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逐渐激烈,承担着巨大压力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愈加突出。而情绪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人格子系统相联系,实现情绪和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不良情绪行为的研究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是研究和解决大学生人群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研究的最终任务是将一部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应的心理学问题,并希望通过对医疗实际课题的探讨推动与之对应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对不良情绪行为的研究也将为医学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因此本文根据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与方法,结合相应的调查数据探索、解密,阐述了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及临床表现。通过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进一步探讨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及其ABCD理论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研究理论中的内容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绪发展理论;情绪行为疗法;ABC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pace of life, the c
ompetition has intensified, bear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 in the school, life, emotion, employment and more significant mountains of oppressi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e mood contains neuro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ression of three subsystems, which interact and outside the system and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ssociated subsystems such as personality, emotions and other systems to achieve interaction. Adverse emotional behavior of both psychology and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nd solve the college crowd in health or illness, as well as the two mutu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ultimate task is part of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used in medical practice, explore and solve the medical field in the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hopes to explore the topic of medical actual push the corresponding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psychology . While negative emotions will also study the behavior of the theory of medical research, clinical practice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method of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measures.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vey data exploration, decryption, elaborated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state college factor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rough bad mood Anxiety Depression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its ABCD theor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spects of college applic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Wishing to study the contents of the correct theor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ental help.
Key wor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ory;Emotive behavior therapy;ABC theory
引 言
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那就是互联网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动了知识的高速度更新,技术的高淘汰率。而对于我们来说面临着学习方式的大革命、大更新。在面对如此大的心理压力与挑战的情况下,心理疾病与情绪异常所引起的刑事与非刑事的犯罪正在年轻化。在众多心理问题中抑郁、焦虑的病症拥有更为广大的发病率。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或者抑郁情绪后就会产生相应病感,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这一系列的认识有助于对病人更为全面的了解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现代医学以往过分强调个体躯体的健康和疾病,较少注意心理的健康和疾病。
可以说,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进入社会的青年人都处于一种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定的抑郁或者焦虑的问题。所以运用情绪调控分析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引导和治疗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并且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完成从学生身份到社会成员之间角色的转换,还要逐渐承担起自己、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现在预防抑郁和焦虑情绪已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身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研究的目的
治疗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在大学阶段认清并改变导致情绪和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的理性信念,也就是要青少年学会接受现实不过分苛求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更加充分的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获得更快乐的人生。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人情绪认知,情绪控制等,来适当驾驭情绪,了解心理引导调节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 结合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结构及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抑郁、焦虑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改变以往只是从临床角度关注个体且重在治疗的状况,突出强调在正常人群中注重“心理引导与心理重塑”的策略,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以一颗更为强大的内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在情绪发展中,发展了什么,向什么方向发展是当代情绪心理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我们全面地理解情绪发展的性质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代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情绪的定义、情绪发展的实质、情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情绪发展观。在这些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对大学生现有的压力和部分学生的心态分析,针对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尝试用一种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青少年在大学阶段的非积极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抑郁和焦虑的研究历史及理论界定
(一)抑郁和焦虑的研究历史
自公元前,西方医学界就有很多对于我们现在称为“病理性情绪”的相关描述和记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与科学研究才逐渐展开。法国精神病学家Jades Bail Larger (1854)描述了一些呈深度抑郁并陷入“木僵”状态的病例,即经典的“抑郁性木僵”[1]。几乎同时,另一位法国医生JulesFalter描述了一组抑郁和躁狂交替表现的临床现象,称之为“循环型障碍(circulardisorder—lafoliecirculaire)”。而Kahibaum(1882)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提出了环性精神障碍。Kraepelin(1896)则用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概念来概括这类障碍,将之视为一个疾病单元,并根据结局是否出现痴呆而与早发性痴呆相鉴别。Bleuler(1951)采用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术语,使其涵盖更广、适用性更强,并一直沿用至今。精神病学家Klerman(1978)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