音山组(T1g) 大冶组(T1d) 栖霞组(P1q) (C2h+c)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个数 占% ≤1m 79 8.85 48 5.38 8 0.9 22 2.46 1 0.11 (0.17倍洞径) 1~3m (0.17~0.5倍洞392 43.9 227 25.42 62 6.94 80 8.96 23 2.58 径) 3~6m 288 32.25 185 20.72 45 5.04 41 4.59 17 1.9 (0.5~1倍洞径) 6~10m >10m 溶洞总数 105 10.76 69 7.73 13 1.46 16 1.79 7 29 3.25 20 2.24 1 0.11 7 0.78 1 0.78 0.11 溶洞高度 (m) 893 100 549 61.48 129 14.45 166 18.59 49 5.49 从上表可知,全线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高度小于0.5倍隧道洞径(隧道洞径为6m)的有471个,占总数的52.74%;岩溶异常点高度在0.5倍洞径与1倍洞径之间的有288个,占总数的32.25%;岩溶异常点高度大于1倍洞径的有134个,占总数的15.01%。表明岩溶异常点高度以隧道1倍洞径之内为主。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结果分析,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场地内溶洞及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铅垂高度多在0.5倍隧道洞径以内,其次为铅垂高度在0.5倍至1倍的隧道洞径内,少部分铅垂高度大于1倍的隧道洞径;其中,铅垂高度小于1倍的隧道洞径占总数的80%以上,铅垂高度大于10m
的特大溶洞和岩溶异常点共有51个。场地区内揭露的溶洞高度绝大多数小于0.5倍隧道洞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对溶洞洞径大于3m且距隧道顶底板及边线较近的溶洞进行重点处理。 3)溶洞填充特征
各地层中溶洞充填情况见下表。
溶洞充填情况统计表
地层 T1g T1d P1g P1q C2h+c 合计 溶洞总数 441 95 1 298 60 895 全充填溶洞 个数 占% 半充填溶洞 个数 99 32 0 18 15 占% 无充填溶洞 个数 占% 147 16.42 12 1 1.34 0.11 10.06 195 21.79 3.58 0 2.01 1.68 51 0 77 18 5.7 0 8.6 2.01 38.1 203 22.68 27 3.02 390 43.58 164 18.32 341 从上表可以看出,钻孔揭示溶洞全充填的有390个,占溶洞总数的43.58%;半充填的有164个,占溶洞总数的18.32%;无充填的有341个,占溶洞总数的38.10%。
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1g)、大冶组(T1d)灰岩中发育的溶洞以无充填为主,全充填、半充填次之;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及石炭系上统黄龙和船山组(C2h+c)以全充填为主,无充填次之,少量半充填。无充填溶洞或半充填溶洞洞壁多有灰华沉积。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硅质灰岩仅揭露1个溶洞,为全充填。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物多为棕红、棕黄、黄褐色黏性土或黏性土夹碎石。充填物状态不一,多呈软-可塑状,部分呈流塑或硬塑状;少部分溶洞充填中密的灰黄色角砾状土或碎石土。根据钻探情况,部分溶洞充填物钻探时钻具自沉或人工加压可以压下,其承载力极低。随着垂向深度的增加,
地下水交替活动减弱,岩石裂隙亦极为少见,溶洞分布也随之减少。
根据本次室内试验,软~可塑状黏性土具中等~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硬塑状黏性土具中等~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
研究表明,石炭系黄龙和船山组(C/2h+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及三叠系观音山组(T/1g)、大治组(T/1d)灰岩中的溶洞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未充填的溶洞富水性较强,半充填溶洞富水性较差,全充填的溶洞富水性最差;地下水位以下的溶洞基本处于饱水状态,溶洞空腔富水性很强。隧道开挖时应重点注意可能揭露富水含泥溶洞的突水涌泥问题。
4)溶洞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成果分析,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的高程分布规律与钻孔揭露的溶洞的高程分布规律基本吻合,场地内溶洞顶板高程大多分布在12~-20m高程段,其余高程段溶洞分布较少,表明场地灰岩中溶洞、溶隙处于武汉浅部岩溶发育带内。
结合钻探、物探探测成果分析,场地内溶洞、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多分布在基岩面以下10m范围内,溶洞、物探推测岩溶异常点总体上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
1.1.2.2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概况 1.1.2.2.1区间范围
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起止里程为右CK36+525.200~右CK38+844.100,左线长度为2314.855m,右线长度为2318.900m,在左CK38+495.955设短链4.045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在右CK37+110.000处设1号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在右CK37+700.000处设2号联络通道兼中间风井,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在右CK38+300.000处设3号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
1.1.2.2.2周边道路条件
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沿文化大道自大花岭街站向南敷设,文化大道宽约45m,双向六车道,绿化带宽约3m,辅道宽约4m。 1.1.2.2.3与既有建构筑物关系
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沿文化大道自大花岭街站向南敷设,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多为荒地和商业小区。 1.1.2.2.4地下管线
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涉及电力、电信、上水、雨污水等,管线埋深浅。现场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图,对施工范围内的管线进行复核和确认,确保管线的安全。 1.1.2.2.5地形、地貌
工程所在场地为剥蚀堆积垄岗区(长江III级地),地形有一定起伏。 1.1.2.2.6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表层为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淤泥;上部硬塑状老黏土;下部为碎石土、可~硬塑状的红黏土;底部三叠系灰岩。根据勘探成果,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报告,本区间勘察揭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覆盖层
场区覆盖层以填土层(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粘性土(黏土、淤泥质黏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层(粉质黏土、黏土夹碎石、含砾中粗砂)、第四系残坡积物(次生红黏土、黏性土、中粗砂夹灰岩碎块互层)为主。
(2)基岩
本区段基岩以三叠系地层(中风化灰岩)、二叠系地层(中风化灰岩)为主,岩面起伏总体较小。 1.1.2.2.7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场地沿线地下水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碎屑岩裂隙水和灰岩岩溶水等,上述几类地下水中,以上层滞水及岩溶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最为突出。
(1)上层滞水
分布于沿线人工填土层中或浅部暗埋原沟塘处,主要接受地表排水与大气降水的补给,上层滞水因其含水层物质成份、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不均一性而导致水量大小不一,水位不连续,无统一自由水面等特征,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标高17.50~25.00m。
(2)孔隙承压水
轨道27号沿线松散层中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Ⅱ级阶地上更新统砂土、含泥砂卵石层中承压水,含水层厚度一般2.00~6.00m,承压水位标高一般为14.00~18.00m,接受侧向补给与排泄,地下水水位年变幅一般小于I级阶地中承压水,本次勘察测得其承压水位标高为14.52m。
(3)碎屑岩裂隙水
勘察场地沿线分布有自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下第三系多种基岩,基岩裂隙水多赋存于基岩裂隙中,补给方式主要由上覆含水层下渗补给,其次为有裂隙连通性较好之基岩直接出露于周边地表水体接受地表水补给,总体而言砂岩等硬质岩呈脆性,多具张性裂隙而含少量裂隙水,而黏土岩等软岩节理、裂隙多被泥质充填而水量极贫乏。
(4)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二叠、三叠系灰岩裂隙或溶洞中,本次勘察中部分钻孔揭露的灰岩有一定的溶蚀现象,局部地段发现溶洞,洞内多被可~软塑状黏性土混碎石全充填或部分充填,溶洞、大型溶沟、溶槽发育(江夏客厅站附近AK38+200~AK38+380),钻探中存在掉钻现象,因石灰岩顶部一般有较厚的黏土隔水层,大气降水不易渗入补给地下水,以接受相邻的碎屑岩
类裂隙水补给为主,钻探过程中,漏浆现象严重,由此初步判定岩溶水水量较小。因岩溶发育受诸多因素控制,覆盖型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很复杂,因此不排除部分地段有较好的储水构造和入渗补给条件,岩溶裂水量大小及赋存运动特征有待后步详勘或岩溶专项勘察时进一步分析研究。
(5)地下水水质及腐蚀性评价
根据室内水样分析报告,同时结合线路周边环境调查(沿线无污染源)判断: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本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砼及砼中水泥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水泥混凝土结构中水泥具微腐蚀性。 1.1.2.2.8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历史记载表明,武汉市区主要是遭受外围中强震的波及影响,影响烈度多在Ⅴ度以下,最大影响烈度也小于Ⅵ度。根据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武建设字[2002]311号)文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拟建建筑物应按6度设防并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1.1.2.2.9岩溶发育特征
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纸坊线)工程岩溶专项勘察报告》(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2016.3),本区间全线范围分布可溶性三叠系石灰岩,与灰岩直接接触的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老黏性土层及残积红黏土。勘探反映溶蚀现象为强发育,大部分钻孔揭露有溶洞,部分溶洞为串珠状溶洞。本区间岩溶专项勘察钻孔总数395孔,探明溶洞536个,物探异常点678个。
通过彩色电视录像及物探电磁波CT探测,本区溶洞多以顺层面和沿
竖向溶蚀裂隙发育的竖向溶洞为主。
据钻探揭露,场地区岩溶发育类型主要有溶隙和溶洞,另外,钻探揭露及物探探测表明,岩层表面与覆盖层接触部位起伏大,推测可能为灰岩表面溶沟和溶槽较发育,多被老黏土及红黏土充填。
场地内溶隙主要发育在灰岩的上部,发育方向和强度受层面和裂隙控制,强溶蚀带一般发育深度在基岩面以下1~12m,一般为黏性土充填。
1)钻探揭露溶洞
场地灰岩钻孔数量、揭露溶洞数量、钻孔遇洞率、线岩溶率统计成果见下表。
钻孔见溶洞率、线岩溶率统计表
三叠系 地层 分布里程桩号 右DK37+085~右DK38+800(总长1715m) 右DK36+490~右DK37+085(总长595m) 钻孔总数 (孔) 303 遇洞 钻孔数 (孔) 213 溶洞 数量 (个) 441 钻孔 遇洞率 % 70.3 线溶 洞率 % 19.75 T1g T1d 92 51 95 55.43 9.8 1.1.2.2.10 岩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
1)岩溶发育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钻孔揭露的536个溶洞铅直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钻孔揭露溶洞溶洞垂直高度分布表
溶洞垂直高度(m) 溶洞个数 溶洞比例 H≤1 46 8.6% 1﹤H≦3 226 42.2% 3﹤H≦6 187 34.9% 6﹤H≦10 60 10.2% 10﹤H 17 3.2% 2)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规模
对本线路所有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高度统计分析成果见下表。
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统计表
三叠系地层 分布里程桩号 右DK37+085~右T1g T1d DK38+800(总长1715m) 右DK36+490~右DK37+085(总长595m) 129 21.68 549 32.01 异常个数 (个) 分布线密度 个/百米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结果分析,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场地内溶洞及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铅垂高度多在0.5倍隧道洞径以内,其次为铅垂高度在0.5倍至1倍的隧道洞径内,少部分铅垂高度大于1倍的隧道洞径;其中,铅垂高度小于1倍的隧道洞径占总数的80%以上,铅垂高度大于10m的特大溶洞和岩溶异常点共有17个。场地区内揭露的溶洞高度绝大多数小于0.5倍隧道洞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对溶洞洞径大于3m且距隧道顶底板及边线较近的溶洞进行重点处理。 3)溶洞填充特征
各地层中溶洞充填情况见下表。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情况统计表
全充填溶洞 地层 溶洞总数 个数 T1g T1d 合计
441 95 536 147 12 159 占% 27.4 2.2 29.7 个数 99 32 131 占% 18.5 6 24.4 个数 195 51 246 占% 36.4 9.5 45.9 半充填溶洞 无充填溶洞 如表所示,钻孔揭示溶洞全充填的有159个,占溶洞总数的29.7%;半
充填的有131个,占溶洞总数的24.4%;无充填的有246个,占溶洞总数的45.9%。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1g)、大冶组(T1d)灰岩中发育的溶洞以无充填为主,全充填、半充填次之。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物多为棕红、棕黄、黄褐色黏性土或黏性土夹碎石。充填物状态不一,多呈软-可塑状,部分呈流塑或硬塑状;少部分溶洞充填中密的灰黄色角砾状土或碎石土。根据钻探情况,部分溶洞充填物钻探时钻具自沉或人工加压可以压下,其承载力极低。随着垂向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交替活动减弱,岩石裂隙亦极为少见,溶洞分布也随之减少。
根据本次室内试验,软~可塑状黏性土具中等~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硬塑状黏性土具中等~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
研究表明,三叠系观音山组(T1g)、大治组(T1d)灰岩中的溶洞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未充填的溶洞富水性较强,半充填溶洞富水性较差,全充填的溶洞富水性最差;地下水位以下的溶洞基本处于饱水状态,溶洞空腔富水性很强。隧道开挖时应重点注意可能揭露富水含泥溶洞的突水涌泥问题。
1.1.2.3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概况 1.1.2.3.1区间范围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里程范围为右ZK39+126.100~右ZK40+783.250(左ZK39+126.100~左ZK40+783.250),右线全长1503.297m(短链153.853m),左线全长1502.298m(短链154.852m)。区间施工工法为盾构法。
1.1.2.3.2周边道路条件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沿文化大道自江夏客厅站向南敷设,文化大道宽约45m,双向六车道,绿化带宽约3m,辅道宽约4m。 1.1.2.3.3与既有建构筑物关系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沿文化大道自江夏客厅站向南敷设,,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多为荒地和商业小区。 1.1.2.3.4地下管线
沿线场地环境比较简单,涉及电力、电信、上水、雨污水等,管线埋深浅。现场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图,对施工范围内的管线进行复核和确认,确保管线的安全。 1.1.2.3.5地形、地貌
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场地沿线地势平坦,位于剥蚀堆积垅岗区(Ⅲ级阶地),地形总体坡度较缓,地表高程介于18.81m-29.30m之间,最大高差达10.49m。 1.1.2.3.6工程地质条件
(1)覆盖层
根据勘探成果,拟建场地上部由近代人工填土层、湖积和冲积淤泥、淤泥质黏土和黏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黏性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残积层)黏性土夹碎石与第四系残坡积层组成,局部灰岩分布区岩层表面覆盖有薄层红黏土。
(2)基岩
根据勘探成果,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粉砂质泥岩、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中局部分布有角砾岩、二叠系灰岩及碳质泥岩、石炭系灰岩及泥质粉砂岩和志留系板岩。 1.1.2.3.7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拟建场地范围内地表水较发育,主要分布AK38+527~AK38+597段、AK39+064~AK39+128段和AK39+300~AK40+400段,位于剥蚀垅岗区洼地,大多由中更新世末地壳上升,古云梦泽退缩而形成的残留沟、塘,水面高
程一般18.4m左右,水深1.2~1.8m不等。接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人工补给,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及人工影响明显。沟、塘地表水对工程施工影响较大,施工时建议进行抽排疏干处理。
2)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
本次勘察期间对钻孔内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分别进行了量测,综合确定沿线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等。
(1)上层滞水
赋存于沿线人工填土层中或浅部暗埋原沟、塘处,主要接受地表排水与大气降水的补给,上层滞水因其含水层物质成份、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不均一性而导致水量大小不一,水位不连续,无统一自由水面等特征,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1.3~5.4m。
(2)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
主要赋存于黏土夹碎石和残坡积土层中,补给方式主要由上覆含水层下渗补给,由于该含水层上覆土层为黏性土,渗透性差,因而该含水层水量较小,勘察期间测得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水位埋深2.9~4.2m。
(3)基岩裂隙水
勘察场地沿线分布有自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下第三系多种基岩,基岩裂隙水多赋存于中~微风化基岩裂隙中,补给方式主要由有裂隙连通性较好之基岩直接出露于周边地表水体接受地表水补给,其次为有裂隙连通性较好之基岩直接出露于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总体而言砂岩等硬质岩呈脆性,多具张性裂隙而含少量裂隙水,而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等软岩节理、裂隙多被泥质充填而水量极贫乏。基岩裂隙水与其上覆黏土夹碎石和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相通,勘察期间测得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2.3~8.9m,属于承压水。
(4)岩溶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石炭和二叠系灰岩裂隙或溶洞中,本次勘察钻孔揭露的灰岩有溶蚀现象。局部地段发现溶洞,内多被可~硬塑状黏性土混碎石充填,钻探中未见掉钻现象,因灰岩顶部一般有较厚的粘土隔水层,大气降水不易渗入补给地下水,以接受相邻的碎屑岩类裂隙水补给为主,由此初步判定岩溶裂隙水水量较小。因岩溶发育受诸多因素控制,覆盖型岩溶裂隙水补、径、排条件很复杂,初步勘察工作量有限,因此不排除部分地段有较好的储水构造和入渗补给条件,岩溶裂隙水水量大小及赋存运动特征有待后步详勘或岩溶专项勘察时进一步分析研究。由于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石炭和二叠系灰岩裂隙或溶洞中,水位埋深随溶洞和灰岩裂隙位置而变化,一般没有统一而连续的水位线或自由水面,勘察期间测得岩溶裂隙水的初见水位埋深一般为17.2~18.1m,为溶洞发育区。
(5)地下水水质及腐蚀性评价
拟建线路周边无污染源。根据室内水样分析报告,同时结合线路周边环境调查(沿线无污染源)判断: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拟建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水泥混凝土结构中的水泥具微腐蚀性。 1.1.2.3.8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历史记载表明,武汉市区主要是遭受外围中强震的波及影响,影响烈度多在Ⅴ度以下,最大影响烈度也小于Ⅵ度。根据武汉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武建设字[2002]311号)文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武汉市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拟建建筑物应按6度设防并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1.1.2.3.9岩溶发育特征
据钻探揭露,场地区岩溶发育类型主要有溶隙和溶洞,另外,钻探揭露及物探探测表明,岩层表面与覆盖层接触部位起伏大,推测可能为灰岩表面溶沟和溶槽较发育,多被老黏土及红黏土充填。
场地内溶隙主要发育在灰岩的上部,发育方向和强度受层面和裂隙控制,强溶蚀带一般发育深度在基岩面以下1~12m,一般为黏性土充填。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成果分析,场地区内的岩溶形态主要有溶隙、溶洞及灰岩表面的溶沟和溶槽等。各地层岩溶发育程度从观音山组(T1g)→栖霞组(P1q)→黄龙和船山组(C2h+c)→大冶组(T1d)→孤峰组(P1g)逐渐减弱。
1.1.2.3.10岩溶发育规模及充填特征
1)溶洞发育规模
本区间共钻孔29个,遇洞钻孔数19个,溶洞数量46个,钻孔见洞隙率65.52%,线岩溶率为20.35%。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55个。
其中,溶洞垂直高度小于5.0m的共37个,占总数的80%,溶洞垂直高度大于5.0m的共9个,占总数的20%;溶洞位于区间隧道底板6m线以上的共19个,占总数的41%,溶洞位于区间隧道底板6m线以下的共27个,占总数的59%。
从上述分析表明钻探揭露可溶岩中岩溶形态以溶隙型溶洞为主,多较短小;另溶洞整体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三叠系下统观音山组(T1g)及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石炭系上统黄龙和船山组(C2h+c)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硅质灰岩。
结合钻探、物探CT探测结果分析,场地内溶洞及物探CT推测岩溶异常点铅垂高度多在0.5倍隧道洞径以内,其次为铅垂高度在0.5倍至1
倍的隧道洞径内,少部分铅垂高度大于1倍的隧道洞径;其中,铅垂高度小于1倍的隧道洞径占总数的80%以上,铅垂高度大于10m的特大溶洞和岩溶异常点共有51个。场地区内揭露的溶洞高度绝大多数小于0.5倍隧道洞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对溶洞洞径大于3m且距隧道顶底板及边线较近的溶洞进行重点处理。
2)溶洞充填特征
本区间钻孔揭示全充填溶洞13个,占溶洞总数的28%;半充填溶洞13个,占溶洞总数的28%;无充填溶洞20个,占溶洞总数的44%。
一般浅部溶洞多为全充填,无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相对较少,埋深较大的溶洞多为无充填。
钻孔揭示溶洞充填物多为棕红、棕黄、黄褐色黏性土或黏性土夹碎石。充填物状态不一,多呈软-可塑状,部分呈流塑或硬塑状;少部分溶洞充填中密的灰黄色角砾状土或碎石土。根据钻探情况,部分溶洞充填物钻探时钻具自沉或人工加压可以压下,其承载力极低。随着垂向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交替活动减弱,岩石裂隙亦极为少见,溶洞分布也随之减少。
研究表明,石炭系黄龙和船山组(C2h+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及三叠系观音山组(T1g)、大治组(T1d)灰岩中的溶洞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未充填的溶洞富水性较强,半充填溶洞富水性较差,全充填的溶洞富水性最差;地下水位以下的溶洞基本处于饱水状态,溶洞空腔富水性很强。隧道开挖时应重点注意可能揭露富水含泥溶洞的突水涌泥问题。
1.1.2.3.11岩溶地质分段评价
根据隧道沿线场地地质结构、岩性特征、岩溶发育程度、隧道底板距基岩面的距离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对区间隧道进行岩溶地质分段评价。
1)第一段(JTR1/JTL1):右DK40+595~右DK40+630段(左DK40+590~左DK40+640段)
本段地铁隧道左线长50m,右线长35m,全长85m,坡率为14.268‰。左线底板标高3.487~4.134m,相应底板埋深16.99~17.52m,顶板标高9.787~10.434m,相应顶板埋深10.69~10.22m;右线底板标高3.551~4.004m,相应底板埋深17.81~18.09m,顶板标高9.851~10.304m,相应顶板埋深10.51~10.79m。
场地沿线地形略有起伏,地面标高20.80~22.00m。
该区间隧洞上部地层主要为1-1杂填土、1-2素填土、10-1黏土,少量10-4黏土夹碎石,下部岩层主要为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以及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岩溶地面塌陷。
本段隧道底板多位于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中,一般位于基岩面以下1.88~7.46m范围内;洞身段多位于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局部位于10-1黏土以及10-4黏土夹碎石中。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本段土层围岩级别为Ⅴ~Ⅵ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Ⅲ级;岩石围岩级别为Ⅲ~Ⅳ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Ⅳ~Ⅴ级。
本段共施工3个钻孔,利用初详勘钻孔3个,其中揭露可溶岩钻孔4个,揭露到溶洞2个,钻孔遇洞率为25.00%,线岩溶率约为14.71%,洞高0.80~7.10m。经物探探测解译为溶洞的异常点3个,异常点高0.80~7.30m,长0.90~5.80m。。岩溶中等程度发育。
与地铁隧道关系较密切且需处理的溶洞和岩溶异常点见下表。
由表可知,与地铁隧道关系密切且需处理的溶洞和岩溶异常点有2个,均位于隧道底板以下一倍洞径以外,但考虑到溶洞规模较大,建议对上述表格所列的溶洞及岩溶异常点进行工程处理。
江谭区间JTR1(JTL1)段建议处理的溶洞情况一览表
溶洞顶/溶洞钻孔编号/底板标高垂高分布桩号 (m) (m) 对应物探岩溶溶洞与地铁隧道关系 异常点编号 水平距右隧道隧道底左边墙4.89m;板下YC770 距左隧道右边7.26m 墙2.89m 可能 破坏形式 岩溶地基塌陷 充填情况 JT-K1 半充填红棕/右-3.33/ 色软-流塑状7.10 DK40+624.3-10.43 含碎石黏性8 土 江谭区间JTR1(JTL1)段建议处理的岩溶异常点情况一览表
异常点编号及分布桩号 YC770/左DK40+623~左DK40+628 物探异常区大铅直 高程 小 高度范围(m) (长×宽,单位:(m) m) -3.20~7.30 -10.50 物探异常区域 与地铁隧道关系 可能 破坏形式 距左线隧道右边墙0.54m、距右线隧道左边墙3.77m;岩溶地基5.79×1.47 位于左右线隧道底板下塌陷 7.10m 江谭区间JTR2(JTL2)段建议处理的溶洞情况一览表
溶洞 对应物探钻孔编号/ 溶洞顶/底垂高充填情况 溶洞与地铁隧道关系 岩溶异常分布桩号 板标高(m) (m) 点编号 JT-K5 左线隧道水平距左隧道左/左0.69/-0.51 1.20 无充填 底板下YC750 边墙1.99m DK40+653.06 3.61m 水平距右隧道左JT-K7 全充填红棕边墙6.16m;距左隧道底板/右2.97/1.17 1.80 色可-软塑状YC772 隧道右边墙下1.46m DK40+662.99 黏性土 2.46m 半充填红棕左线隧道1.83/0.73 1.10 色可塑状黏底板下JT-K8 性土 水平距左隧道左2.72m /左YC755 边墙2.12m 左线隧道全充填红棕DK40+672.35 -0.07/-1.01.00 色可塑状黏底板下7 性土 4.62m 可能 破坏形式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溶洞 对应物探可能 钻孔编号/ 溶洞顶/底垂高充填情况 溶洞与地铁隧道关系 岩溶异常破坏形分布桩号 板标高(m) (m) 点编号 式 JT-K9 水平距右隧右线隧道/右0.37/ 岩溶地0.40 无充填 道右边墙底板下YC784 DK40+671.5-0.03 基塌陷 2.39m 4.18m 9 左线隧道2.62/ 岩溶地2.90 无充填 底板下YC760 JT-K11 -0.28 基塌陷 水平距左隧2.18m /左道左边墙DK40+691.5左线隧道2.87m -1.18/ 岩溶地5 3.60 无充填 底板下 -4.78 基塌陷 5.98m 侧壁坍全充填红棕5.68/ 右线隧道塌,伴1.80 色硬塑状黏YC788 JT-K12 3.88 洞身段 突水、水平距右隧性土 /右涌泥 道右边墙DK40+691.80.44m 半充填红棕右线隧道3 3.48/ 岩溶地2.10 色可塑状含底板下YC789 1.38 基塌陷 碎石黏性土 1.33m JT-K20 水平距左隧右线隧道/右1.10/ 岩溶地8.40 无充填 道左边墙底板下YC766 DK40+752.1-7.30 基塌陷 0.46m 3.91m 6 全充填红棕右线隧道3.92/ 岩溶地1.90 色软塑状黏底板下YC797 JT-K21 2.02 基塌陷 水平距右隧性土 0.88m /右道右边墙DK40+753.4半充填软-右线隧道0.71m -4.08/ 岩溶地5 8.80 流塑状黏性底板下YC798 -12.88 基塌陷 土 8.88m 2)第二段(JTR2/JTL2):右DK40+630~右DK40+757段(左DK40+640~左DK40+765段)
本段地铁隧道左线长125m,右线长127m,全长252m,坡率为2.000‰~14.268‰。左线底板标高4.134~4.780m,相应底板埋深16.99~17.00m,顶板标高10.434~10.080m,相应顶板埋深10.69~10.70m;右线底板标高4.004~4.796m,相应底板埋深16.73~17.81m,顶板标高10.304~10.096m,相应顶板埋深10.43~10.51m。
场地沿线地形较平缓,地面标高21.00~21.90m。
该区间隧洞上部地层主要为1-1杂填土、1-2素填土、10-1黏土、10-4黏土夹碎石、13-2-1红黏土,少量13-2-2及13-2-3红黏土,下部岩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由于局部分布有13-2-2以及13-2-3红黏土,存在岩溶地面塌陷问题,建议对相应区段土岩结合面进行注浆加固。
本段隧道底板多位于土岩结合面附近,一般位于基岩面以上2.33m到基岩面以下2.12m之间;洞身段多位于10-4黏土夹碎石以及13-2-1红黏土中,局部位于10-1黏土、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中。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本段土层围岩级别为Ⅴ~Ⅵ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Ⅲ级,岩石围岩级别为Ⅱ~Ⅲ级,岩石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Ⅴ~Ⅵ级。
本段钻孔共揭露大小溶洞43个,钻孔遇洞率89.47%,线岩溶率约为24.79%,溶洞高约0.40~20.10m,岩溶形态以溶隙型溶洞为主,局部为管道状溶洞,多为全充填、无充填,少量半充填;经物探解释为溶洞的异常点49个,异常点高0.70~19.40m,长0.38~10.05m。岩溶中等程度~强烈发育。
与地铁隧道关系密切且需处理的溶洞和岩溶异常点有30个,其中位于隧道底板以下一倍洞径范围内的溶洞及异常点有28个,存在地基稳定问题;位于隧道顶板以上及洞身的溶洞及异常点有2个,可能引起突水、涌泥问题。建议对上述表格所列的隧道影响范围内的溶洞及岩溶异常点进行工程处理。
本段隧道底板多位于土岩结合面附近,基岩面起伏较大,局部区段隧道底板下分布有可-软塑红黏土,地基软硬不均,存在不均匀地基问题。盾构机施工时,运行姿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在施工中应予重视。建议对基岩面附近软--可塑状红黏土或黏性土进行加固处理。
3) 第三段(JTR3/JTL3):右DK40+757~右DK40+800段(左DK40+765~
左DK40+800段)
本段地铁隧道左线长15m,右线长23m,全长38m,坡率为2.000‰。左线底板标高4.710~4.780m,相应底板埋深17.00~17.42m,顶板标高10.010~10.080m,相应顶板埋深4.12~10.70m;右线底板标高4.710~4.796m,相应底板埋深16.73~17.18m,顶板标高10.010~10.096m,相应顶板埋深3.88~10.43m。
场地沿线地形平坦,地面标高21.50~21.70m。
该区间隧洞上部地层主要为1-1杂填土、1-2素填土、10-1黏土、10-4黏土夹碎石、13-2-1红黏土,少量13-2-3红黏土,下部岩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由于局部分布有13-2-3红黏土,存在岩溶地面塌陷问题,建议对相应区段土岩结合面进行注浆加固。
本段隧道底板多位于土岩结合面附近,一般位于基岩面以上2.33m到基岩面以下2.12m之间;洞身段多位于10-4黏土夹碎石以及13-2-1红黏土中,局部位于10-1黏土、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中。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本段土层围岩级别为Ⅴ~Ⅵ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Ⅲ级,岩石围岩级别为Ⅱ~Ⅲ级,岩石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Ⅴ~Ⅵ级。
本段钻孔共揭露大小溶洞1个,钻孔遇洞率16.67%,线岩溶率约2.32%,溶洞高3.60m;经物探解释为溶洞的异常点3个,异常点高2.60~10.30m,长2.00~7.80m。岩溶弱~中等发育。
与地铁隧道关系密切且需处理的溶洞和岩溶异常点共2个,均位于隧道底板以下一倍洞径范围内,存在地基稳定问题。建议对上述表格所列的隧道影响范围内的溶洞及岩溶异常点进行工程处理。
本段隧道底板多位于土岩结合面附近,基岩面起伏较大,局部区段隧道底板下分布有可-软塑红黏土,地基软硬不均,存在不均匀地基问题。
盾构机施工时,运行姿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在施工中应予重视。建议对基岩面附近软--可塑状红黏土或黏性土进行加固处理。
江谭区间JTR2(JTL2)段建议处理的岩溶异常点情况一览表
物探异常区大铅直 异常点编号 高程 小 高度分布桩号 范围(m) (长×宽,单(m) 位:m) YC750/左0.70~DK40+653~左1.20 1.02×0.67 -0.50 DK40+654 YC755/左1.80~DK40+670~左3.80 6.42×1.00 -2.00 DK40+676 YC760/左2.80~DK40+688~左7.60 5.62×2.55 -4.80 DK40+694 YC762/左3.90~DK40+706~左3.00 1.74×0.84 0.90 DK40+708 YC766/左2.00~DK40+749~左9.40 3.84×1.29 -7.40 DK40+753 YC772/左3.00~DK40+662~左1.80 3.30×0.79 1.20 DK40+663 YC773/左3.70~DK40+700~左2.50 1.30×1.16 1.20 DK40+702 YC774/左-0.20~DK40+700~左3.70 4.06×1.22 -3.90 DK40+703 YC777/左4.20~10.2DK40+740~左4.96×3.32 -6.00 0 DK40+745 YC784/右0.70~DK40+671~右0.90 0.47×0.38 -0.20 DK40+672 YC788/右DK40+690~右DK40+693 5.70~2.20 3.50 2.05×0.96 可能 物探异常区域与地铁隧道关系 破坏形式 岩溶距左线隧道左边墙1.44m;位于地基左线隧道底板下3.40m 塌陷 岩溶位于左线隧道左边墙上;位于左地基线隧道底板下2.50m 塌陷 岩溶距左线隧道左边墙2.06m;位于地基左线隧道底板下1.40m 塌陷 岩溶距左线隧道左边墙0.21m;位于地基左线隧道底板下0.70m 塌陷 岩溶位于左线隧道左边墙上;位于左地基线隧道底板下2.60m 塌陷 距左线隧道右边墙2.05m、距右岩溶线隧道左边墙3.87m;位于左、地基右线隧道底板下1.40m 塌陷 距右线隧道左边墙2.58m、距左岩溶线隧道右边墙5.03m;位于左、地基右线隧道底板下1.20m 塌陷 距左线隧道右边墙2.08m、距右岩溶线隧道左边墙4.26m;位于左、地基右线隧道底板下5.10m 塌陷 位于左线隧道右边墙上及距右岩溶线隧道左边墙5.12m;位于左、地基右线隧道底板下0.60m 塌陷 岩溶距右线隧道右边墙2.15m;位于地基右线隧道底板下3.80m 塌陷 位于右线隧道右边墙上,右线隧突水道洞身段 涌泥 江谭区间JTR2(JTL2)段建议处理的岩溶异常点情况一览表(续表)
物探异常区铅直 异常点编号 高程 大小 高度物探异常区域与地铁隧道关系 分布桩号 范围(m) (长×宽,单(m) 位:m) YC789/右2.00~位于右线隧道右边墙上;位于右线DK40+691~右0.90 1.10×0.49 1.10 隧道底板下2.70m DK40+693 YC790/右-0.40~位于右线隧道右边墙上;位于右线DK40+688~右4.90 4.19×1.32 -5.30 隧道底板下5.10m DK40+692 YC793/右0.60~位于右线隧道右边墙上;位于右线DK40+712~右5.90 5.10×2.92 -5.30 隧道底板下6.20m DK40+716 YC796/右2.00~距右线隧道右边墙1.41m;位于右DK40+731~右6.40 2.85×1.52 -4.40 线隧道底板下2.60m DK40+734 YC797/右2.00~位于右线隧道右边墙上;位于右线DK40+752~右0.90 4.01×1.22 1.10 隧道底板下0.90m DK40+756 YC800/左位于左线隧道左边墙上及局部在-1.90~DK40+628~左1.70 9.05×2.94 左线隧道内;位于左线隧道底板下-3.60 DK40+630 5.70m YC803/右3.70~距右线隧道右边墙1.41m;位于右DK40+784~右2.40 3.70×1.24 1.30 线隧道底板下1.00m DK40+786 可能 破坏形式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岩溶地基塌陷 1.2 岩溶处理原则与方法 1.2.1岩溶处理的目的
1)满足永久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要求
溶隙和溶洞填充物性质软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受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洞体坍塌现象。通过对洞体充填物的加固处理,提高其自身强度,从而提高洞体的稳定性,降低洞体坍塌而引起的地层塌陷,减小变形缝处的差异沉降。
2)降低施工期间突水事件发生的机率
本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而岩溶水属承压水系,随着施工期间隧道的掘进,岩溶承压水可能造成掌子面突水事件的发生。
1.2.2岩溶处理的原则
根据本区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岩溶处理经验,以及有关规范规程建议,处理原则如下:
1)处理范围:地铁隧道底以下岩层6m(土层8m),隧道结构外轮廓两侧3m范围之内的未填充、半充填或全充填(充填物强度较底的)溶洞,必须进行岩溶处理。对高风险区内的溶洞自地面进行注浆为主的充填处理;对高风险区内的物探异常区进行钻孔验证,若发现溶洞,则按照相应原则处理,若没有发现溶洞,则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对钻孔进行充填加固和封孔。
2)凡是施工期间土层中钻孔出现掉钻等异常现象,必须做好记录并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施工期间发现的溶洞按照以上原则办理,遇到溶洞洞径大于6m的特大型溶洞时,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处理方案。 1.2.3溶洞、异常区处理的方法
1)对于钻孔揭示岩溶洞穴高度不大于1m且无填充溶洞和半填充溶洞,以及全填充溶洞(充填物强度较低的)均直接采用纯水泥浆进行静压式注浆。
2)对于钻孔揭示岩溶洞穴高度1~3m且无填充溶洞和半填充溶洞,注浆一般采用间歇式静压注浆。第一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注浆时间控制在20min,间歇6h后再灌第二次,第二次注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浓浆,若在20min内仍不起压,停止注浆,间歇6h后再灌第三次,依次类推,直到终孔为止。必要时,可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中适当添加速 凝剂。
3)对于溶洞高度3~6m无填充溶洞和半填充溶洞,可考虑先投碎石(5~10mm),后采用注浆加固的方法。投碎石处理时在原钻孔附近(约0.6m)补钻四个投石孔(或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投石孔数量),投石孔可相互作为出气孔。投石后,注浆加固的方法见后面的全充填处理方法。投石管建议
采用钢套管,投石孔的大小也可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整,达到填石目的即可。
4)对于溶洞高度大于6m的特大型无填充溶洞,需上报监理工程师,并经设计单位认可后,确定具体处理方案。
5)物探(CT)异常区加固处理方法
对异常区进行钻孔验证,若发现存在溶洞则根据溶洞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加固方法;若没有发现溶洞,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对钻孔进行填充加固和封孔。
1.2.4隐伏岩溶稳定性分析评价
影响洞穴顶板稳定性的主要四个因素为顶板的完整度、洞顶形态(成拱状况)、顶板厚度和建筑物跨过溶洞的长度。以未成拱的水平顶板受力最不利。当洞顶板完整时,取水平顶板的厚度h与跨长L之比为最小者,作为评价完整顶板安全厚度的临界值。国内不同研究资料对安全厚跨比提出了不同的经验值,一般为0.5~0.78(区间隧道),大于此值的顶板评价是安全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于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①当洞体较小,基础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②顶板岩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的跨度时(即厚跨比>1.0),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2.5红粘土处理方法
当隧道底板位于(13-2-2)(标贯值N≤5的深凹槽内的)、(13-2-3)红黏土层或底板下部存在红黏土深槽时,可采用?800高压旋喷桩方式加固地层,防止黏土流失导致地层塌陷,高压旋喷桩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9~1.1,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25%;对(13-2-1)硬塑状态红黏土可不做处理。为防止后期地铁运营过程中发生红黏土流失导致隧道沉
降等风险,对红黏土地段采取隧道(双线)两侧施作素桩隔离防护桩。
具体处理措施详见设计图纸。
第二章 工程总体部署及施工方案
2.1总体工程目标 2.1.1工程质量目标
工程质量目标为各单项工程合格率100%,确保达到合格目标。质量未达标违约金为合同价款的5%。 2.1.2工程进度目标
本标段总工期100日历天,误期赔偿费标准为10000元/天,误期赔偿费的最高限额为合同价格的5%。 2.1.3安全生产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为合格,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评选要求,达不到罚款合同总价的1%,同时在施工现场必须实现”六无”目标:
①无因工死亡事故,年重伤率不大于万分之二;
②无拆迁工程事故和设备安装工程重伤以上(含重伤)事故; ③无触电、物体打击、高空坠落等事故;
④无重大机电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及火灾事故;
⑤无因施工造成地表沉陷及由此导致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用电中断、各种水管漏水、煤气泄漏爆炸等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⑥无集体中毒事故。 2.1.4文明施工目标
文明施工目标为合格,达到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的评选要求,达不到罚款合同总价的1%。 2.1.5环境保护目标
实施环保施工,严格控制环境因素,确保施工噪音、粉尘不超过国家
及武汉市规定标准,废气、废水(液)、废弃物按行业标准处理。 2.1.6内外关系协调的目标
做好内外关系协调,结合工程情况充分发挥项目优势,主动争取各方的支持与配合。做到施工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 2.1.7内业管理目标
技术管理责任明确,技术档案管理微机化,确保内业资料完备、及时、美观、先进和符合各方要求;做到工程竣工验收完,竣工资料交付完。 2.2施工组织机构及工区安排 2.2.1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如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委派资质审查中确定的主要管理人员或其他符合资质要求的管理人员和抽调专业施工队伍,组建“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处理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统筹组织管理专项工作、技术、生产、材料、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统筹控制工程质量和进度,分配工程资金。
项目经理部由工程技术部、工程安保部、计划财务部、物资设备部、试验室等职能部门组成。设备安装阶段成立专门的安装管理机构,负责本标段的设备安装管理及与其它标段的接口管理。
根据本工程施工内容和总体施工安排,项目部下设钻探作业队、注浆作业队、旋挖作业队、高压旋喷作业队、道路施工作业队等四种专业施工队,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2.2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1)项目经理部经理
(1)负责领导和管理项目经理部开展工作,主持编制项目管理方案,确定项目管理的组织与方针,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等全面负责,满足合同的各项要求。
(2)确定项目经理部管理组织机构的构成并配备人员,制定项目经理部的规章制度,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全面组织本工程的施工及环境监测、科研等项目的开展和协调工作。
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处理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 安全项目 副经理 生产项目 副经理 项目总 工程师 工程技术部 物 质设 备 部 管线核查组 道路破除队 文明施工队 岩溶钻孔组 岩 溶 注浆 组 岩溶投石组 高压旋喷组 素混凝土桩队 道路修复队 安全保卫部 财务部 综合办公室 项目总 经济师 项目总 会计师 质检部 试验室 测量队 外协组 文明组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图 (3)接受业主、监理、上级、社会各方面的指导与检查,并全面负责。
(4)与业主及监理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期或提前完工,确保业主的利益。
(5)主动积极处理好与项目部所在地政府部门的关系,确保当地政
府部门的利益,促使本项目成为文明工地。
(6)领导项目经理部的副经理、总工程师和各业务部开展施工的业务工作,对项目经理部的建立、完善、实施和保持具有决策权及责任。
2)项目经理部安全副经理、生产副经理
(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全面组织本工程的现场施工活动,负责工程总体部署,总体计划的管理,协调各部门关系,合理组织生产。
(2)参与制定贯彻项目经理部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并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3)负责工程组织、管理、安全生产,符合施工方案的实施要求。 (4)负责工程的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和分供方的评审工作。 (5)负责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生产活动,加强对职工的环保意识教育,负责建立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组织体系。
(6)负责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确保本工程达到“文明工地”称号。 (7)负责对项目经理部的计划进度、实际进度进行调控,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8)负责最终交付后的服务管理工作。 (9)负责专项工作的组织工作。 3)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
(1)负责制定、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特殊技术方案及不合格品的处置,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2)对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负全面技术责任。
(3)组织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技术管理的规定,施工技术规程、规范,质量标准。
(4)组织实施科研单位提出的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项目,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5)负责技术培训工作。 4)项目总经济师
(1)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参与制定、贯彻项目管理方针目标,对成本会计、出纳等工作进行总体监控。
(2)负责项目合同管理及分包商的资格审查及招标程序的实施,对合同谈判、合同签定及合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3)管理工程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
(4)分析、预测工程总成本及阶段成本,确保工程项目的资金合理流转,对工程各类费用进行审核。
(5)对工程项目的劳资状况进行管理。 5)项目总会计师
(1)在进行经营决策和经营计划安排时,对质量方针、目标管理的经济效益负责,为项目质量体系运行提供资金保证。 (2)参与工程的投标和合同评审工作。
(3)参与工程合格分供方的评价、选择、控制工作。
(4)负责工程成本管理及对外经济结算工作,负责工程预决算工作。 6)质检部
(1)负责贯彻执行有关质量管理的法令、法规和制度,对在施工过程实施全过程控制、检查和监督工作。监督检查《质量计划》在工程实施过程的情况。
(2)严格控制无质保资料证明和不符合技术规范指标的材料、设备投入施工,对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3)按ISO19001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
(4)负责对分部分项工程及最终产品的检验,并参与质量的评定工作,独立行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监督权。
(5)监督专业分包施工队,认真执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法规制度的实施。
(6)强化施工现场的环保意识,积极作好砼浇筑及夜间连续施工等对城市环保有影响的工程的有效防护措施。
(7)参加对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作好记录并检查落实整改情况。 7)技术部
(1)负责项目有关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组织图纸会审与交底。 (2)指导编制审定重点部位的施工方案,特殊工序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
(3)监督检查《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中的实施过程,负责工程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实施管理及项目科研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4)负责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 (5)负责对工程竣工资料的审核,组卷。
(6)负责组织对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并监督实施和落实工作。
(7)负责工程测量的交桩、放线、复核等,严格按照图纸及相关精度要求实施。
(8)负责工程量测监控,反馈真实信息。
(9)完成测量内业资料的编制,保存测量记录,并且负责项目竣工测量。
(10)负责测量仪器的保管工作,并保证未经检验的仪器不在本项目中使用。
(11)在项目副经理的领导下,负责施工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条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 (12)负责项目工程的年、月、季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对施工实施
动态管理,落实项目进展的进度计划,并随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安排,以保证总进度计划的落实。 (13)负责工程量的统计报表工作。
(14)负责对专业分包方施工能力评价的信息汇报,及对专业分包方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15)负责竣工验收、竣工资料的审查上报和保修期的施工服务工作。 8)安保部
(1)负责整个工程安全,文明生产工作。
(2)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定时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 (3)负责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 (4)负责制定实施重要工序安全施工措施,制定机械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措施。
(5)负责现场保卫工作,制定保卫制度。
(6)贯彻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9)物资设备部
(1)负责施工所需主要材料及其他材料的采购、供应、管理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质量证明。
(2)负责施工过程材料和周转料调配,顾客提供产品的验证和对项目部现场材料管理进行检查。
(3)负责对材料的标识管理和搬运、储运工作。 (4)负责机械设备的进厂、出厂控制及使用过程的管理。 (5)组织搞好物资储备,确保节假日物资供应。 10)计划财务部
(1)负责财务管理和全面核算,作好成本分析计算,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依据。
(2)作好成本管理,加强经济合算,严格资金管理和有效使用。 (3)根据项目工程的预、结算,进行工程款的收取与支出。 11)综合办公室
(1)负责作好项目经理部的人事行政管理工作。
(2)确定项目经理部内部管理流程,制定各自的岗位责任制。 (3)主管公文收发、归档工作,负责各种文件资料运营状况的综合管理。
(4)作好对外的联络工作,负责用户来信、来访的接待与处置工作。 (5)负责行政后勤全面工作。
(6)负责生活用煤、水、电、气等管理工作。 (7)搞好环境卫生、绿化和综合治理工作。 (8)负责职工食堂管理,丰富职工伙食。 (9)负责职工宿舍及办公室、会议室的管理工作。 (10)搞好环境卫生、绿化和综合治理工作。 (11)负责职工食堂管理,丰富职工伙食。 (12)负责职工宿舍及办公室、会议室的管理工作。 (13)负责本工程专项工作的对外协调工作。 2.2.3总体施工组织安排及流程
本次招标范围为武汉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新路村站~大花岭街站区间、大花岭街站~江夏客厅站区间、江夏客厅站~谭鑫培公园站区间范围内的岩溶和红粘土处理。
根据设计图纸,本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线探查、围挡围护、测量放线、溶洞钻孔及注浆、高压旋喷桩、道路破除、钻孔灌注桩及道路恢复。 2.2.4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和保证措施 2.2.4.1施工期间交通疏解规划原则
车流交通疏解必须做到安全、合理、可行,以保证车流组织的顺畅有序,合理安排区域车流,确保安全畅通,减少区域内的交通对城市赶到的冲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统盘考虑,动态与静态交通相协调,近远期方案相兼顾。
钻孔及碎石回填 溶洞钻孔及注浆 钻孔隔离桩施工 围挡拆除 测量放线 交通疏解 管线探查
道路修复 恢复交通 旋喷桩施工 道路破除 本项目总体工作流程图
2.2.4.1.1交通疏解总体构想
简化交通疏解,合理平衡疏导车流,通过道路断面的处理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人车分流,机非分流,分清道路功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组织好区域交通,保证干道交通,疏解节点交通,提高道路总体通行能力。
2.2.4.1.2 保证交通畅通的施工技术措施
(1)在本工程影响交通的施工段施工前,将预先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进行联系协调,事先进行临时改道,并取得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后再进行施工,施工时专人进行交通管理协调工作,以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对通行车辆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交通的安全,以尽量减小对市政道路交通的影响作为交通疏解的前提。
(2)施工前预先准备好施工围挡,将施工区域与机动车、非机动车道相隔离,并在施工路段的两端竖立正在施工的警告标志,标志制作醒目
鲜明,夜晚架设照明灯和红灯。
(3)在整个施工过程前,首先将绘制施工阶段时的交通流向疏导图,并取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再组织施工,然后将在施工过程中分别绘制施工区域内临时拓宽和临时改道的交通疏导图。
(4)对位于道路处的施工段的两端竖立显示正在施工的警告标志,标志制作鲜明、醒目,标志上注明施工路段的距离、改道的箭头方向,以防车辆无意进入施工路段。
(5)通车路段的路面由专人每天清扫干净,防止车辆碾飞土石伤人或雨后泥泞影响交通。
(6)在车辆驶出(入)前方应设置指示方向和减速慢行的标志。 (7)在居民点附近开挖沟槽时,将设置护栏和搭设跳板供行人通过,并在夜间设置照明灯和警示红灯。 2.2.4.2.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
成立交通疏解小组,由项目副经理任组长,责任到人,负责整个施工过程的交通疏解工作。施工前结合现场实际调查,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合理安排,统筹考虑,尽量缩短占地时间,减少占用范围,并制定出落实措施。根据建设、交警部门及市政管理部门要求并结合现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疏解方案,并向交警部门和市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严格按照交通疏解方案实施,制定交通疏解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派专人值班协作指挥交通。施工运输选择在交通流量少的时段,减少施工对正常交通的影响。施工作业完成后,及时对交通设施进行恢复。具体交通疏解方案详见附图(6)场地交通疏解图。 2.3 施工期间的管线搬迁和保护方案 2.3.1 管线迁移、规划原则
(1)因站台开挖时为了保证交通和控制施工场地,均采用分期施工,
管线迁改尽量做到减少搬迁次数。
(2)兼顾考虑避开施工围挡、交通疏解、施工临时设施搭建的用地。 (3)各管线兼顾施工临时接驳的需求。 (4)永久迁移的管道尽量少占用地块用地。 (5)需要迁回的管线基本位于地下结构顶板之上。
(6)跨越出入口涉及的现有管线原则上尽可能采取悬吊、套管等保护措施,不搬迁。
(7)大口径的污水干管和给水干管,尽可能做到一次迁改到位,减少重复投资,回迁的管线兼顾考虑轻轨运行的需求。
(8)强电、弱电管线有条件一次迁改到位的考虑埋地铺设,需多次迁改的,则采取架空方式临时过渡。
(9)各站点施工时路灯管线均可临时废除,另外根据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布置临时交通控制系统和照明系统。 2.3.2 管线保护施工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
(1)保护管线根据“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在施工期间及工程范围内对各类地下管线保护工作全面负责。
(2)施工前按业主、设计提供的具有纵横断面的公用事业管线分布图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组织有关人员现场踏勘,掌握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初步确定各类管线对施工的影响及采取的施工方案。
(3)开工前与各相关管线单位联系,召开公用管线单位施工配合会,提出要求管线监护的书面申请,做好管线交底工作。
(4)对原有地下管线位置不明的,由各管线单位书面提供管线位置的有关资料,并提出保护管线的安全要求。
(5)施工中由工地负责人填写“管线交底卡”,向操作班组、操作
人员作详细交底。
(6)原有地下管线两侧净距各一米范围内所形成的两平行线之间的区域为保护区,禁止用机械挖掘。
(7)在重要管线或管线复杂路段派专人负责管线监护工作,并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派人到现场监护。
(8)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有异常现象或管位有差异可能对地下管线的安全和维修产生影响时,立即停止施工,同时与相关管线单位联系,落实保护管线的安全措施后方可连续施工。
(9)施工中发现不明管线立即报告业主,并会同相关管线单位专业人员实地鉴定,确定相关施工方法和处理办法。
(10)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判断管线确切位置,在钻探、注浆、高压旋喷和桩基施工前,为摸情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必要时人工开挖探查。
(11)人工开挖探查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人员,并要求管线监护人员在现场具体指导。开挖样洞尽可能采用各类手工具进行作业,确保管线安全。
(12)原管线拆除后留下的孔洞,用素土分皮回填,并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13)原有地下管线两侧净距各一米范围内所形成的两平行线之间的区域为保护区,禁止用机械挖掘。
(14)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有异常现象或管位有差异对地下管线的安全和维修产生影响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同时与相关管线单位联系,落实保护管线的安全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15)施工中发现不明管线应及时报告业主,并会同相关管线单位专业人员实地鉴定确定相关施工方法和处理办法,不准擅自处理。
(16)原管线拆除后留下的孔洞,用素土回填,并对地基进行加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