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圈城镇体系规划评析 - 图文 下载本文

1 《合肥城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评析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评析

一.绪论

随着近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落实,中部地区兴起了多个城市圈。继南京

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之后,合肥市连同、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滁州市形成了“合肥经济圈”。合

肥经济圈总面积36519平方公里,总人口1836万人,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上述城市圈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去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启动编制,研究评析2008版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将对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二.特点

1.性质: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下文简称为《规划》)属于跨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都市圈规划,合肥作为安徽生的省会城市,是合肥经济圈的核心,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巢湖市则围绕合肥形成一个经济地域综合体。

2.发展目标:注意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和大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中提到:合肥经济圈是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区;泛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西向发展的门户,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由此可见,《规划》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注重合肥经济圈的区位条件,注重区外联系。在省域层面上,合肥经济圈是安徽省呃战略增长极,引导整个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层次上,合肥经济圈属于“中部崛起”策略,同时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和西部门户。所以,合肥经济圈注重和相邻的南京都市圈的合作与共赢,同时也和中部其他四个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竞争中求合作,合作中谋发展。

1

2 《合肥城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评析

3.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现状表 年限 合肥市 淮南市 六安市 巢湖市 2009 64.1% 62.1% 41.3% 46.1%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预测

年限 2020年 2030年 合肥经济圈 合肥市 淮南市 六安市 桐城市 45.8% 巢湖市 桐城市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65-68% 75-78% 78-80% 85-88% 80%左右 55-60% 60%左右 70%左右 60%左右 70%左右 90%左右 66-74% 由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现状可以看出,合肥市和淮南市城镇化水平较高,重点城镇集中,所以优先发展这些区域;同时,统筹协调区域间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较低的六安市、巢湖市和桐城市的发展,在发展中拉小区域间的差距。

同时,在整个区域范围内,集约发展,统筹城乡,以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战略重点;优势倾斜,着力提升,优先打造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城镇增长极。

4.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处于集聚—扩散阶段。极核中心城市—合肥已有了较大发展,在更高层次经济活动向极核城市集聚的同时,某些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开始向周边的淮南、六安、巢湖和桐城扩散,逐步形成了星座式空间格局。

合肥经济圈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一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五轴”:构筑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三带”:形成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两带”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2

3 《合肥城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评析

5.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是在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的:

第一层面: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加强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四省的衔接以及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北部蚌埠、淮北、宿州,东部滁州,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城市的联系,构建开放的城镇体系格局,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和长江口岸资源,缩短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的时空距离,加快合肥经济圈区域城镇化进程。

第二层面:根据分区之间的地域差异,规划城镇体系分区的基本职能结构。以五个主要城市为核心,将区域分成五个次区域。例如,合肥市区域主导物流。服务和金融;淮南市区域主导重工业等等。 第三层面: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中将城镇分成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城镇、中心镇、一般镇六个等级,实施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战略,积极引导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度增长,充分发挥小城镇优势,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以及特色类型的城镇。通过这样的分等级的发展,可以利用高层次对底层次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发展。

合肥经济圈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表

职能等级 职能类型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淮南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重型工业基地,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科技教育中心,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城镇名称 数量 龙头城市 综合型 合肥市中心城区 1 淮南市中心城区 中心城市 综合型 3 六安市中心城区 3

4 《合肥城市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评析

副中心 城市 综合型 巢湖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之一。主要发展以临港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和休闲旅游业等。 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综合型 工业型 商贸型 综合型 工业型 淮南市 合肥市 巢湖市中心城区 桐城市中心城区 1 优先发展城镇 综合型 商贸型 旅游型 工业型 综合型 旅游型 工业型 巢湖市 六安市 合肥市 中心镇 综合型 淮南市 六安市

店埠、上派、水湖、双墩 撮镇、桃花、下塘、严店、南岗 (撮镇)、(桃花)、(南岗) 凤台、毛集 袁庄 舒城镇、寿春镇、霍邱城关镇、梅山25 镇、衡山镇 叶集镇 (寿春镇)、(梅山镇) 冯井 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 忠庙镇 二坝镇 井岗镇、大杨镇、磨店镇、大兴镇、大圩镇、三十头镇、岗集镇、小庙镇、山南镇、梁园镇、石塘镇、古城镇 26 曹庵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 苏埠镇、马店镇、南溪镇 4